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朝昆
摘 要:作為農業機械化的一項基本工程,農機培訓工作能夠有效推動農機服務產業化飛速發展,通過農機培訓工作,農民可以有效掌握先進知識和技術,有利于農民發家致富,推進黨和國家各項新農村政策的有效貫徹落實。文章從縣級農機培訓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加強縣級農機培訓工作的對策兩方面來探討。
關鍵詞: 縣級農機培訓;存在問題;對策
隨著國家對于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中央財政部門對于農機購買給予了豐厚的補貼政策,這樣就使得農民購買農機具的數量增多,但是許多農民都不能熟練使用農機具,這主要是農民文化水平較低,法律觀念較差,安全駕駛意識淡薄,經常在農機具使用過程中出現失誤,造成或多或少的經濟損失。所以必須要對農民進行農機培訓,要提高農民對農機具的使用技能,要在確保農民經濟發展的前提下,確保農業生產安全。
一、縣級農機培訓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1.財政扶持力度不夠。大力開展縣級農機培訓工作,要有強大的財政投入,建立農機化培訓學校。然而我國現階段農機化學校現狀不容樂觀,許多學校還在使用20 世紀80 年代初期國家投資建設的一些基礎設施,教學環境不僅簡陋,教學設施陳舊、老化、無法使用的現象比比皆是??茖W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國的農機化教育設施卻沒有投入大量資金引進先進技術和設施。近年來一些先進、大型、高效的設備和教具根本沒有得到廣泛應用,致使縣級農機培訓工作沒有達到農業機械化水平的發展需求。
2.生源不足??h級農機培訓工作的對象主要是收割機、拖拉機駕駛員和農業機械的修理工等。隨著近些年我國農村發展,各種農用運輸車的使用,導致拖拉機逐漸減少,同過去相比,現階段的農用運輸車已不是拖拉機而是低速載貨汽車,這就導致一定程度的生源減少。再加上政府對縣級農機培訓實行社會化辦學方案,對學校和學習沒有資助,農民不愿自己出錢學習新技術,而是繼續采用舊有技術進行工作,這也是導致生源較少的一項重要原因。
3.培訓機制不健全。一個健全的培訓機制是保證教學質量的根本,然而我國現階段縣級農機培訓制度雖然要求人員憑職業資格證書才能依法獨立開業,但事實上無資格證書也對獨立開業毫無影響,這就使農民不愿主動進行農機化學習和培訓。這是培訓機制不健全的表現。我國縣級農機培訓機制不健全還體現在農業機械化從管理到推廣再到培訓的過程存在脫節現象,各個步驟之間嚴重缺乏溝通和交流,這導致了資源分散,得不到廣泛應用。
4.師資薄弱,缺乏再教育。目前民營農機培訓學校無專業專職教師,縣教師缺乏再教育,知識單一老化,缺乏經驗教學,跟不上現代農機新技術的發展,影響培訓質量。
5.培訓領域不寬,辦學不靈活。主要從事輪式拖拉機的單一培訓,缺乏生源組織與培訓經費。農機培訓跟不上當前農業機械發展速度,迫切需要拓展培訓領域和創新辦學方式。
二、加強縣級農機培訓工作的對策
1.加強對縣級農機校的管理。為了加強縣級農機培訓工作的有效進行和農業新科技和工具有效應用,首要任務就是加強對縣級農機校的管理,各級主管部門要加強思想認識,積極努力實施縣級農機培訓工作。加強對縣級農機校的管理首要需要做的就是要加強對縣級農機校的教學制度和工作的監督、檢查和管理,加強縣級農機校教師的學習和考核,進而逐步使農機培訓過程走向規范化、合理化的教學模式。
2.擴大生源。擴大生源就是要打破行業之間的界限,包括將各級農機推廣人員、農機駕駛及操作人員、農機具修理和零配件銷售人員之間的界限打開,共同學習,掌握不同領域和不同知識之間的聯系。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改善教學設施??h級農機培訓工作要能夠跟得上高速發展的社會經濟水平,無論從教育理念還是從教學設施上,都要采用先進的技術。在新的社會發展形勢下,對教職人員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方面,要積極組織教師進行學習和考核并參加新知識和技術的培訓,增加政府的財政投入,改善教學設施,引進先進的設施,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4.拓展培訓領域,增強辦學活力。一是通過各類媒體和宣傳,利用農機部門的科技下鄉、新機具推廣現場會等各種機會擴大宣傳,宣傳《交通安全法》《農業機械安全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幫助群眾了解和掌握有關法律條款,引導群眾學法、懂法、用法,從而引導提高農機從業人員參加農機培訓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二是農機培訓校要主動與涉農部門配合,得到主管部門大力支持,利用農機推廣、農機年審,把農機技術培訓工作深入到鄉、鎮、村、田間地頭,現場實地培訓農機人員,從而帶動農民朋友學農機、用農機的熱情,提高農民運用現代化技術和管理方法,進行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的能力。三是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為鄉、鎮、村培訓農機修理員,解決基層農機維修難的問題。
5.豐富農機培訓形式。目前,我國的農機培訓形式單一且不穩定,嚴重制約著我國農機培訓的發展。傳統的農機培訓形式以在課堂上教師進行教授為主,這樣容易導致知識與實踐的脫離。針對這種情況,應該將農機培訓融入農機推廣、農機監理、農機維修和農機購置補貼等各個環節當中,在農機使用的各個環節當中,直接普及農業機械的相關知識,這樣有利于將農機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有利于知識的正確運用。為了加大培訓力度,在當地有關部門的協作下將農機學習人員集中到縣農機學校集體進行學習和討論,或者農機學校和培訓人員直接到現場和基層進行技術指導工作。這種創新的培訓形式既豐富了培訓形式,又能強化人們的知識。
6.要嚴把培訓關,提高培訓質量。一是要嚴格執行農業部頒發的《拖拉機駕駛員培訓管理辦法》,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對農機培訓工作進行規范管理。二是加強教學管理,不斷完善教學設備和設施,改善培訓學習和訓練場地環境。三是嚴格按照農業部頒發的《農機培訓教學大綱》、培訓計劃和規定的教材開展培訓,扎實做好培訓工作,確保培訓質量。四是對完成規定科目課程學時學習的學員,通過考試合格頒發結業證書,提供培訓檔案到農機監理部門,學員才能考核領取駕駛證。五是建立完善的培訓記錄檔案,學員檔案做到專人管理,內容真實齊全完整,分期裝訂成冊,按永久級別保存以便備查。六是農機培訓學校要與農機監理部門積極配合,各負其責,互相支持,互相監督,確保培訓質量。
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的競爭力也不斷加大,只有及時進行農業機械化培訓,保證農村對新科技新技術的及時應用,才能加快農業發展步伐,增強我國綜合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吳建春.淺議縣級農機化學校的發展與突破[J].山東農機化,2013.
[2] 陳修奎,叢日霞.農機培訓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湖南農機,2012.
[3] 朱超.淺談如何做好新時期農機培訓工作[J].農業與技術,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