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育華
摘 要:認識不足,霜凍和低溫冷害、干旱、栽培管理粗放是制約西疇縣冬玉米開發種植的主要因素,筆者從當地實際出發,在深入分析了各個原因的基礎上,提出了解決方法,旨在加快冬玉米開發種植步伐,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關鍵詞:冬玉米;開發種植;對策措施
冬玉米是西疇縣冬季農業開發的重要農作物之一,播種面積2萬畝左右,是我縣玉米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年來,西疇縣冬玉米開發種植中存在著許多問題,面積在2 萬畝左右徘徊不前,產量低而不穩,冬玉米生產在提高玉米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安全,促進農村經濟穩步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本文從西疇種植冬玉米的生產現狀出發,通過分析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和開發種植潛力,探討西疇縣冬玉米開發種植的措施,目的在于通過冬玉米開發種植,提高玉米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安全,促進農村經濟穩步發展。
一、生產現狀
冬玉米是指冬季(一般在12月至元月)播種,于次年5月至6月收獲的玉米。西疇縣冬玉米開發種植始于1990年,為開發我縣水淹凹塘(水淹凹塘是指雨季到來易積水造成洪澇,導致旱地種植農作物絕收的低凹旱地)玉米生產,西疇縣蚌谷鄉農技站科技人員應用地膜栽培技術在龍潭進行冬玉米種植獲得成功,后在全縣水淹凹塘示范推廣,面積逐年增加。在全省實施冬季農業開發后,冬玉米開發種植由水淹凹塘擴展到稻作區,面積增加較快。據縣統計局統計, 2000年冬玉米種植面積為1.77萬畝,平均單產211.9kg,總產量3757噸,占全年玉米總產的10.7%,到2015年種植面積為25142畝,平均單產261.4kg,總產量6572.12噸,占全年玉米總產的13.1%,由此可見,冬玉米已成為冬季農業開發的主要作物,是全縣糧食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復種指數,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實現糧食總產穩步增長的重要舉措。
二、存在問題
西疇縣冬玉米生產中普遍存在著認識不足、干旱影響、霜凍威脅、栽培管理粗放等問題,尤其是栽培管理技術措施不到位的問題制約著冬玉米開發種植和產量的提高,
1.認識不足。冬玉米生產與大春玉米生產相比屬反季節生產,受生產習慣影響,部分領導干部科技人員及農戶對冬玉米生產認識不足,組織引導和指導冬玉米開發種植力度不夠,導致種植面積徘徊不前,生產潛力沒有得到充分挖掘。
2.霜凍和低溫冷害。霜凍對冬玉米的危害主要是在苗期。歷年氣象資料表明,西疇縣霜期平均為65天,極端最低溫-6.7℃①。初霜期11月中旬,終霜期多發于1-2月,也有極個別年份出現在3月上中旬。海拔越高霜期越長,個別低熱河谷地區多年無霜。若播種期不當,西疇縣冬玉米苗期容易遭受霜凍危害;低溫冷害主要是3月份的倒春寒,造成的影響不大,但也有多年不遇的長時間的低溫冷害天氣,如2013年的低溫雨雪天氣造成冬玉米生產重大損失。
3.干旱。干旱是制約冬玉米生產的重要因素,常造成水淹凹塘播種節令過晚和大面積產量不高。眾所周知,西疇縣同云南省大多數地區一樣,冬春季節易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控制,高溫少雨,冬春季干旱經常發生,有“十年九旱”之說。按照限制因子律,水份、溫度、光照、二氧化碳、以及氮、磷、鉀和微量元素等因子共同影響農作物的產量構成,冬春干旱成為制約冬玉米生產產量提高的最重要的因子,其影響程度要大于肥料各營養元素的影響,必須采取措施解決好抗旱的問題。
4.栽培管理粗放
(1)播種質量不高。主要表現在耕地整理粗糙,造成冬玉米出苗不齊,種植密度不合理,難予獲得高產的群體結構。
(2)品種選擇不當。西疇縣冬玉米生產除水淹凹塘種植為一季,在稻作區均為“一旱一水”種植模式,即冬玉米收割后種植中稻,因此,在生產安排上有嚴格的時間要求。隨著種子市場的放開,在生產中常出現部分群眾隨意購買不適宜冬玉米生產的品種,造成產量低,同時還影響水稻栽插節令,同樣造成水稻產量的損失。
(3)施肥不合理。科學施用肥料是冬玉米獲得高產的重要措施,在生產中,主要是肥料施用量不足,同時存在著N、P、K配方不合理,重施氮肥,輕施或不施磷、鉀肥,這種傾向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在生產中給予指導解決。
三、開發前景
1.光溫資源有利于冬玉米生產。首先,西疇縣屬低緯高原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熱,雨熱同期,春溫高于秋溫,立體氣候特征明顯,這樣的氣候條件不會造成冬玉米徒長,既有利于密植,又十分有利于獲得壯苗;其次是光照條件較好,冬春季晴天多,日照時數較多,夏秋季多陰雨,日照時數較少,在生理輻射和光能利用率基本相同的情況下,冬玉米主要生長期2—5月平均日照時數142.8小時,比大春玉米主要生長期4—8月的131.4小時多11.4小時。可以說,冬玉米生產具備比大春玉米生產更易獲得高產的光溫資源條件。
