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霞
“疑”從“思”中來,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沒有問題就沒有思維,沒有問題就沒有學習。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可貴,它是學習的開端,思維的引線,進步的先導。小學生若具備了提出問題的能力,也就具備了思考力,具備了永不枯竭的學習力。如何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得從最初的學習——預學開始,把學會提問作為學生預學的核心目標。從預學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學會思考,學會學習,讓學生的問題成為閱讀教學的航標,使課內閱讀教學更有效。
問題意識提問方式教學策略預學是學生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的獨立性自主性的學習活動,它要求學生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文本的特色,從字詞句段篇等方面進行較全面的自主學習,為課堂教學的高效做足夠的準備,同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預學作為語文學習的一種能力和習慣,不僅需要教師有效地指導,長期的訓練,以促進能力的形成和習慣的養成,更需要質量的提升。然而,靜觀周圍學生的語文預學,狀況很不樂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現象聚焦
(一)按部就班,缺乏創新
預學是在教師指導下的自主性學習活動,然而,為了方便,教師大都只按語文學科的要求布置大眾化預學作業,——學生字,劃詞語,讀課文,標小節,想意思……缺乏針對性的指導和內容的創新,學生按老師的要求被動地完成,很難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二)無疑可問,思維缺位
預學作為授課前的前置性學習活動,學生學習時應該有許多疑惑之處,然而,從學生的預學作業中看不到任何真正的疑惑(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沒有提問)。是學生讀懂了文本的全部內容了嗎?還是沒有任何思考?我們看不到學生思維的痕跡。
二、原因解剖
(一)認識不足,引導不力
由于教學任務繁重,課堂教學時間緊迫,前置性預學活動大都安排在課外進行。處于中低年級的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缺乏,自我發現問題的能力薄弱,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預學單時,有意識地設計提問環節,引導學生去思考,去發現,逐漸養成提問的習慣。但是,教師對預學單的設計因改作、上課等日常瑣事而缺乏深入的思考,難免簡單粗糙,缺乏指導功能,或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
(二)慣于練習,疲于思維
習慣于應試教育的學生,已習慣憑記憶性的學習取得成績(因為應試教育模式的評價大多是機械性的積累,而非思維型的拓展)。他們忙于練習,懶于思維,慣于機械,疏于創新。在大部分學生看來預學作業就是課外作業,做得好與壞關系不大,有沒有思考,更無人看見,老師也查不出來。因此,按部就班地完成這一學習過程已經是一種常態,把思考性的學習擱置一邊并不鮮見,更不會提有價值的問題了。學生離開學校后的預學作業,因缺少及時的正確的指導,學習效果明顯大打折扣。例如
案例描述——《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預學單:
1.了解作者生平;
2.查閱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
3.詩中哪些字能看出作者的思鄉情;
4.試著寫寫作者家鄉和親人過重陽節的景象;
5.你還有哪些疑惑?
通過對某班學生的預學調查發現,問題1、2全班學生完成,問題3完成了80%,問題4完成了65%,問題5完成了15 %。這一現象足以說明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的薄弱,思考的倦怠,問題意識的缺失。
(三)漠視評價,淡化提問
評價是教學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環節,它對學生的學習起著指導和引領的作用,預學的評價也不例外。然而,作為課外作業的預學單,老師們一般習慣使用瀏覽的方式了解學生預學情況,在課堂教學中反饋一些普遍性的問題。大部分老師對學生有沒有提問并不特別關注,有也可,無也罷。因為他們大都按照自己的預設開展課堂教學,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能影響他的預設,改變他的教學。更不會去評價誰提出了問題,誰的問題有質量。漸漸地,即使有提問欲望的學生慢慢也不再提問了,更不用說有價值的提問。于是,預學單對于學生和老師來說就是一張作業紙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獨立學習的能力并沒有隨著歲月的累積而增強,自主學習的習慣養成更是遙遠的期待。
如何改變缺乏思維的預學狀況?如何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得從學會提問開始。
三、策略舉隅
(一)優化設計,引導提問
美國教育家布魯巴克說:“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覺學習。”語文課程標準對不同學段的學生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第一學段為“閱讀時,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意在提示學會獨立思考,產生問題;第二學段開始,則明確提出,“……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問題。”第三學段,則要求“……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不難看出,課標對學生提問的要求呈螺旋式上升。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各環節都要有引導提問的意識,預學單的設計也不例外,應該對“提問”這一學習習慣的培養能根據不同學段運用不同的方式設計和引導。
(二)教給方法,優化提問
李政道教授曾說過:“求學問,先學問;只學答,不學問,非學問。”任何一個尋求學問的人,必須先學會提問,否則,就不算求學。對于知識積累匱乏的小學生來說更需要先學會提問,從不斷思考,不斷提問中學會學習,獲得知識。那么,從哪里入手提問呢?語文教材已經告訴我們,可以教學生以下幾種提問方式:
1.向不理解處提問。“不理解”是學生思維的結果,也是學習的開端。“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問題”也是課標的要求,對不理解的詞語、不理解的句子提出問題,然后不斷思考,不斷求索,獲得新的認識,這就是有效學習的過程。
案例描述——三上課文
《風箏》一課:“水磨坊”是什么意思?
《趙州橋》一課:“趙州橋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什么意思?
實事求是地引導學生對不理解的詞句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逐漸養成提問的習慣。這就是我們的預學目標。
2.向課文學提問。葉老曾說過“教材無非就是一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舉一反三,練就語文的各種技能……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我們不僅可用教材來學習知識,解決問題,也可以用它來練就學生提問題的能力。
(三)強化評價,激勵提問
“21世紀的教育是思考力的教育”(汪丁丁語)。我們要培養具有思考力的一代,必須從學會提問開始。提問就是思考,思考是一種艱苦的腦力勞動,它不像機械練習那么輕松。為了這種思考力長久不衰,我們需要創新預學的評價方式,從“知識學習”向“問題意識”轉化,從“有無提問”和“提問的數量及質量”來評價預學的優劣,把學生提出的有質量的問題吸納到老師的課堂教學中,改變老師的預設,讓學生體會到提問的成就感。激勵學生保持旺盛的思維狀態,養成思考的習慣,提問的習慣。
改變預學單的設計,提升思維含量,增強問題意識,讓學生在預學中,學會思考,學會提問,學會學習。讓預學成為閱讀教學的開端,讓學生的提問為我們的閱讀教學導航,使語文教學更有效。這是每一個語文老師應該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