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棟
(臨清市排灌工程管理處,山東 臨清 252600)
臨清市農田灌溉管理存在問題及對策
王棟
(臨清市排灌工程管理處,山東 臨清 252600)
通過對臨清市水利自然條件和基礎建設現狀的描述,指出了臨清市農田水利灌溉管理存在的問題,提出要形成以優化農田水利基礎建設和督導為主、利益調節為輔的灌溉管理機制,建立健全灌溉定額管理制度,增強基層水利工作者業務水平,提高全民保護灌溉渠系意識。
臨清市;農田水利;灌溉管理
臨清市總土地面積960km2,人口70萬,現轄9鎮3鄉4個街道辦事處,600個行政村,農田灌溉面積5.51萬hm2,年均灌溉用水1.20億m3。位山引黃三干渠是該市主要灌溉渠道。由于臨清市位于位山灌區最下游,在以往春灌和秋灌期間,一直延續著早引早蓄的管理辦法。近年來,受干旱氣候影響,臨清市農田灌溉用水極其緊張,因而優化農田灌溉管理方案勢在必行。
1.1 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薄弱
1)節水灌溉工程投資較少、渠道襯砌率低。臨清市屬魯西北黃泛平原,黃河故道自西南向東北縱貫全市,該市大部分土質為砂土、沙壤土和中壤土,又因各級渠道多數以土渠輸水,滲漏較為嚴重。根據2012年水利普查統計,臨清市干、支、斗三級渠系總長523.64km,渠道襯砌長度19.54km,襯砌僅占全長的3.7%,經估算渠系水利用系數約為0.52,每年各級渠道輸水損失水量為400萬m3。
2)水利工程建筑物老化嚴重。據2012年水利工程建筑物調查顯示,臨清市干、支渠上共有水閘48座、橋梁232座、揚水站94座,其中完好的水閘22座、橋梁73座、揚水站44座,完好率僅為37%。經實地考察發現,大多數水利工程建筑物均建于1975—1982年間,各級建筑物老化嚴重,效益降低,無法充分發揮其功能。
1.2 灌溉定額管理方法陳舊
由于農業現代化程度較低,農田水利灌溉定額管理的起步較晚,再加上農田灌溉系統過于龐大等原因,水資源實時計量、監測和監控體系缺乏,分配水量仍然根據用水總量和各鄉鎮辦事處灌溉畝數,一分了之,沒有形成水量分配有效管理機制,導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難以落實。
1.3 灌溉水源污染嚴重
臨清市灌溉水源污染近年來表現較為突出,雖然也加大力度對一些大中型企業進行排污治理,效果有所好轉,但仍有一部分鄉鎮、村級的小型工廠、作坊屢禁不止,它們不僅任意侵占渠道堤防土地,還把生產、生活污水不經任何處理排放到灌溉渠系之中,導致灌溉用水污染嚴重,造成農業減產,同時也給周圍的生態環境帶來較大的危害。
1.4 鄉鎮水利站管理體制不合理
鄉鎮水利站是最基層的水行政機構,不僅承擔著農田水利工程管理、防汛抗旱、水務技術推廣指導服務和組織農田水利施工建設任務,而且肩負著宣傳貫徹水法、協調處理農村群眾水事糾紛、治理水土流失、加強水資源管理等行政職能。目前臨清市鄉鎮水利站管理人員歸屬鄉鎮政府管理,市水務局只是業務指導,長期以來導致鄉鎮水利站人員以鄉鎮重點工作為主,水利工作為輔。且鄉鎮又沒有定期組織水利人員進行專業培訓,鄉鎮水利站人員業務水平欠缺,服務管理和技術推廣工作停留在固有的模式上難以突破。
1.5 鎮、村級溝渠缺乏管理,水利普法宣傳不夠
1)鎮、村級溝渠管理力度不夠,渠系破壞嚴重。臨清市部分基層村委很少組織農民對當地的灌排溝渠進行除草、清淤、維修,使溝渠雜草叢生,灌溉排水受阻,污染物、淤積物越來越多,導致有些溝渠成為臭水溝;村莊中隨處可見的小水塘也因房基地、小作坊、硬化路等侵占,嚴重破壞渠系的灌溉和防洪排澇能力。
