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濟澤
摘 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要求發揮城市的輻射的作用,用城市的發展帶動農村的建設,為新農村的建設提供文化支持。但由于城市輻射作用較小,導致新農村的建設存在很多問題,為此,我國有關部門要根據當前建設的現狀,給出相應的對策,加快新農村文化的建設。本文以新農村文化建設為切入點,展開討論。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問題;對策
新農村文化的建設,可以提高農村整體的文化水平,提升文化素養。但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大部分地區普遍存在注重經濟的發展,忽略文化的培養等,導致文化建設的水平一直較低,因此,有關部門要充分發揮城市的引導作用改變系農村建設的觀念,加強文化建設。
一、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內涵及意義
1.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內涵
新農村文化建設是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充分的展現出了政府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視度,通過加大政府資金投入力度、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資源配置、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新農村文化建設奠定了基礎,使農民的文化權益得到了保證。同時,新農村文化建設發展需要與當前的市場發展趨勢相適應,調動社會各界的力量,積極的加入到新農村文化建設中來,將新農村文化建設作為我國的一項重要國家戰略,解決新農村文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改善農村風貌,提高農民文化素養,營造良好的生活氛圍。
2.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意義
新農村文化建設,除了可以增加我國的文化內涵,也可以為發展戰略的制定提供理論支持,提高農民的道德觀念和文化素養,讓其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因此,相關部門要從不同方面進行展開文化建設工作,建立相關的制度、加大文化的投入,保護農村的物質文化,提高文化服務的水平,讓農民把自己作為文化建設的主體,構建鄉村文化形態。
二、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現狀
相關部門雖然加大了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力度,并取了一定的成果,但建設的水平仍與制定的目標存在一定的差距,存在很多問題。
1.農村文化建設設施落后
目前,農村的文化建設設施落后,無法為新農村的文化建設提供充足的文化資源。會出現這一情況的原因是,鄉鎮政府在建設新農村的理念上,忽視了文化的建設,在文化建設上的資金投入步入,并且,又因為國家政策的影響,以及物價上漲的波及,很多地區建設的經費長期處于赤字的狀態,同時,又因為國家推行的稅務改革,進一步增加鄉鎮政府的財政困難。
各地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呈現出嚴重失衡的狀態,在某些地區,文化基礎設施較為豐富,而在某些地區,文化基礎設計依然是短缺的狀態,特別是近幾年鄉鎮政府過于注重經濟的發展,導致很多原有的文化社會被迫關閉,像是圖書館等。
2.在建設階段缺少重視
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最初階段,鄉鎮政府并未給予足夠的重視。政府并未對農村現有文化進行分析,缺少合理的規劃,導致很多文化設施與文化廣場的建設產期處于較低的水平。并且,因為對文化建設缺少足夠的重視,導致資金的投入與使用只占全部建設資金的一部分。
文化建設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國家財政的撥款,以及鄉鎮政府的貸款等,國家財政的撥款是文化建設的主要來源,但由于受內部與外部因素影響,導致可以使用的資金較少,資金投入不足。
3.文化建設缺少長期的發展目標
鄉鎮政府在制定文化建設的目標時,只著眼于眼前的發展目標,沒有制定長遠的發展機制,很容易讓文化建設停滯。同時,城市也沒有發揮出文化“輻射”的作用,導致文化建設失衡。而鄉鎮政府領導團隊的更換,為文化建設的目標增加了困難。
4.農村文化消費能力較低
農村的經濟結構多以農業收入為主,不管是從收入的角度還是消費的角度,都要少于城市,向兩極化發展,并且,在農村的生活的人們因為文化水平較低,對于文化的欣賞大部分只停留在表層。同時,農村雖然有歌舞團,但其主要用于紅白事的表演,大多為一些低俗的表演形式,沒有起到文化傳播的作用。
三、新農村文化建設中存在問題的原因
1.基層干部忽視文化建設
