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芳
摘要 闡述了依法治校的目標與內涵,分析了職業院校依法治校面臨的挑戰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職業院校實施依法治校的對策。
關鍵詞 職業院校;依法治校;內涵;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4-0284-02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要依據國家的基本法律,特別是國家和各級政府頒布的相關教育法律法規,制定學校必要的規章制度,依法管理。依法治校的意義在于使學校的管理內容、管理程序、管理方式科學化;強調民主管理,使廣大教職工參與學校管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充分發揮;強調管理的公平、公正與效率,使管理更有效益;強調寓法制教育于管理之中,培育學生的法制意識,造就法制公民,為建立現代法治社會奠定人才基礎。
1 依法治校的目標與內涵
依法治校是學校管理的根本依據,各種管理規章制度是法理在學校管理工作中的延伸。依法治校的基本目標就是在意志層面保障黨的教育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在管理層面保障學校運行、發展目標的實現,在研究上保障學術自由,在社會關系協調上保障利益攸關方能夠陳述自己的利益訴求、參與管理決策及其管理過程、實現復合共治。學校的管理者要實現依法治校必須對上述4個目標的理念、內涵、邊界、關系和平衡給予適當的考量,必須依照法律法規來管理學校,確立法律邊界,依法治校,自覺接受法律監督,并承擔違法辦學和濫用辦學權所導致的法律責任[1-2]。
1.1 依法治校的內在機理
我國在大學辦學的理念上一直存在公益化和產業化的爭論。學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陣地,作為推崇社會公義和保障教育公平的平臺,必須講求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其內在的規定性是不以營利為目標;作為自我運行、獨立核算的單位,要保證學校的正常運轉和教職員工的基本待遇和社會福利,必須講求經濟效益,由此引發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邊界劃分和平衡掌控的需要。公立高職院校的資產屬于國家,所有權和管理權分離,在管理運行模式上接近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及其管理方式,具有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的內在動力和傾向。因此,為了保證黨的教育目標的實現,必須厘清黨委和學校行政部門的管理邊界。中國共產黨高等學校基層委員會除了堅持黨對學校的領導、機構設置、人事安排外,必須參與基本管理制度建設,保障制度對法律的皈依,限制學校法人代表的民事權利,保證學校依法運行及其辦學的公益性價值目標的實現[3-4]。
1.2 依法治校的治理內容
大學是科學研究與文學藝術創作的地方,需要學術自由。我國的大學由于受行政化設置及其管理模式的影響,使得學術和行政的邊界比較模糊,關系厘定不清,行政權力時常介入學術之中。學術自由不僅是科學研究和文藝創作的需要,也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需要,是人類擺脫“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需要。我國高等教育法規定“國家依法保障高等學校中的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為了保證學校的學術自由,除了堅持依法從事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外,學校要逐步厘清行政和學術邊界,堅持行政系列級別與學術系列級別相分離的原則、行政領導不擔當學術組織領導的原則以及學術機構實行民主管理的原則。
1.3 依法治校的管理體制
學校作為一個復合的社會體,有管理層、教師、職工和學生等主體;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在推行校企合作、社會服務的今天,還包括企業、行業、家長等利益攸關方。學校是辦學主體,也是當然的利益主體。但是,只注重學校自身利益而忽略其他各方的訴求是不利于學校的長遠發展的。因此,要求學校黨委和行政部門建立具有廣泛代表性和包容性的議事、決策程序和制度安排,通暢的利益訴求渠道、利益攸關方參與的過程管理機制和監督管控措施。
2 職業院校依法治校面臨的挑戰和存在的問題
目前是我國法制社會建設的關鍵時期。國家正在不斷完善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規建設,出臺了許多相關文件、管理辦法和措施。例如:2012年8月國務院第215次常務會議通過《教育督導條例》,國家實行督學制度,政府部門設立專門機構進行督學;以及出臺《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湖南省職業教育條例》等。這些新的法律法規的出臺,要求學校緊跟時代步伐,保持與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一致性,及時改進學校的法制建設工作。
2.1 普法教育工作不力,法制意識淡薄
法治教育是實施法制的前提條件,營造法治環境的重要途徑。但是一些院校法律意識不強,法制觀念淡薄,依法管理的理念尚未在頭腦中根深蒂固,致使管理工作造成重大失誤。因此,圍繞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大問題、突出問題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很有必要。
2.2 法制建設滯后,自我約束有待加強