2)水利普法宣傳沒有形成常態化,農民對水利設施的保護意識淡薄。隨著臨清市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受經濟利益驅使,有些村民為了多爭一塊土體,盲目侵占渠道堤防,將原有排澇溝渠占為私人耕地,或是在田地取土另作他用,形成澇洼地塊。在汛期,田間積水無法排放,致使上萬畝農田糧食減產和絕產,給農業生產帶來了極其嚴重的影響。
2.1 加大水利建設資金投入
根據農田灌溉渠系的現狀調查結果,抓住“十三五”規劃契機,做出合理完善的項目規劃。通過中央及省、市政府對農村水利建設的專項資金、當地政府補助與農民投工投勞相結合與社會及金融機構等主體多渠道融資,對現有的干、支、斗農渠道分級、分期進行節水改造;對一些年久失修的水利工程進行維修養護或改造升級。完善灌溉渠系配套,保證農田水利灌溉系統能夠正常有效的運轉。
2.2 逐步強化灌溉定額管理
要以“總量控制,定額管理,超引加價”的原則,深化水價改革。一是扎實推進供水到田間地頭工作,通過核定用水戶供水面積,確定用水定額,層層分配水量,明確水權,實行按方收費。二是按照促進節約用水和降低農民水費支出相結合的原則,逐步完善計量設施,推進農業計量用水收費,實行以供定需、定額灌溉、超用加價的積極激勵機制,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當前臨清市農業灌溉水價一直沿用1996年的單方水價,此水價不足2002年水成本核算時單方水價0.0829元/m3的50%,遠未達到供水成本。通過水價改革,充分發揮價格杠桿作用,讓農民群眾互相監督,自覺節水。
2.3 加強環境治理力度,防止灌溉用水污染
根據現行的政策法規,組織執法隊伍,加大執法力度,對一些存在違規、違章排放污水的小型工廠、作坊,定期或不定期進行抽查檢驗,督導其做好污水處理工作,處理好的污水,要經專業部門鑒定合格后,方可排入渠道。保證人畜飲水安全及農田灌溉無毒害。同時,借助新農村建設契機,在鄉鎮、村級小型工廠和小作坊密集處修建污水處理設施,對排放的污水做統一處理達標后,再排放到溝渠之中。
2.4 完善農村水利站管理制度
一是理順鄉鎮水利管理體制,將鄉鎮水利站的主管權交給水利部門,明確人員編制,便于統一管理、調度。二是做好鄉鎮水利站人員的公開招聘工作。鄉鎮水利站配備的人員數量要根據其建設管理服務的區域范圍、人口數量、水資源管理、水行政執法等因素確定,使之能正常開展水利工作。三是做好鄉鎮水利站人員的業務培訓。目前鄉鎮水利站人員年齡結構和業務技術日趨老化,不適應當今水利事業發展的需要,應當增加年輕人員,加大培訓力度,強化鄉鎮水利站對農業灌溉的服務質量。
2.5 加強農田灌溉管理和水法宣傳力度
1)加強農田灌溉管理。派駐水利專業人員督導各村農田渠系的保護工作。要求各村委盡快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對阻塞的溝渠進行疏浚。同時,可根據各村現有狀況重新規劃或恢復原有的坑塘,以增強村莊灌溉蓄水和防洪排澇能力。同時要逐步建立健全保護農田渠系和坑塘的規章制度,實行責任到村,責任到戶。
2)加強水法宣傳力度。成立水利普法小組,大力宣傳農田水利建設與管理政策法規,增強農民群眾對水資源的命脈意識、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通過督導和教育,使每個村民明白在田間取土的危害性,責令村民退還已被占用的溝渠,并確保溝渠暢通。保證農業生產用水和防洪排澇工作順利開展。
(責任編輯趙其芬)
F426.91
B
1009-6159(2017)-01-0027-02
2016-04-22
王棟(1980—),男,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