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瑋瑋

摘 要:文章分析了商業銀行進行流動性管理面臨的宏觀環境和微觀操作,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宏微觀流動性管理的協調與矛盾,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宏觀 微觀 流動性 商業銀行 管理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02-177-02
一般而言,流動性的概念存在三個層次:一是資產的流動性,即資產在市場上變現的能力;二是微觀的流動性,即單個金融機構的流動性管理,取決于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的總量和期限結構;三是宏觀流動性,是整個系統資金面充裕情況的反映。商業銀行一方面要考慮宏觀流動性情況,另一方面要加強自身的資產負債管理,處理好宏微觀流動性的一致與矛盾,提升流動性風險管理能力。
一、宏觀流動性的度量及管理
(一)宏觀流動性的測度
人民銀行將宏觀流動性定義為“一個國家一定時期不同統計口徑的貨幣信貸總量”,銀行存款、銀行承兌匯票、短期國債、政策性金融債以及貨幣市場基金等其他一些高流動性的資產,都可納入宏觀流動性的范疇。
衡量宏觀流動性的指標主要有數量型和價格型兩類。數量型指標以貨幣供應量為代表,包括信貸投放量、銀行超額準備金等,反映了經濟體系中具有最高流動性資產的存量。指標越高,說明經濟體系中高流動性資產存量越大,整個系統的宏觀流動性越充足。價格型指標主要指利率,利率是資金的價格,由資金的供求決定,利率越高,說明市場流動性資產的供給小于需求,存在流動性不足的情況。反之,低利率則與流動性過剩相聯系。
以貨幣供應量M2余額和shibor作為指標,分析近一年金融系統和經濟體系的流動性狀況(圖1)。由圖可知,shibor價格穩中有升,金融系統的流動性趨緊,M2增長率圍繞均值水平上下波動,說明宏觀流動性的波動幅度相對較大。
(二)宏觀流動性的影響因素
宏觀流動性本質上是一種貨幣現象,在經濟對外開放的情況下,宏觀流動性受到內外部兩個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
1.國內影響因素。一是宏觀經濟政策,主要為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會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增加總需求,從而為經濟體系補充流動性;二是居民消費結構,當居民的收入中更多的部分被儲蓄而不是消費時,在貨幣乘數的作用下增加總流動性;三是經濟的貨幣化程度,貨幣向非貨幣經濟領域的擴展程度越高,對流動性的貢獻程度越大。
2.跨境影響因素。一方面,在資本項目逐步實現可自由兌換的過程中,跨境資本的流動一定程度上會增加或減少境內經濟中的流動性;另一方面,國際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也會對境內貨幣環境產生影響,在全球流動性充裕背景下,國內流動性會趨于寬松。
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國內的宏觀流動性的波動一方面會通過影響金融機構流動性、金融市場流動性,間接對金融穩定、居民收入分配等產生影響,另一方面會影響到實體經濟的融資規模,對經濟增長形成一定的沖擊。
(三)宏觀流動性的調節
中央銀行是管理宏觀流動性的政府職能部門,負責宏觀經濟的總量平衡,防止流動性的不均衡影響貨幣政策目標的實現。過多的金融體系流動性會促使利率預期下降,融資需求增加。針對金融體系的流動性情況,央行主要通過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進行管理,同時輔之以再貸款、再貼現等傳統貨幣政策工具,常備借貸便利、中期借貸便利、短期流動性調節、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抵押補充貸款等新型貨幣政策工具調節銀行間的流動性水平,繼而影響到整個經濟體系的宏觀流動性。同時,中央銀行亦可通過現金投放的方式,向經濟體系注入流動性,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外匯干預等方式調節經濟體系中的流動性水平。保持流動性水平的平穩適度有利于為經濟活動參與者進行經濟決策創造一個穩定的環境,利于經濟的平穩有序發展。
二、商業銀行微觀流動性管理情況
