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玉轉
摘 要:介紹了玉米穗腐病的發病癥狀,病原類型,發生規律,并提出了以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為當地農戶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玉米;穗腐??;發病規律;防治技術
玉米是南召縣主要的糧食作物,近年來,隨著南召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玉米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南召縣玉米品種更新換代的速度也在不斷加快,但是由于栽培管理措施不到位,氣候、溫度等外界因素的變化,導致玉米病蟲害發生嚴重。玉米穗腐病就是其中一大病害,且有逐年擴增趨勢。2016年南召縣13萬畝的玉米均有不同程度感染此病害,導致部分田塊減產、嚴重田塊甚至絕收。而玉米穗腐病產生的黃曲霉菌有強烈的致病、致癌性,嚴重影響人和動物健康。因此,研究玉米穗腐病的發病特點,提出相應的綜合防治技術尤為重要。
一、發病癥狀
穗腐病是對玉米危害比較嚴重的一種病害,在玉米苗期至成熟期均可發生。帶菌種子播種后發病會導致種子霉爛,壞死掉的種子不能發芽出苗,造成缺苗斷壟;出苗階段發病會使幼苗長勢趨弱,生長緩慢,或是停滯生長,形成弱苗;開花期發病會導致玉米的頸部腐爛而失去再生長的機會;抽穗期發生病害會導致玉米不結實。
癥狀明顯的是在果穗和籽粒上發病,被害果穗頂部或中部變色,大片或整個果穗腐爛,病粒皺縮、無光澤、不飽滿,出現黃褐色,粉紅色或黑褐色霉層,并逐漸擴展到整個果穗。這些霉層便是病原菌的菌絲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有時籽粒間有粉紅色或灰白色菌絲體產生,其上密生紅色粉狀物,病粒質脆。果穗病部苞葉常被密集的菌絲貫穿,粘結在一起貼于果穗上不易剝落。
二、病原類型
目前各類研究報道,玉米穗腐病為多種病原菌浸染引起的病害,主要病原菌有:擬輪生鐮孢菌、禾谷鐮刀菌、青霉菌、曲霉菌、串株鐮刀菌、梨孢鐮刀菌、色二孢菌、枝孢菌、粉紅單瑞孢菌、木霉菌、蠕孢菌、絲核菌等20多種霉菌侵染引起[2,3]。曲霉菌中的黃曲霉菌、鐮刀菌在生長過程中會產生有害代謝物,人或動物若食用染病的玉米,易引起中毒。
三、發生規律
引起玉米穗腐病的20多種霉菌附著在玉米的種子、根茬、莖稈、穗軸等病殘體上,為初浸染源,越冬后,病菌遇到陰雨潮濕的環境條件,會迅速擴散,引起植株發病。另外,玉米穗腐病的發生與品種、溫濕度、土壤類型、蟲害程度等關系密切,歸納起來有四點:一是緊湊型品種發病重,平展型或中間型品種發病輕;二是高溫多雨年份發病重,低溫少雨年份發病輕;三是洼地或平地植株發病重,山地植株發病輕;四是蟲害發生程度重的田塊發病重,蟲害發生程度低的田塊發病輕。
如果收獲后的玉米在入庫時沒有充分降水風干,含水量偏高的話,再加上貯藏期倉庫密封程度不好,倉庫內溫度過高,也容易引起玉米穗腐病的發生。
四、綜合防治技術
1.農業措施
(1)品種。玉米品種抗病性利用是最高效、安全、經濟的控病方法。在制種上盡量高抗品種作為育種基礎材料,利用雜交培育優良抗病品種,培育健康種子。目前各地通過鑒定篩選出一批抗性表現較好的雜交種或自交系,在生產上種植后,起到了一定的防病效果。如先玉335、蠡玉16、鄭丹958,豫禾988,圣瑞999等。根據玉米穗腐病的發病規律,在易感田塊,應選用抗性強、生育期早、脫水快的品種。薛玉梅研究玉米穗腐病的發生與防治時發現中晚熟品種的玉米穗腐病發生嚴重。
(2)合理輪作倒茬。連年發病的田塊實行2-3年輪作,避免病菌連年積累;同時集中燒毀或深埋田間病殘體,減少侵染來源。或者選擇前茬種植大豆、馬鈴薯、小麥等作物,土壤肥力高,排水良好的田塊種植玉米。
(3)優化施肥結構。加強水肥管理,合理配方施肥,增施腐熟的有機肥,避免偏施氮肥,搭配施用磷、鉀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重視拔節期或孕穗期的追肥,做到植株生長健壯,提高玉米對病蟲害的抵抗防御能力。
(4)倉儲管理。田間玉米及時收獲,收獲后的玉米及時剝掉苞葉,通風曬晾,切忌推擠一起。如發現有發病的穗棒,及時撿出來單獨存放,防止病菌進一步擴散。晾曬干后及時入倉儲存。
2.化學防治
(1)種子消毒。播種前用2000倍福爾馬林溶液浸種1小時進行殺菌;或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種24小時殺菌,浸種后用清水沖洗即可播種;也可用50%甲基托布津拌種:15%百坦干拌劑300g/hm2拌種,可有效預防種子和土壤帶菌的浸染。
(2)蟲害防治。玉米籽粒形成初期,及時防治玉米螟等害蟲。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每667m2用20%井岡霉素可濕性粉劑或4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00g加上殺螟丹粉劑等殺蟲劑制成藥土點心葉。抽穗期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每667m2用藥液50kg。重點噴果穗及下部莖葉,隔7天再噴1次。
(3)病株防治。發病初期及時往穗部噴灑5%井岡霉素水劑,每667m2用藥50~75ml,兌水75~100kg或用50%多菌靈懸浮劑700~8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噴施。視病情防治1次或2次。視病害情況及時拔除帶病植株,減少、抑制病害的擴散和蔓延。
參考文獻:
[1]和華偉,李學亭.玉米穗腐病的發病機理與防治措施[J].吉林農業,2014(3):79.
[2]趙月強,袁劉正,閆海燕,等.漯河市玉米穗腐病的發生與防治[J].現代農業科技,2013(2)147-148.
[3]邢小萍,汪敏,劉春元,等.玉米穗粒腐病的發生和防治[J].雜糧作物,2009,29(4):279-282.
[4]李高社.玉米穗腐病發生規律及其綜合防治技術研究[J].甘肅農業科技,2006(8):25-26.
[5]薛玉梅.玉米穗腐病的發生與防治[J].農技服務,2010,27(10):1302.
[6]崔文萍,金天章.玉米穗腐病防治措施[J].山西農業(農業科技版),2006,(9):30.
[7]王文巧,王路菲.玉米穗腐病的發生與綜合防治技術[J],河北農業科技,2008(11):26.
[8] 高麗平,丁桂亞,王建軍,等.玉米主要病害的發生與防治[J].現代農業科技,2011(8):165.
[9]董廣同,蘇晨光.玉米穗腐病的發生與防治[J].河南農業科學,2002,10(4):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