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經濟術語,指的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教育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從提高教育供給質量出發,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有效供給,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從而為人民群眾提供多樣化、高質量的教育服務,滿足不同層次的教育需求。要實現教育資源配置的優化,擴大和提升教育的有效供給,發展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提高人民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廣東教育現代化建設就應該主動地適應經濟社會改革的新常態,從供給側改革發力。
推進教育供給側改革,必須堅持以問題為導向。雖然我省教育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為教育公平和均衡發展水平有待提高,教育規模發展和質量水平有待提高,素質教育有待加強,教育治理能力有待提升。學生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務的最終體驗者和消費者,而政府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務的主導者,影響著資源供給和服務質量的高低,決定著教育政策和治理方式的供給。推進我省教育現代化建設,就必須從實際出發,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推進教育的供給側改革,不斷提升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
推進教育供給側改革,必須堅持以質量為根本。要切實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統籌好教育規模、結構和效益,統籌好教育改革、發展和穩定,把提高教育供給質量的要求貫穿到教育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和各個環節。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核心理念,真正轉變更新教育質量觀,推動從片面追求升學率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轉變。要不斷提高教育供給端的質量、效率和創新性,使其更貼近學生的消費需求和消費習慣,做到既能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又能準確對接未來社會的需求。
推進教育供給則改革,必須堅持以結構為重點。結構調整是提高質量的主攻方向,必須抓好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教育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從而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類型教育的變化及需求。故此,各級政府可以通過創新體制機制來調節教育供給結構,例如推動學前教育擴容提質,提高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水平,促進普通高中多樣化化特色發展,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分類發展,加強學習型社會建設,等等。
教育現代化既是一個追求目標,又是一個發展和奮斗的過程。教育現代化不僅要面對社會做出正確定位,還要依據自身發展規律選擇好改革的發力角度。推進教育供給側改革,科學地回應了教育的不足和問題,提供了通過改善供給結構提升教育質量的有效路徑。為此,廣東教育現代化發展要堅持“以提高教育供給質量為主線”,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教育需求。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