文化建設意識對提升文化建設效果具有重要作用,需要讓廣大基層干部從思想上意識到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經濟發展迅速,將經濟建設作為農村地區的主要內容,經濟提高的同時文化建設水平下降了,造成該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農村地區的基層干部忽視文化建設造成的,沒有意識到文化建設對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對文化建設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偏差,認為文化建設是軟任務和軟目標,發展的成效較慢,不想在文化建設方面浪費資金。將經濟建設作為農村發展的核心內容,加大了資金的投入力度。開展文化建設僅停留在表面現象,一年甚至是幾年才開展一次文化三下鄉活動,是文化建設重形式的表現,無法提高農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
2.農民文化消費意識不強
受農村地區生產生活歷史背景影響,當前大多數農民都表現出重視物質利益的獲得,忽視精神文化的享受。長期以來,農民都將自給自足作為主要的生活狀態,注重勤儉節約,符合中華傳統美德的要求,但是過度的勤儉節約是不正確的,直接影響農民的消費觀念。通過對農村地區的消費現狀進行分析,有86.5%的農民不會將全年的收入全部用于消費,有超過95.4%的農民不會選擇信用消費方式。忽視文化消費,全鄉有一半以上的適齡青年初中或者高中畢業就不在學習,上大學的寥寥無幾,認為不一定上大學生就會有好的工作,認為上學是耽誤時間,農民思想落后和目光短淺現象嚴重。并且農村地區存在嚴重的攀比現象,將掙錢的多少作為攀比的依據,不重視文化消費。
3.文化建設管理制度不健全
首先,文化行業部分的分割,導致無法對文化資源進行充分的利用,文化資源浪費現象嚴重,并且文化建設管理制度存在不健全現象,其管理工作缺乏規范性,部門之間的協調性較差,呈現出多頭管理情況,各部分之間相互推諉,都不愿承擔責任,導致管理制度的規范性較為缺乏,農村的文化資源沒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其次,農村地區的文化建設兩級分化現象嚴重,文化建設的監管力度不強,農民群眾的參與意識不強,處于被動接受現象,并且有一些地區的基層領導出現對文化放手不管情況,導致文化建設無法順利開展。沒有將文化站作為文化建設的主要陣地,文化導向存在一定偏差,文化機構存在嚴重的虛設,導致文化事業建設的規范性不強。最后,農村文化建設資金管理不合理,存在嚴重的重投入輕管理現象,上級部門投入了大量的文化建設資金,但是基層文化部門不能對文化建設的內容進行充分了解,導致開展的文化建設事業,對提升農民的文化素養無法取得良好效果。
四、促進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有效對策
1.建立文化建設的管理機制
建立文化建設的的管理機制,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即對農村文化建設進行考核,提高鄉鎮政府的文化服務水平,改變文化建設的觀念。
(1)建立文化建設評價考核監督機制。鄉鎮政府制定新的文化建設目標時,要對農村現有的文化情況進行考查,根據考察的結果,合理制定短期與長期的文化建設目標,建立工作考核機制,把文化建設的工作水平,加入到年終的政績考核中,讓政府的工作人員認識到文化建設對新農村整體建設的重要性,改善文化建設中的不足。而鄉鎮政府選擇政府人員時,要根據其文化建設的政績作為考核指標,從而規范我國農村的文化建設。
(2)加強農村文化形態意識建設。完善農村文化建設管理方式,加強對農村的文化形態意識建設,運用網絡或者電視的形式,改善農民的認知方式、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為農民提供文化服務,構建農村文化陣地。需要將文化政策和文化服務供給作為農村文化建設的主要領導方式,積極探索政府職能管理部門,加大對文化事業的監管的服務力度,確保農村文化建設管理方式的完善性。
(3)構建農民自辦文化指導扶植機制。需要加大對文化資源的利用,在滿足農民物質需求和文明需求的基礎上而開展的一系列文化實踐活動,將農民書屋、電影放映隊、文化大戲院搬到農村文化建設中來,為農村的日常生活增添樂趣。需要加大對這些團體活動資金的投入力度,構建完善的文化發展政策,制定符合農村文化的市場審批條件,為各項重大文化活動的開展提供條件。
2.完善農村文化設施的建設
(1)做好文化設施建設的總體規劃。做好文化設施建設的總體規劃,能夠有效防止文化資源的浪費,規劃內容需要與當地的實際發展情況相適應,最終目的在于提高農民的文化素養,增加文化資金的投入,建立圖書館、文化廣場等基礎設施,豐富農村的娛樂活動。同時,除了可以在農村建立實體圖書館外,還可以電子圖書館。要充分發揮城市文化的“輻射”作用,根據農村對文化的真實需求,播放與其生活相關的電影,提升村民對文化的欣賞能力。除了建設基本的文化設施,鄉鎮政府的服務部門還要農閑時,組織文藝演出或是猜花燈的形式,讓村民在農閑時間積極參與文化活動,豐富生活。
