李 偉,李 雙
(濟南市錦繡川水庫管理處,山東 濟南 250112)
錦繡川水庫位于濟南市南部山區錦繡川辦事處黃錢峪村南,屬黃河流域,水庫始建于1966年10月,1970年10月竣工,流域控制面積166 km2。水庫建成后,原主要作用是防洪調蓄、農業用水,1988年開始向濟南市南郊水廠供水,2000年正式向新建成的分水嶺水廠供水。錦繡川水庫2007年被確定為省級重要飲用水水源地,2011年被水利部列入國家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名錄。錦繡川水庫水質的優劣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社會生產有著密切的聯系。目前錦繡川水庫存在水質不穩定性及污染風險,受水區飲用水安全存在較大壓力。因此,對其加強治理與保護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作。
錦繡川水庫經過多年運行,因歷史遺留等問題出現了一些水質問題,庫區兩側群眾的垃圾和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庫;由于未實施封閉管理,村民及游客隨意進入庫區內耕種、游玩,農田施用的化肥、農藥等殘留物隨雨水直接進入水庫,致使水源污染,水庫水質富營養化程度增高,地表水環境質量降低。
近年來,通過采用全參數評價和雙參數兩種評價方法對錦繡川水庫庫區水質進行監測。全參數評價選取pH值,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化學需氧量,生化需氧量等20項評價參數,雙參數評價主要選取氨氮和高錳酸鹽指數進行評價,均達標。由濟南市供排水監測中心提供的歷年監測數據顯示,總氮和總磷數值規律性偏高,庫區雖經多次綜合治理,數值仍居高不下。偏高季節主要集中于夏秋季。總氮、總磷等污染物的來源經調查主要為農田施肥及居民生活污水污染等。氮、磷等營養物質大量進入水庫后,易造成葉綠素等藻類和其他浮游植物快速生長,使得水體透明度下降,水質變得惡劣,魚群和其它浮游生物死亡。
通過實施圍網防護等工程措施對庫區實行封閉管理,確保庫區周邊村民和游客無法進入水庫一級保護區;建立、健全水庫水資源監測系統,積極開展保護水質工作。對水庫進、出水量、流速、水質等方面進行科學動態監測,增加檢測水質指標和測次,不斷完善檢測系統使之高效性和現代化,實時掌握水質動態變化,為水污染預警提供技術支持,確保遇到突發事件及時啟動預案。
當前水質污染主要是由地表徑流引起,減少水土流失是解決面源污染的根本之策。通過實施生態護岸和兩岸綠化工程,維持水生生物的原生環境。水土保持技術包括工程措施(梯田、植草水道、水渠改道)、農業技術措施(少耕、免耕等)、生物措施(植物籬)。對流域上游要加強對現有生態涵養林的管護,提高苗木成活率,并設置封禁標牌,封山育林,減少人為活動的干擾和破壞。深山、中山以及淺山區加快宜林荒山、疏林地、未成林地的綠化改造,逐步建立完善的生態涵養林體系,涵養水源,減少水土流失。在流域中游和庫區部分地勢較緩且距離村莊較近的山坡,種植櫻桃、蘋果等山地經果林,提升經濟收入,并達到水土保持效果。在流域內大力發展綠色蔬菜、原生態瓜果等生態農業,著力促進傳統農業向綠色農業、休閑觀光采摘農業轉型,限制含磷洗滌劑、農藥和化肥等使用,減少農業面源污染。通過上述措施,在上游坡度25度以上建設水土保持水源涵養林,中游種植水土保持經濟林,下游建設生態農業經濟區。
對一二級保護區內發現的污染源實施限期拆除、對存在隱患的進行達標、規范整治。對庫區周邊不該居住的村戶采取有計劃分階段的移民政策,對保護區內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筑予以拆除,確保生活污水不能排至庫區,降低總氮等污染指標。
在建設城鎮污水收集系統的同時,結合南部山區綜合治理工程配套建設污水處理廠,實行污水集中處理與分散處理同步進行,出水水質滿足《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A標準,并將達標中水用于農業灌溉,減少水庫面源污染。
人工濕地是控制面源污染的一條重要途徑。人工濕地建在農田和水體之間,通過吸附、吸收和降解等作用,減少氮、磷化合物和有機物入河量。人工濕地具有處理效果好、投資少、運行維護簡便等優點,作為一種經濟有效的自然處理工藝,人工濕地在國內外農村生活污水的治理中都表現出了很好的適用性。可根據錦繡川水庫流域具體情況如溫度、氣候、經濟條件、技術條件等,以及水庫進水水質水量,進行人工濕地設計,并進行現場運行,考察其對由農田退水、居民生活及畜禽養殖污水組成的農村混合污水中水質指標的處理效果,為流域后續人工濕地的建設運行及污染控制起到示范和指導作用。
在水域安放生物浮床,并利用介質種植兼具凈水、觀賞及經濟價值的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如美人蕉等,浮水植物如睡蓮等),利用植物的根系的吸附吸收,微生物的生化降解等作用,改善和凈化水質,水生植物群落的形成也可為野生動物和昆蟲提供棲息地。這樣一來,污染水體流經植物、動物形成的生態群落,形成持續而穩定的循環凈化過程,確保水域的水質持續良好,同時具有凈化水質、創造生物的生息空間、改善景觀、消波等效果,有較強的治污凈化功能。
加強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學習,嚴格執法巡查和辦案程序。及時對釣魚、游泳等人員進行勸阻制止和說服教育,同時加強與環保執法部門的聯系,形成水庫、水政監察支隊、環保監察、公安等多部門聯動執法機制。
加強水資源利用和保護的全民教育,普及水資源科學知識,加大污染防治的宣傳力度,加強群眾對水庫污染危害性和不良后果性的認知通過設立警示宣傳牌及溫馨提示牌,增強周邊群眾水法觀念和環保意識,強化水庫附近群眾意識水庫污染防治的迫切性與責任性。努力使流域群眾認識到水資源作為當代人和子孫后輩的共同財富源泉,讓大家珍惜每一滴水,牢固樹立“保護水資源,人人有責”的思想。
加大對流域群眾生態農業宣傳,保證農藥和化肥的合理使用,并將高科技應用到農業生產,推廣高效率、低毒害、土地滯留時間短的農藥、化肥的使用,從而減少土壤中有毒、有害組分對水庫水體造成的間接污染。大力推廣太陽能、沼氣能源等生態能源應用,積極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實施農村秸稈綜合利用示范項目,實現農村資源綜合利用并盡可能循環利用,從源頭上減少污染源。
委托專業水利工程養護隊伍對實施庫區保潔和工程設施養護。及時清除庫中死亡的水草和固體污染物,及時打撈庫底淤泥,加速庫水的內循環及水體更新,確保水庫水量和水質安全可靠。形成長效機制,保障庫區清潔和工程安全運行。
通過上述措施,努力推進水源地保護工作,改善水源地水質,保障城鄉居民飲水安全,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