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是指要以合理成本及時獲得充足資金,用于償付到期債務、履行其他支付義務和滿足正常業務開展的其他資金需求而進行的管理行為,目的是對流動性風險進行有效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確保其流動性需求能夠及時以合理成本得到滿足。
(一)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的管理框架
1.管理架構。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主要涉及董事會、監事會、高級管理層及下設的資產負債管理委員會,相關職能部門等。其中,董事會是流動性風險管理的最高決策機構,資產負債管理委員會主要負責審議流動性風險管理的方法、量化標準、風險限額和研究本外幣流動性風險水平及管理狀況,并決定流動性組合規模及資金安排策略。各職能部門在政策框架內承擔流動性管理職責,監事會負責監督評價履職情況。
2.管理策略和程序。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是以資產負債綜合平衡的原則確定資產負債規模、期限和結構,加強資產的流動性和資金來源的穩定性,保持合理的流動性水平。可以承受的流動性風險以在正常情況和壓力情景下最短生存期衡量,并通過建立流動性組合緩沖流動性風險,調節資金來源與運用在數量、時間上的不平衡,抵消季節性波動及非預期因素給資產與負債平穩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
(二)流動性風險的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
流動性風險管理一般根據本外幣業務的發展戰略、市場狀況、資金管理方式等不同情況,進行合理的假設,運用適當方法和模型,對其在正常和壓力情景下未來不同時間段的資產負債期限錯配、融資來源的多元化和穩定程度、優質流動性資產、重要幣種流動性風險及市場流動性等進行分析和監測。一是管理的內容包括現金流管理、融資管理、日間流動性管理、優質流動性資產管理等;二是設立流動性風險限額,建立內部預警指標體系,如凈穩定負債比率、流動性覆蓋率、存貸比、貸款集中度等指標體系;三是按時對流動性風險進行壓力測試,制定流動性風險應急預案和新產品、新機構的流動性風險評估機制。
(三)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的影響因素
1.從微觀方面來看,商業銀行自身資產負債期限結構的錯配、資產負債的集中度過高資產不良率的上升,以及自身融資能力的下降均有可能造成流動性問題。期限的錯配會出現在長期資產配置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出現負債擠兌,由于資產期限過長,無法及時收回,會產生無法彌補的流動性缺口;資產負債的集中度過高,穩定性會下降,會給流動性的管理帶來難度;不良率的上升將增加銀行面臨的金融風險,影響到資產的流動性,降低其抗擊意外事故的能力;融資能力的下降削弱了銀行化解流動性風險的能力。
2.從宏觀環境來看,市場的流動性狀況以及經濟形勢的穩定性也會影響到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管理。在流動性充裕的金融市場環境中,商業銀行很容易從市場獲得資金,而在相反的情況下,融資成本高企,流動性成為稀缺資源,增大了微觀流動性危機爆發的可能性;在經濟形勢不穩定、政局動蕩的大背景下,人們容易形成恐慌情緒,流動性壓力增大,提升了擠兌破產的可能。
三、宏微觀流動性管理的協調與矛盾
1.微觀穩定性是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基礎。流動性風險存在的原因是由信息的非對稱和不完全市場造成的。金融危機的衍生渠道,是從單個金融機構的流動性風險傳染到更多的金融機構,從而影響到市場流動性,產生整個宏觀經濟危機。單個銀行的流動性缺乏可能縮減所有銀行擁有的總的流動性,從而將流動性短缺傳播給其他銀行,導致系統的崩潰。這樣的傳播機制能通過銀行間廣泛的內部聯系產生作用。這樣的內部聯系在不完全市場和信息不對稱情況下可能變成危機的傳播渠道,如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存在加重了銀行間市場的非流動性,增加了獲取流動性的成本。因此,控制單個金融機構的流動性風險是預防系統性金融危機的基礎。
