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輝
時代召喚“生成性”語文課堂:“為生成而教,為生成而學”。“生成性”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一個核心理念、一個有效策略,一個最強音,它用智慧學習的背景指引著課堂教學發展的方向,帶來了課堂教學的靈動和精彩。“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是當前語文《課程標準》下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理念。在這樣的理念下,教師要把小學語文課堂變成動態生成的課堂。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生成性”
一、當前小學語文“生成性”教學中存在的誤區
(一)“生成性”教學的相關概念模糊不清
對有關“生成性”教學方面的概念模糊不清,是造成教學實踐中認識泛化的重要原因。在對“生成”認識的理解上,有的人是從教學意義上來理解“生成”,有的人是從心理層面來認識“生成”,還有的人是立足于生命的高度來談人的“生成”。又如,從教學資源的角度來看,有的人認為,“生成”是基于個體內部的思維活動;有的人認為,“生成”是源自師生、生生對話與交流中;也有的人甚至把外部環境的意外“干擾”當作是“生成”性因素,如此“生成”導致課堂教學中只注重形式上的互動,而不注意互動的內涵和效果;只注重形式上的花哨,而不顧基本內容是否被學生接納,甚至大刀闊斧,肆意刪節文本,置文本于不顧。總之,對“生成”本質的認識含混不清,缺乏明晰一致的看法,會導致教學實踐中認識的“泛化”。
(二)為生成而迷失教案
“只有通過學生思考的真實性,才能證實教師思考的真實性。教師不能替學生思考,也不能把自己的思考強加給學生。”因而,只有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其思維的智慧之花盡情綻放,才能在課堂上誕生出有意義的正確觀念。然而,在許多課堂教學中,教師為討論而討論,或者討論流于形式,或者有討論而沒有結論,或者有結論而沒有評價,或者有評價但評價單一,結果導致一堂課結束之后,學生根本不清楚這堂課的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這種迷失目標、迷失文本的課堂交往與互動在表面上看似繁榮,實際上是教師有條不紊地問,學生亦步亦趨地答,教師的思維代替甚至壓制了學生的思維。
(三)語文學科的特點淡化
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就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偏差:老師被“生成”牽著鼻子在走,語文教學沒有了邊界,語文課沒有了“語文味”。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關鍵在于立足文本,可見若不能真正把握新課標的精髓,語文“生成性”教學也只能是走過場,搞形式主義了。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智慧學習實施動態生成的策略
(一)智慧學習設計開放“生成性”的教學框架
1.目標的發展性
教學目標是由課程標準決定的,而具有“生成性”的語文教學不僅要完成課程標準所決定的教學目標,還應充分體現時代發展的特征,體現學生可持續發展的特點,因此,教學目標還應體現多元性、實踐性、個體性。
2.設計的“生成性”
學習是豐富多彩的,課堂是瞬息萬變的,教師只能從學生的現狀中做出復雜的假設,擬定一個大致的框架、輪廓或者學習的最佳路徑,以供學生選擇,并在運用中隨時得到調整。框架設計體系的“生成性”,內容的“生成性”,更能體現彈性、空間和發展。
(1)智慧學習設計體系的開放。語文課程的開放性是針對傳統的語文教學的弊端提出來的,它的思路是尋找語文與現代生活系統的連接點,力求把語文教學建立在相互聯系的兩個系統上,綜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2)智慧學習設計內容的開放。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對內容的確定應以目標為基本依據,一方面使學生掌握規定的知識與技能,另一方面要豐富所學的體系,充實學生的精神世界。在教學設計時,必須“跳出語文學語文”“跳出學科看教學”“跳出教材用教材”。
(二)智慧學習教學過程中創設有利于“動態生成”的外部條件
營造一種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讓每一個學生都擁有舒展的心靈、思考的大腦,然后讓感情融于感情,讓思想碰撞思想,這是課堂中來自學生的信息生成的先決條件。因此,教師要努力創設平等、互動的學習氛圍,以促使信息的動態生成。
1.智慧學習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和動情的語言氛圍
讓學生在學習時入情入境,身臨其境,就能使其更好地掌握所學的內容。學生猶如置身事中,就能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具有個性特征的觀點,悟出具有個性色彩的感受。教師要根據課文的不同感情基調,進行恰如其分的教學情境的創設。通過有聲語言和體態語言的調控,引領孩子進入文本的角色和情感
2.智慧學習適度開放教學時空,為生成留出空間
時空不僅是物質的,它還有特定的社會文化意義。時空的開放包括:(1)教學時間的開放。課堂教學時間要向學生開放,為學生留出充足的自學時間、思考時間、操練時間和閑余時間。(2)教學空間的開放。拓寬學習空間,使學生從狹小的空間地帶走向廣闊的發展天地,營造寬松、多樣、立體的學習氛圍。(3)思維空間的開放。思維從問題開始,要創設質疑問難的情境,挖掘教學內容中有利于學生思維發展的問題,在語文教學中要更多地提倡發散性思維、逆向思維和直覺思維。
(三)突出小學語文教學特色
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隨意生成,盲目生成的現象普遍,而語文課本身的學習被忽視,語文課沒有了“語文味”,仔細思考,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深刻理解語文新課標的精髓。《語文課程標準》在“前言”的“課程性質與地位”中明確指出:“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因此,“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什么是語文素養?筆者認為,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一個人的語文素養至少包括他的語文能力、語言積累、語文知識、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認識能力、人文素養等。
(四)教學中注重生成的有效性
1.誘導質疑,引導學生探究
課文教學的過程是學生學習知識、體驗情感的過程,更是追求真實、探求真知、獻身真理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們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引導學生在難點處、重點處、易錯處質疑,引導學生在質疑中思考探究,生成個性化感悟,這是語文教學的真諦。教師在關鍵處一個開放式的質疑,就好像“一石激起千層浪”,把學生的自主能動性都調動起來了,不必老師教,自能讀書,不必老師講,自主感悟,這樣的課堂充分體現了生成的有效性。
2.尊重個性,鼓勵不同創見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鼓勵學生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盡可能地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說出自己的不同體會和感悟,讓思維在交流中融匯,讓思想在交流中激蕩,讓個性在爭鳴中張揚。我們還要積極引導并肯定學生對專家和教材質疑,培養獨立思考精神和批判意識。
參考文獻:
\[1\]張武升.試論學校文化與學生創造力開發\[J\].中國教育學刊,2012,(02).
\[2\]李子建.香港課程與學校改革:對學校領導的啟示\[J\].中小學管理,2012,(01).
\[3\]楊凱.例談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現代語文,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