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凌 翔
(南陽師范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河南 南陽 473061)
與行業接軌的建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討★
袁 凌 翔
(南陽師范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河南 南陽 473061)
建筑學專業是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專業,實踐性非常強,非重點高校建筑學專業存在學生藝術修養薄弱、教師隊伍良莠不齊、教學模式單一和教學硬件設施配備薄弱的缺陷,對此進行總結和探討,提出相應的與行業接軌的教學改革模式,以期為提高學生就業能力提供參考。
行業接軌,建筑學,應用型,培養模式
隨著改革開放,老百姓的收入逐漸增加,原有的筒子樓、棚戶已經不能滿足其需求,對好的居住環境有迫切的渴求。1998年國家出臺了相應的政策,允許商品房買賣,房屋不再由單位集資建造,而成為一種商品。房地產業逐漸蒸蒸日上,遍地開花,地產公司、設計單位、施工企業急劇擴張,隨之建筑學專業學生供不應求。有需求就會有供給,2000年后很多高校迅速開設建筑學專業,以滿足市場的需要。然而,有了速度沒了質量,美院、農業、師范類大學等都開了建筑學專業,連技術學院也爭先恐后,很多學校連基本的師資、配置都沒有,甚至有些學校,學生報到前的暑假,堪堪招3個、4個老師,應付住新生上課,課表完全照搬某老牌高校,學生連專業教室都沒有。2009年高校擴招后,非重點高校建筑學專業也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然而,學生的擴招并沒有帶來質量的提高,作為一個技術和藝術并存的專業,出現有學生色弱或者色盲考上了建筑學專業現象。另外非重點高校無論師資、教學模式、硬件都與“老八校”類建筑學專業有悠久傳承的重點高校有很大的差距,導致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競爭力比較薄弱。為了學生能在畢業后能快速高效的融入行業,并且在就業時有好的競爭力,非重點院校的建筑學教學改革迫在眉睫。
1.1學生藝術修養薄弱
建筑學專業是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專業,建筑學專業的學生需要有一定的藝術修養,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過:“音樂是流動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樂”,所以建筑學專業的學生需要在音樂上有一定的鑒賞能力。然而現今很多高校建筑學專業學生音樂方面的教育是缺失的。另一個對學生專業能力影響很大的專業就是美術,這個專業在建筑學專業中顯得很是尷尬。現今的高考并沒有對建筑學學生有這方面的考核。很多學生在報考時對這個專業了解不多,上了學才知道還要學繪畫,甚至,悲哀的是有些學生是色弱或者色盲,更可悲的是,美術方面的功底不是短時間就可以練成的。短暫、快餐式的建筑學美術教育,使相當一部分學生畫出來的作品丑陋、怪異,進而使原本有可能學好繪畫學生喪失信心,直接影響學生以后建筑設計能力的提高[1]。
1.2教師隊伍良莠不齊
現今高校人才引入制度單一,普遍過于重視學歷和關系網。非重點高校建筑學專業的老師幾乎全都是一畢業就到高校任教,從一所學校進入另一所學校。工程實踐經驗很少或幾乎為零,建筑學是個理論和實踐結合緊密的專業,實際一點,學生畢業后是要實實在在的設計房子或者蓋房子的。老師缺乏實際工程項目經歷,但卻在講臺上指手畫腳的教學生做建筑,無疑造就了現今很多高校建筑學教學的一道奇葩的風景。
有些教師參加工作后,以為自己事業單位,鐵飯碗,就不再繼續學習,更遑論參與社會實踐項目,個人能力越來越差。有些老師倒是勇敢地走出校門,去社會上接一些項目,但因為工程實踐經驗太少,反倒鬧笑話,曾遇到過一個甲方拿一本高校教師做的修建性詳細規劃讓筆者看,半寸厚的規劃,光設計說明都占了一半的厚度,甲方無奈的說:“施工人員實在是看字施不了工,我們想要詳細、規整的圖紙。”類似這樣的事情使甲方對高校老師失去信任,高校老師也失去了做實際項目的機會。
現今高校教師工資、績效與職稱直接掛鉤,高校職稱評定對教師發表中文核心、SCI、國家級、省級科研項目占的份額超過了教學能力,迫使高校教師將搞科研,寫論文放在首要的位置,老師為職稱奔波、苦惱,投入在備課上的精力就有所不足,忘記自己本身的使命是教書育人。
1.3教學模式單一