2.開發種植區域較寬。西疇縣冬玉米開發種植區域為全縣水淹凹塘旱地和稻作區域,可開發種植面積近7萬畝。據統計,喀斯特地貌巖溶槽谷區有季節性(夏秋積水,冬春干旱)水淹洼塘365個,面積1.85萬畝。該區土壤為沖積性石灰巖土或水稻土,土層深厚,土壤質地疏松,肥力高,相對濕度大,耐干旱,能滿足冬玉米生長需求,易獲得高產,開發潛力大;全縣稻田面積5.1萬畝,經多年試驗示范,冬玉米生產由最初的低熱河谷區向中高海拔稻作區發展,中高海拔區在冬農開發中更應該開發種植冬玉米,實踐證明是成功的。
3.社會需求較大。西疇縣是一個人多耕地少的山區農業縣,2015年全縣有耕地面積19.6萬畝,總人口25.81萬人,人均耕地面積十分有限。長期以來,部分群眾缺糧和發展畜牧業飼料緊缺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一是從水淹洼塘區群眾解決夏荒和發展畜牧業需要量大;二是從稻作區為發展畜牧業,增加收入,對玉米需求量較大;三是從我縣大春玉米生產主要集中在喀斯特地貌區,而稻作區旱地面積較少,玉米生產能力較弱等方面衡量,因此,水淹洼塘區和稻作區對冬玉米的需求十分巨大。
四、對策措施
針對西疇縣冬玉米生產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重加以解決。
1.加強組織管理。冬玉米已成為冬季農業開發的主要作物,是全縣夏糧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復種指數,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縣鄉黨委、政府要加強對冬玉米開發種植的的重要性認識,切實加強組織領導,農業部門要認真做好品種的引進試驗示范,做好示范樣板建設,通過試驗示范,向種植戶推介適宜的高產品種,加大科技培訓和技術指導力度,提高農戶的認識,創造良好的冬玉米開發格局。
2.統籌規劃 做好農田水利建設。冬玉米開發種植已成為糧食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必須從長遠的生產發展角度出發,統籌做好冬玉米開發種植規劃,并將規劃區域納入中低產田地改造規劃,做好水淹凹塘旱地水澆池和稻作區排灌溝渠建設,這是解決干旱影響的關鍵措施。
3.針對性的技術措施
(1)合理安排播種期。采取地膜保護栽培。根據西疇縣歷年氣象資料,早霜11月中旬出現,晚霜多發生于1月,極個別年份出現在3月,因此,冬玉米播種期應確定在12月下旬至1月上旬,充分發揮地膜的保濕增溫作用,采取地膜保護栽培,于2月根據氣象預報,破膜引苗,這樣就可以保護冬玉米幼苗錯過晚霜期;倒春寒都在3月,此時,冬玉米生長已到拔節期,抗御短時低溫能力增強,一般不會造成大的影響,通過合理確定播種期和地膜保護栽培,即可以防霜凍和低溫凍害,同時又可以大大降低干旱帶來的影響。
(2)栽培技術措施。
①整地備耕,提高覆膜質量。冬玉米種植均要采取地膜覆蓋,地膜覆蓋栽培要求整地質量要高,必須做到地塊早翻早犁,土塊細碎、地平廂規范,采取先播種后蓋膜,蓋膜時要鋪平地膜,用細土把膜壓緊壓實,防止風吹鼓膜,跑熱漏濕,充分利用地膜的保濕增溫作用。
②選擇適宜的高產品種。種子是冬玉米高產的主要因素,就我縣而言,不論水淹凹塘旱地和稻作區均要選擇中熟品種,生育期為120-130天,這樣的品種在冬季種植時生育期為135—145天,即能保證冬玉米獲得高產,又保證水稻生產按節令栽種。如目前推廣的大天6號、紅單6號、正大615、遠單1號等。
③合理密植,建立高產群體結構。根據選擇的品種和種植區的氣候土壤條件,確定播種規格,合理密植,建立高產的群體結構,充分協調穗數、粒數、粒重三者之間的關系,使構成產量的三個因素的乘積達到最大值,是冬玉米獲得高產的關鍵。經生產試驗示范,密度應掌握在畝4500-5000株。根據地膜規格,具體栽培方式為:一是四行帶狀栽培,采用2米寬的農膜,帶寬為1.7米,帶間距0.7米,帶種四行,行距0.5米,株距0.45米,塘留雙株,每畝塘數2470塘,4940株,播種時兩側壓膜0.15米;二是寬窄行栽培,采用0.8米寬的農膜,大行0.7米,小行0.4米,株距0.5米,塘留雙株,每畝塘數2424塘,4848株,播種時兩側壓膜0.15–0.2米。
④科學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堅持有機肥與無機肥配合施用,氮、磷、鉀配方施肥的原則。從西疇縣土肥站組織的14組玉米測土配方施肥試驗結果和1組冬玉米配方施肥結果看,冬玉米氮、磷、鉀的最佳施用量應為N17.03-26.66公斤之間;P2O5為4.1-9.99公斤之間;K2O為5-13.15公斤之間,生產實踐中多數最佳施用量(畝):N為24公斤;P2O5為5公斤之間;K2O為6公斤。在施用方法上:一是施足底肥,一般畝用1000公斤優質農家肥、全部磷、鉀肥及純氮5公斤作底肥一次施用;二是適時追肥,遵循“前輕后重”的原則,苗期追肥用純氮6公斤,待玉米生長期到大喇叭口期時,施純氮13公斤。通過施用有機肥和配方施肥,可達到保護土壤理化性狀,提高肥料利用率,達到高產高效的生產目標。
參考文獻:
[1]傅應春 ,《玉米高產栽培》,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2]西疇縣統計局,2015《農村統計一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