我國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學位條例》《教師法》《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等相關法律、法規及部門規章為高等學校依法辦學奠定了法制基礎。可這些法律、法規和規章中的某些規定具有明顯的行政保護色彩,強調教育行政部門和高等學校權力的行使,忽視對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的約束,忽視教師和學生這些被管理方的權利的保護。此外,學校自身的法制建設滯后。比如《教育法》第二十六條規定設立學校必須具備章程,第二十八條規定學校按照章程自主管理,這同樣適用于高等學校。并要求各級各類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原則上應實行一校一章程制度。但是許多學校依然未出臺大學章程。
我國的多數高職院校目前已經建立起相關的規章制度,比如教學、科研、人事、財務、學生事務以及資產管理等相關內部管理制度。但是,許多高等學校為了加強學校管理,其內部管理制度有的比法律、法規和規章還嚴格,有的甚至與法律相沖突;另一方面,有的規章制度有缺失,這就要求學校要依法依規完善學校管理制度。比如,有的高等學校為了強化學生管控,制定了操作性強的校規,限制了學生應該享有的法律規定的權利;對員工也有較為苛刻的管理要求;有的高等學校濫用人事權,不按照規定的條件和程序聘用或者解聘教師,損害了教師的合法權益,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侵權。因此,需要完善制度建設,建立校內申訴機構,保護教師和學生的合法權益。
2.3 民主管理、制度管人的管理理念尚待形成
目前,較為流行的管理理念是行政管理加人為管控。法制作為行政管理的上位概念、平行概念和下位概念,沒有被很好地融入到管理制度之中,也沒有很好地融入到行政管理的過程之中;遵紀守法和道德操守的管理力量沒有很好地被管理的制度導向所激發。民主管理業沒有被指向利益管理,而只是指向過程管理,法制管理的機制體制尚待探討和完善。
3 職業院校實施依法治校的對策
依法建立和完善各類利益主體的組織,比如職代會、教代會、學生會、校企合作委員會等。
3.1 開展法制文化教育
廣泛開展法制教育,推行“普法合格證”考試制度。開展以“敬廉崇潔、誠信守法”為主題的校園廉潔文化活動,充分發揮廉潔文化在黨風廉政建設中的教育、示范、熏陶和導向作用,增強了廣大師生員工清白做人、規范做事、遵紀守法的自覺性。增強黨員干部廉潔從政的意識。
3.2 推進制度建設上,按照法律要求,要充分發揚民主,包容各方訴求,避免制度性俘獲
要依法建立和完善大學章程、學校和各項制度,使管理過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國教育法規定的、要求學校必須建立的規章是學校依法制定的全面規范學校辦學宗旨、內部管理體制及教育教學、人事、財務活動等重要制度的自律性文件。
3.3 在管理過程中,要依法發揮體制機制的作用
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既能發揮主觀能動性又能依法依規進行自我行為的約束。要與時俱進,根據國家法律、法規、政策的改變,及時加強和完善學校法制建設,保證黨的方針、政策和路線得到實時執行。
3.4 嚴格執行學院黨(院)務公開制度
黨(院)務公開制度是增加學校管理透明度,主動接受群眾監督保障依法辦學的一項過硬措施。學院黨委始終堅持黨(院)務公開,積極推進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對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重大事項,實行陽光工程,確保師生員工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學院紀檢監察、工會、督導處具體組織黨(院)務公開督查工作,并吸收民主黨派、離退休干部、學生代表參加,定期開展檢查。在涉及師生員工利益及群眾關心的熱點、疑點、難點問題均按照相關的政策和程序,實行公開公示,特別重大事項都提交教代會討論。
3.5 以審計監督為手段,加強對重點項目和關鍵環節的監控
一是嚴格執行“三重一大”制度。堅持重大決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項目安排和大額度資金的使用等重要問題必須經學院黨委會集體決定。二是加強學院重點建設項目和物資采購的審計監督。學院在重點項目建設和物資采購過程中,嚴格遵循“三依”(依法、依規、依程序)和“三公”(公開、公平、公正)的辦事原則,從項目設計、勘探、監理、施工、設備采購到招標代理機構(公司)的選擇等均實行公開招標,紀檢監察全程參與,切實做到程序規范、制度嚴密。三是切實做好審計工作。審計工作是規范學院經濟行為,提高管理水平的一項重要工作。按照《內部審計準則》,開展專項審計工作,通過查閱會計賬表、抽查會計憑證及其他相關資料,執行財經法規政策,減少或避免經濟工作中的問題,提高反腐倡廉的工作水平。
3.6 加強對推進依法治校工作的領導
推進職業教育的依法治校會涉及到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也是一項系統工程,是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項基礎性的重要任務,需要進行長期的實踐和探索。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切實加強領導,把推進職業院校的依法治校作為促進教育行政部門轉變職能、改進工作作風、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推進依法治教進程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并予以高度重視。
4 參考文獻
[1] 羅麗華.法治的生活之維[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2-8.
[2] 牛雄鷹.現代領導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240.
[3] 羅麗華.高校依法治校的現狀與展望[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121-125.
[4] 劉新軍,許放.試論高校依法治校考核評價體系的指標構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5):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