2.微觀流動性的親周期性與宏觀不一致性。鑒于宏微觀流動性之間的關系,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通常具有“親周期”特征。經濟上行時,總需求增加導致信貸規模擴張,進一步刺激經濟繁榮和通貨膨脹的擴張,一旦市場條件發生逆轉,銀行的“惜貸”行為又加速市場流動性供給的緊縮和資金成本上升,通過市場獲取流動性的壓力增大,導致經濟的下行和衰退。但在某些情況下,商業銀行流動性與宏觀流動性狀況在一定時期內也會呈現出相對的“不一致性”。除了商業銀行之間存在流動性管理策略、資產質量、資產規模及配置狀況、運營能力等的差異和股票市場等對宏觀流動性的分流以外,越來越多以證券化資產、金融衍生產品和信貸資產理財產品等形態存在的流動性,也難以用傳統的統計口徑完全計量,使得宏觀流動性的判斷和調控更為復雜。
3.流動性監管與宏觀調控的沖突與協調。一方面,流動性監管與宏觀調控都是通過影響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和價格來實現,但流動性監管更關注信貸的結構,宏觀調控側重規模。另一方面,流動性監管與貨幣政策均通過影響金融部門的激勵機制和穩健性改變金融條件和機構內部結構,達到防范和化解風險的目標。但是,流動性監管有可能會同宏觀調控的傳導產生矛盾,主要體現在對于流動性風險的控制和監管有可能減少央行貨幣政策工具的需求,從而影響央行宏觀調控的政策效果。
四、政策建議
1.建立涵蓋表外業務的宏觀審慎管理框架。在目前宏觀審慎管理的框架中,對于商業銀行流動性的評估標準主要限于表內,如流動性覆蓋率、凈穩定資金比率和準備金相關情況。大多數銀行表外理財存在期限錯配的問題,投資標的物多為中長期資產,如信托等,但發行期限通常為短期,處于監管的空白區。一旦理財產品所依賴的滾動發售難以持續抑或同業利率高漲難以拆借短期資金,那么商業銀行表外資金鏈可能斷裂,引發流動性風險。基于銀行資產多元化、逆周期調節的宏觀審慎評估機制在流動性的評估方面不應僅僅考慮廣義信貸,而是統籌表內、表外兩方面的因素,消除微觀流動性與宏觀流動性的不一致,提高對于系統性風險的防范能力。
2.提高流動性過剩時風險管理的前瞻性。單個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危機大多發生在宏觀流動性緊張時,但風險的根源在于市場流動性充裕時高風險資產的擴張行為,逆周期的流動性風險監管可能更為有效。從商業銀行的微觀管理來看,一方面在日常壓力測試時加強對高風險高收益資產現金流的評估,提高對市場變化引起該類資產減值的敏感性;另一方面要實時監測高風險資產相關抵押品的規模和流轉,關注市場變化。從宏觀來看,逆周期的宏觀調控不僅僅適用于流動性緊張時,對于系統性的流動性過剩,也要有調節功能。
3.構建并完善信息溝通機制。一是完善宏微觀流動性管理的協調機制,一般來說,貨幣政策的制定主要考慮內外部的宏觀經濟環境,或是金融市場流動性的狀況,通過價格水平來體現,建議能考慮金融機構整體的流動性狀況,提高貨幣政策的執行效果;二是建立應急危機信息交流機制,避免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市場恐慌,使得宏觀經濟政策能夠理性地處理危機問題,避免危機的擴散。
4.大力發展多層次金融市場。金融市場是宏觀流動性的蓄水池和調節器之一,也是金融機構流動性調節的工具箱,成熟、完善的金融市場有利于保證金融體系的穩定和安全。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建設:一是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豐富交易品種,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提供金融機構更多選擇;二是健全市場利率形成機制,形成更加市場化的、合理定價的利率水平;三是加強對金融市場監管,防止非理性行為和違規行為對市場的擾動,維護正常市場秩序。
參考文獻:
[1] 伍戈.流動性、合理流動水平與宏觀管理的現實情境.改革,2010(4)
[2] 高新宇.關于完善我國宏觀經濟流動性管理的思考.中國貨幣市場,2011(1)
[3] 宋光輝,錢崇秀,吳超.管理視角下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度量研究.管理現代化,2016(1)
[4] 陸磊.流動性、一般均衡與金融穩定的“不可能三角”.金融研究,2016(1)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合肥中心支行 安徽合肥 230061)
(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