非重點高校開設建筑學專業多數時間不長,辦學伊始,多是借鑒一些老牌院校的辦學經驗,包括課程安排、教學模式等。這種形式在開專業前期,使專業很快的走上正軌,起到好的促進作用。時間久了,問題就顯現了出來,雷同的課程設計使畢業生在行業市場上沒有特色,進而沒有競爭力。并且,教材更新速度跟不上,很多教材老化,如建筑構造的教材中木窗、鋼窗部分還占了很大篇幅,這與現今綠色建筑、節能建筑的原則相左。
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依賴PPT加教師板書,像一些空間展示、構造節點很難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學生理解需要依靠自己想象,使本來簡單的內容,在教室里學起來晦澀難懂。教學案例上,教師所講的內容多為大師作品,可謂張口大師,閉口大師,大師作品是可以激發學生的熱血情節,但是,社會需要大師的數量比起做工民建的技術人員的數量要少的多。大多數學生畢業后走的行業道路還是普通的工程技術人員,大師作品的案例對于做普通工民建的人員能借鑒的東西相比本身要做的工程項目類似工程,能借鑒的東西太少,畢竟建設中央電視臺的數量比起建設住宅樓的數量要少得多。
教師教授的理論多而實踐少,學生能做的實踐最多不過是做個模型,現今在3維軟件盛行的時代模型制作顯得費時太多,并且模型相比BIM這種軟件顯得不夠細化,模型只有外觀展示,缺乏內部構造,和其他專業的相互配合。社會上,模型制作已經有專門的沙盤制作公司,若有學生喜歡做模型,以后有意進入沙盤公司工作,可以做模型練習,若不想,大可用3維軟件做練習。學生最缺的還是實際工程的訓練,在學校總做一些理想化的課題訓練,使很多學生在畢業后,都不知道廚房洗菜盆應該擺放在哪個位置,更可怕的是有學生把住宅衛生間馬桶擺在窗戶下這種危險的錯位。
1.4教學硬件設施配備薄弱
很多公立高校很舍得給學生配備好的教學、實驗設備,但是問題是出發點是好的,卻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很多設備買回來后,教師、實驗員不會用,更不要說教學生使用,或者,所購入設備與課程設置不符,購入前沒有做充分的調研,設備放到那里成了一件積灰的擺設。
基于以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建筑學專業教學改革顯得迫在眉睫。
2.1加強藝術修養培養,層次化教學
基于建筑學專業與美術類專業學生在思維方式上有本質的不同,一個是理性思維,一個是發散思維,在入學時美術基礎差距很大,對學生美術上的素質要求也有很大不同。所以建筑學專業的美術教育方式不能是簡單的找美術系教師代課,在大一時,學半年素描,再學半年水粉就算學了美術。建筑學專業美術教育應該找對方向,方向一:建筑學專業學生不需要畫畫的很好,需要的是高的審美能力,并學會觀察事物的方法,豐富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方向二:針對與行業對接的應用方面,除了提高審美外,最應該加強三大構成,比例尺度這些在學生以后平面布置和立面設計工作中直接用到的知識的重點培養。對于入學發現自己是色弱或色盲的學生,可以勸其轉到建筑學相近專業,如土木工程、建筑企業管理等專業,若學生無意轉專業,可以提議學生把學習重心放在構造、施工方面的學習上。對于音樂方面主在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音樂系教師開有音樂鑒賞課,可以讓學生學習。
2.2聘請校外行業專家,完善評教制度
非重點高校建筑學專業教師多數重理論輕實踐,本身又與行業接觸較少,自己做實際工程項目就少,也不容易有工程項目讓學生實踐。所以可以考慮從社會上高薪引進有經驗的注冊建筑師、注冊規劃師為外聘教師,他們本身行業資源廣,自己就有工程項目,可以讓學生參與其中力所能及的部分工作。完善評教制度,并實際執行。每學期舉行兩次評教,不輪班級,無記名的學生投票,無論在職教師還是外聘教師均在評教之列,學生可以投票的同時,打印出對教學的意見一并提交。投票結果不再是評過了就不了了之的結果,而是直接影響教師評優、評先、職稱評定、課時費的計算。在教師職稱評定上,提高教學成績所占的比例。
2.3及時更新教材,產學研結合
更換老教材,選擇與行業發展相適應的教材。從1995年,中國注冊建筑師制度建立,至今,雖然通過率很低,但為了行業和個人發展,考注大軍人數還在不斷增加。非重點高校建筑學專業在課程的改革上,應根據建筑師考試的9門課程,有計劃的調整學生的課程安排。