(2)明確農村文化建設的基礎設施建設受益主體。農村基層政府部門需要轉變自身的工作作風,將堅持群眾路線、了解民意、調查民情作為基層政府的主要工作內容,明確各項基礎設施在文化建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結合當地文化建設的實際發展需要,確保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規模的合理性,對確保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科學決策,基礎設施規劃的合理性具有重要作用。
(3)加大對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后期管理?;鶎诱块T需要意識到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對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性,構建文化基礎設施管理的長效機制,解決文化建設中的資金不足及管理問題,將現代基礎設施管理方法應用進來,給廣大群眾提供積極參與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鐘來,使農民的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及民主決策權利得到深入有效的落實,感受到自己是文化基礎設置建設的主人,提高了農村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
3.對農村的文化進行發展與傳承
農村地區的文化是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在農民心中具有根深蒂固的思想,集聚了農民的智慧。鄉鎮政府制定文化建設的目標時,要深度挖掘當地特有的文化內容與形式,進行傳承與保護,并以此為基礎,發揚民族文化中的優秀傳統,建立當地的歷史博物館,豐富農村文化的傳播形式,組織村民參觀,并不定期的舉行一些小范圍的文化活動,充分發揮鄉鎮文化設施的職能。鄉鎮政府還需建立文化保護機制,加大對珍貴文化遺產的修繕及維護力度,對于農村的文化既不要盲目崇拜,也不要完全摒棄,需要將有特色的文化作為發揚和繼承的重點內容,結合時代發展的需要,有選擇性的進行繼承和發揚,將當地特有的文化遺產,向外傳播。政府部門需要加大對鄉土文化的支持力度,將其演變為農村地位的重要文化產業,不僅能夠促進傳統文化的發展,還能夠促進當地經濟收入的增收。對優秀的文化資源進行深入的挖掘,各級政府結合實際情況,將優秀的民間文化遺產進行上報,為文化遺產的延續和發揚奠定基礎。通過各種結構的出資協助,吸引更多的企業投資,幫助農村地區大力開展文化事業。
4.培養農村文化建設人才
目前,我國農業人才的需求大多為農藝師、農技師等,缺少專業的文化建設人才,導致很多高校忽略了農村文化師的培訓,而許多地域也沒有把文化建設人才融入到文化建設工作中。
(1)需要提高農村文化工作者的素質。拓寬用人渠道,對應聘者的農村文化了解程度進行了解,提高農村文化建設人才的學歷。各高校要根據社會對農村文化建設人才的需求,極大對農村文化師的教學力度,而鄉鎮政府也要廣泛吸納文化建設人才,組建一支專業的人才隊伍。并且要對文化部門的人員進行定期的培訓,提高文化部門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組織基層文化部門的人員開展交流學習活動,相互分享文化工作經驗,促進專業素養的提升。
(2)革新農民文化消費觀念。需要將農民作為新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大力發展農村的文化教育事業,普及高中教育,建立農民夜大學,為農村學習知識提供條件。同時,在農村地區開展移風易俗宣傳教育活動,革新農民的文化消費觀念,增加文化消費比例,大力開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構建農村醫療和養老社會保障制度,使農民能夠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另外,還需要降低文化產品物價,使價格能夠被廣大農村所接受,農村能夠積極投入到農民文化消費中來。
五、結語
加快新農村文化建設,不僅可以滿足社會發展提出的要求,也可以促進社會整體文化水平,推動新農村的建設。因此,鄉鎮政府要根據目前農村文化建設的現狀,給出相應的對策,像是建立文化建設的管理機制,善農村文化設施的建設,深度挖掘農村獨有的歷史,對農村的文化進行發展與傳承,培養農村文化建設人才等。
參考文獻:
[1]王寶明. 淺析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問題和對策[J]. 赤子(上中旬),2014,22:115.
[2]陶海英. 新農村文化建設現狀、問題及對策建議[J]. 安徽農學通報(下半月刊),2012,14:15-16+41.
[3]李會明,劉筱慧,董慎昊. 淺析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問題及對策[J]. 中國農業信息,2012,23:143.
[4]徐錫和. 淺談新農村文化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和對策[J]. 大眾文藝,2014,07: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