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斌,羅文武
(1.濟南市水利工程總公司,山東 濟南 250014;2.棲霞市臧家莊鎮村鎮建設管理站,山東 棲霞 265304)
水生態文明包括人水和諧及水生態系統良好兩個方面的內容。水生態文明建設是采取工程、非工程措施對水資源進行開發、調控、治理、保護和管理,以實現有效防治水旱災害、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科學保護水生態環境等目標。臘山分洪工程體現了新時期水利工作方針,治水管水新理念,統籌水利建設、管理和發展的內容。
臘山分洪工程位于濟南市區西郊,東起興濟河京滬鐵路橋、西至北店子入黃河口,全長16.85 km,總投資6.83億元,2007年底開工建設,2012年5月底竣工。是小清河干流治理的關鍵工程和濟南市城市防洪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實施臘山分洪是小清河干流濟南段達到百年一遇防洪標準的必要條件。其目的是攔截小清河上游興濟河、大澗溝、陡溝三大支流、流域面積159.5 km2的山洪,分導入玉符河、再入黃河,分洪流域面積占小清河洪園橋以上流域面積441.6 km2的36%,防洪標準為百年一遇時,分導流量為604 m3/s。工程實施以來對于減輕小清河干流壓力,確保濟南市區防洪安全發揮了巨大作用。
新辟臘山分洪道,河道岸墻段長1.63 km,現狀地面高程較低為了附近居民出行和與附近的原有道路銜接,采用了混凝土C25懸臂式擋土墻設計,墻高3.67 m。即滿足了防洪要求又減少了工程占地。南營房公路橋在建設過程中,原設計高程37.08~36.84 m,橋樁基、橋臺、橋柱基本建成,濟南軍區某單位提出橋梁過高,影響戰備出行,為滿足軍隊的需求,又不減少河道過水流量,及時改變橋梁工程設計,調整了結構形式,改為公路橋結合閘的形式,高程降至35.09~34.46 m。應臘山分洪河道南岸后周王村村民提出的出行方便的要求,在后周王村與220公路橋連接處建設后周3號橋一座,體現了人水和諧,贏得了周邊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河道長5.625 km,新筑寬7 m的右堤,護坡采用草皮護坡,土工網墊草皮為主;為方便人們親水游玩觀賞,把河道堤防建成濱水綠地景觀帶,堤頂設防汛路,兩側綠化,種植多種花草樹木,以人為本利用立體多層次的植物。
左岸采用原河道自然形態,蜿蜒曲折,恢復并營建淺灘、深潭、濕地等多樣性生物棲息地,體現了空間的異質性和多樣性,體現了生態、粗狂、幽靜、野趣的風格。增加了濕地和水面面積,體現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原則,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滿足了人們親水和景觀的需求。為了提高河道自凈能力在水下淺灘位置種植菖蒲、蘆葦、蓮藕等水草、水生植物,在河道內放羊魚類(鰱魚、鳙魚等慮食性和底棲魚類)、蝦類、螺類、蠕蟲等水生生物,吸引水禽到水邊捕食、棲息,形成禽鳥、魚類、植物微生物良性循環的生物鏈。全面提升河道生態系統的自我調控、自我凈化和自我修復機制,改善了水質,強化了河道的生態功能。
右堤沿用原有的黃河大堤,新建左堤工程,起始于周王莊大橋至玉清湖大壩再至北店子入黃口,總長6.842 km。對河道沿岸按照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目標,沿河岸綠化、美化、凈化,建造景觀節點,創建水利風景區。把河岸堤防建成了“防洪保障線,搶險交通線、生態景觀線”三線一體的生物防護工程體系。
臘山分洪工程投入運行后,通過攔截濟南市區西南部興濟河、大澗溝、陡溝三條河流的山區洪水,進入玉符河,再入黃河,實現了高水高排,截流分導,使小清河、玉符河、黃河形成一個完整的防洪工程體系。為保證整個工程的防洪安全、最大限度地發揮其防洪效益,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洪水調度運用方案。
臘山分洪道工程實施后,可匯集興濟河、大澗溝、陡溝三條支流159.5 km2流域面積山洪,經玉符河入黃河,大大減輕市區洪水威脅及小清河干流洪水壓力,同時還可實現反向分洪,緩解黃河灘地行洪壓力,提高城市的防洪安全度,對保障市民生命財產安全起到積極作用。
宋莊閘上游景觀水位31.7 m,閘下游景觀水位30.2 m,閘底板高程28.81 m,地面高程37.10 m,臘山分洪河道通過工程設施一次可攔蓄利用洪水60多萬m3,用于生態補水、景觀用水,并且可以實現地表水和地下水轉換,增加擴大了地表水的下滲帶、下滲量,為保護水資源和地下泉水供給,提升了當地地下水位,對濟南市區的泉水噴涌提供了有力保障。綠化美化環境,實施臘山分洪工程,河道開挖,兩岸筑堤,砌石護岸,河道治理,增加了濕地面積,這些濕地發揮著天然的“調節器”和“凈化器”作用,有利于自然生態的修復和環境保護。隨著生態補水功能的逐步完善和周邊環境綠化美化提升,分洪河道成為人民群眾休閑游玩、近水觀景的好場所,對改善和美化濟南西部城市環境,優化生活環境和空間具有顯著提升作用。
臘山分洪河道連貫興濟河、大澗溝、陡溝、臘山河、玉符河及黃河,隨著各條河流的綜合治理和水質的不斷改善,臘山分洪河道作為生態補水的自然通道將成為首選,可以直接向臘山河補充新鮮活水,為西城宜居、樂業開發建設提供水及景觀建設保障。
1)興濟河、大澗溝、陡溝三條河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規模的擴大,工業、農業、城鎮的污水排污量越來越大。部分高污染企業的工業廢水未經嚴格處理就排入河道;農民為糧食的高產量,大劑量、高頻率使用農藥、化肥,導致水體質量不斷惡化,農田滯水排放加劇河道水體的富營養化;城鎮居民的生活污水有些也直排入河。污染嚴重影響水體安全。
2)反向分洪運用帶來潛在不利的影響。由于臘山分洪工程的設計運用水流方向是由東南流向西北,縱比坡降1/5 000。反向分洪運用,容易造成河道泥沙淤積,改變河道底部比降,影響正向分洪功能。
3)反向分洪運用時,由于與設計工況水流相反及水流對河堤護坡,閘門,護底,海曼等造成不利的沖刷損害,對沿河建筑物產生不利影響,存在安全隱患。
1)實施雨污分流工程,污水達標排放,防止污水排入河道。需要全面協調,全流域治理,增加治污投入,加強宣傳教育,設置環境保護河流保護的各類宣傳、警示牌,提高全民環保意識,持續保持水利工程的生態性,創建持續的良好的生態自然環境。
2)及時清淤,保證工程正常運行及發揮最佳效益。盡量選擇水流泥沙含量較少的時段,進行反向分洪,盡量減少泥沙淤積。
3)開展反向分洪技術研究,并及時對沿河建筑物和堤防進行加固處理和保護。在實施反向分洪時,加強巡視檢查,及時發現險情,確保各建筑物的受力穩定,切實保證工程安全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