讓學生參與小型實際工程,外聘教師的一些小型項目可以讓學生參與其中。這樣做一是可以讓學生在實際工程中將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在實際工程中找到合適切合點[2];二是可以讓學生體會到自己的不足,以便改掉以前學了很多大師理論后自我膨脹、眼高手低、好高騖遠的毛病;三是可以轉變學生“務實”的態度,現今很多高校建筑學專業對學生平時作業練習的要求是,追求個性,推陳出新,不講規范,認為只要能想出來的建筑,都有人能想出來辦法蓋出來,不講究施工技術。這種思想下,學生在做作業時就有只追求新奇特,模仿大師,對于和結構、設備等專業的對接基本不考慮,能不能施工都沒關系,是否違反規范,也不知道[3]。為改變學生這種思想,在學生參與實際工程時,基于學生紙上談兵的特點,在布置任務時候既要讓他們參與其中,又要防止他們出錯引起工程損失,在布置具體任務時,詳細講清每個人要做什么,怎樣做,其中每個工作階段都要進行討論會,方案討論會、和各專業對接的討論會,圖紙會審的討論會等,并且著重說清如果出錯會引起什么樣的后果,期間將建筑法內容穿插進去,使學生明白工作不是做作業,工程做的不好,出了問題,責任人是要負法律責任的,后果是個人難以承受的,提高學生的責任感,大局意識、建筑師的使命。
在選擇學生參與的項目時,有計劃選擇不同地區工程項目讓學生參與,可以讓學生體會到不同地區,建設同類型的建筑也會因為氣候、水文、地質、人文、社會環境的不同,而有變化。另外外聘教師在學生做工程項目時也能留意、物色適合自己公司的后起之秀,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就業率,也節省了公司的招聘成本。
2.4建立合乎學生專業特點的實驗室制度
建筑學專業在學習構造、施工類課程依靠PPT的講課模式很難讓學生理解,領著學生下工地,工地危險性比較高,擴招后每個班學生數量較多,一個老師不容易在工地上照顧的面面俱到[4,5]。
不如,建立一個把建筑構造節點,縮小比例的模型室,教師在教學生類似課程時候,直接在模型室里上課。
在當前大環境下,建筑行業發展日新月異,非重點高校建筑學專業為適應行業發展,培養實用性人才的目標,改革勢在必行。應突破原有的老舊模式,引入社會力量,讓學生參與實際工程,才能培養出有競爭力且與行業對接緊密的新型實用型人才。這些改革方式的實施中,我們也應慢慢探索,逐步調整與改進,創出適合非重點高校與行業接軌培養實用型人才的改革之路。
[1] 劉 敏.與企業接軌培養建筑行業施工管理人才[J].山西建筑,2015,41(30):239-240.
[2] 韓奇生.職業院校工學一體化模式對就業的價值分析[J].職教論壇,2014(17):34-37.
[3] 師立德.談思維過程與建筑學教學[J].中國成人教育,2008(13):169-170.
[4] 崔 艷,洪 艷.提高學生社會適應性的建筑學教學探索[J].華中建筑,2010,28(6):178-179.
[5] 王 棟,丁 昶.職業教育背景下的建筑學專業教學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2):21-24.
Discussiononreformofappliedtalentstrainingmodeofarchitectureinlinewithindustry★
YuanLingxiang
(InstituteofArtandArtDesignNanyangNormalUniversity,Nanyang473061,China)
Architecture major is a combination of technology and art, which has strong practicalness. But, non-key universities have some defects in the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architecture such as weak students’ artistic accomplishment, uneven knowledge levels and teaching skills of teachers, single teaching mode and weak teaching hardware.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employability of students, this paper presented a summary and discussion,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reform mode which is in line with the industry.
in line with the industry, architecture, application type, training mode
1009-6825(2017)29-0228-03
2017-08-03
★:南陽師范學院教學改革項目(基于行業對接和就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與探索)(項目編號:2016-JXYJYB-20)
袁凌翔(1981- ),女,工程師
G642.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