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帥
培養視障兒童養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就是需要家長和教育者在行為上規范他們,引導他們,從小養成生活自理、樂于助人、自律自強等各方面的好習慣,這樣會使他們受益終生。
視障兒童習慣堅持自律自強教育最大的成功在于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鑄就孩子諸多優秀品質。著名心理學家、哲學家威廉·詹姆士曾說:“播下一個行動,你將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獲一種命運。”成功的教育從良好習慣的養成開始。
教育的核心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學會做人。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習慣對于一個人的成長來說至關重要,而對于視障兒童來說,養成好的生活行為習慣更是意義非凡,但是在養成過程中卻是困難重重,需要教育者和家長必須付出多于常人幾倍的功夫才能如愿以償,這就需要我們多些愛心、多些心思給予視障孩子更大的關注,幫助他們養成終身受益的好習慣。
那么,如何培養視障兒童養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呢?
一、了解視障兒童的生活行為特征
視障,顧名思義,就是視覺有障礙。由于視覺有障礙,那么視障兒童在生活中勢必會受到非常多的限制。而這些限制必然會制約著視障兒童的認知、動作、語言、社交、游戲等各方面能力及其發展水平,而且自身存在的缺陷也會讓他們自己對自己喪失信心,失去勇氣,這就成為特殊教育者們必須重視而且要想辦法加以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教育飛速發展,教育改革也不斷深化,尤其特殊教育方面,國家更是高度重視,給予人性化的關懷。在盲童學校生活的孩子,時刻感受著社會各界的愛心,生活各方面都得到學校和老師的關照,尤其在生活行為習慣上,教育者更是煞費苦心,用心鉆研,以便更好的全面的了解視障孩子的生活行為特征,然后對其進行有效指導幫助。可以說付出了比教育普通孩子多幾倍的努力,一方面,在學校培養孩子養成好習慣;另一方面,指導家長在家里如何進行指導培養,使得視障孩子的生活能更多溫暖更多幸福,成長更順利!
那么,視障兒童在生活中有哪些不同特征呢?
一是生活能力低下導致行為不能正常。由于視覺有障礙,在日常生活中的吃飯、穿衣、如廁等正常人看似很容易的事情對于他們來說,有很大的難度,當然就會出現與常人不同的行為表現。而在這些方面想養成好的行為習慣需要家長和教育者必須耐心培養,這樣對他們將來長大能生活自理也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二是道德認識低下導致出現偏差行為。我們都知道,視障兒童的智力水平不比正常孩子差,但他們由于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因其生理特殊性而導致的溺愛、偏愛或要求放松或疏忽管理,長此以往會由此導致他們出現道德認識能力低下,是非辨別能力和判斷能力低下,比如把吸煙、喝酒、打架等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認為是瀟灑和有個性的表現,從此慢慢就會出現偏差行為,家長到時候會更加束手無策。還有的視障兒童,由于意志薄弱,會缺乏堅定性。比如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一些問題不能很好解決時,又不能從書本上獲取正確答案,又不能與家長或老師進行很好溝通時,就會很容易受到其他人的不良誘導,最后導致犯錯誤甚至犯罪,本來品質等各方面很好的孩子,可能因為一些不良社會人的影響,從而沾染惡習,慢慢走向墮落。我們在生活中會經常看到一些視障盲童等有不良行為,很多人會感嘆,生理不正常的孩子就是不好教育不好管理,其實還是由于家長或照顧者教育者沒能監護教育到位,如果能時刻注意他們的思想傾向,適時適當的引導,會避免出現不良行為。
二、引導視障兒童養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
視障兒童雖然有生理缺陷,但是一樣可以培養成為一個有能力的、對家庭和社會有貢獻的人。而最基本的就是從小就培養這些孩子養成良好的正常的生活行為習慣。
一是生活自理的習慣。視障兒童的確生活自理困難,需要家長或者教育者給予更多的關心和照顧,而且,他們更需要與他人親密交往,需要愛,需要撫慰。但是,又有誰愿意去接近一個因生活自理困難而導致個人衛生不能清潔、不干凈的孩子呢?所以,從這一點說,家長們必須從視障兒童小的時候就多花些時間去培養他們養成好的生活習慣,也就是說,必須培養他們生活自理的能力,養成愛清潔、講衛生的好習慣。這樣,大家才會愿意去接近他們,也才能滿足視障兒童需要關愛、需要親密接觸的需求。
怎樣培養他們生活自理和愛清潔的好習慣呢?比如,干干凈凈的衣服、梳理整齊的頭發、清爽潔凈的身體......這些如果若想要視障兒童擁有做到,就必須及早從一點一滴的生活小事去鍛煉他們、培養他們,讓他們掌握保持自身干凈整潔所必須的各種技能,家長要做到及早對他進行訓練。
當視障兒童可以生活自理、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時候,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學會刷牙、梳頭、洗手、洗澡和剪指甲等。而且每種技能都必須單獨加以培養,最需要注意的是,家長必須和他們一起逐步地、有條理地完成各項活動。而當他們把這些事情形成自然而然的習慣和規矩后,家長就可以根據習慣養成的21天規律慢慢放手讓他們獨立去做,家長監督或者鼓勵就可以了。家長們一定要堅持住,尤其視障孩子家長,幫助孩子養成若干好習慣,需要的時間和精力會更多,因此,最好先和孩子制定一個生活常規,并且要努力遵守。
二是幫助他人的習慣。盲童或者有視力障礙的兒童也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樣,幫助別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在家里,可以從幫家人分擔家務開始進行訓練培養,但是開始的時候他們可能需要一些家長的幫助。可以先讓他們做一些簡單的家務活,這樣當他完成后會有成就感。然后隨著他們做事能力的增強,再讓他們做一些更復雜的家務。而這時候,需要家長注意的是,要適當適時的鼓勵、贊美、確認、肯定孩子的好行為,告訴孩子,你真了不起,不但能生活自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能幫助爸爸媽媽做事情了,真是一個懂事的乖孩子!這樣,孩子就會非常自豪,非常開心,他們會認為,終于可以幫助家里人做事情了,能幫助大人減輕一些負擔了,從而會很快樂、驕傲的感覺到自己是家里重要的一員,這樣就會更加使他們建立起自信心和對未來的希望。
當在家庭中養成樂于做家務、幫助父母的好習慣后,慢慢地在家庭之外,在學校、在社會上也會樂于助人。
三是自律自強的習慣。自律自強,對于殘疾人、視障孩子來說更重要。因為視障孩子因為自身的生理缺陷,會比普通孩子更脆弱,更沒有自信心。如果,家長不能恰當引導,甚至打擊或者疏于關愛,可能他們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生活得更痛苦,從而可能會自暴自棄,最后導致可能生活會更加不幸。
但是,如果家長能恰當引導,告訴他們,人殘志不殘,“如果上帝為你關了一扇門,他就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視覺有障礙,但是我們的心是明亮的,一樣可以做很多很多有益的事情,做出對社會有貢獻的事情,這就需要我們自己嚴格要求自己,自律自強,只有自己強大,別人才會看到我們的強大,我們一樣可以活得精彩,做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相信,如果家長能時時這樣的激勵、鼓勵視障孩子,孩子一定會還我們一個陽光燦爛的世界和人生!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好的生活行為習慣養成是在點點滴滴的小事中,一天天慢慢積累形成的,貴在長久堅持。而且好的習慣會讓我們的孩子在成長中受益匪淺,也是孩子人生中取之不盡的財富。所以,對于視障兒童來說,家長和教育者多費些心血,從小培養他們養成好的生活行為習慣,會讓他們更堅強的面對生活,也會使他們的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