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明
〔關鍵詞〕自我接納;小學生;心理輔導
一、案例簡介
在一節四年級學生的心理課上,為了活躍氣氛,我帶學生們玩起了一個趣味游戲。規則是這樣的,由我任意喊一個學生的名字,他左右兩邊的同學要迅速站起來,站得慢的同學到講臺旁邊來,手扶講臺做兩個俯臥撐,男生做完后面向全班大喊:“我很強壯!”若是女生,則大喊:“我很美麗!”聽完規則,全班都興奮起來,性格外向的學生手舞足蹈,巴不得馬上到講臺前表演一番;文靜的學生則悄悄地抿嘴笑。
在學生們期待的目光中,游戲開始了。第一位“中獎”的是一名小個子男生,他大搖大擺地走上前,手撐講臺干凈利索地做了兩個俯臥撐,然后環顧四周,夸張地鼓起腮幫,怪聲怪調地說了聲:“我很強壯……”看著他滑稽的表演,學生們個個笑彎了腰。游戲繼續,第二位站慢了的是一位叫蘭蘭的女生,她皮膚黝黑,體型特別,大約有普通學生的兩倍。得知自己要上前表演,她撅起小嘴,遲遲未動。
“快啊,只是玩游戲!”在同學們的催促下,蘭蘭慢騰騰地走向講臺,手扶講臺做了兩個幅度很小的俯臥撐,輕輕地從嗓子里擠了一句:“我很美麗。”做完便陰沉著臉回到座位上。
這時,我感覺到了她的不情愿,正盤算著怎么鼓勵她一下,突然有人舉手報告:“老師,蘭蘭哭了。”我順著他指的方向看去,可不是,蘭蘭雙眼噙滿淚水,緊緊咬住嘴唇忍住哭。我的心里“咯噔”一下,一定是剛才的游戲中“我很美麗”這句話傷害了她。
正在這時,下課鈴響了。我走到蘭蘭身邊,俯身問她為什么傷心,蘭蘭低著頭,一聲不吭,胖胖的小臉漲得通紅。
這時,周圍的幾名女生七嘴八舌地說:“許多男生都說她胖!”“是的,他們老笑她。” ……聽到這里,蘭蘭把頭埋進手臂,忍不住抽泣起來。
站在一旁的我心情十分復雜:一方面感到自責和懊惱,為什么在設計游戲時沒有考慮這部分相貌或體形特別的孩子?為什么游戲時沒有看出蘭蘭的不愿意,并加以支持?另一方面對這個孩子感到歉疚,平時經常因為體形受到同學的非議,本來內心就不認同自己的體型,今天的游戲非要逼她說出違心的話,進一步刺痛了她。
二、案例分析
在小學低年級,兒童一般是以一種自我欣賞的態度來照鏡子的,但到了中年級,他們開始對自己的相貌“橫挑鼻子豎挑眼”起來。有的覺得自己的眼睛過小了,而嘴巴又太大了,有的甚至埋怨父母把不良的基因遺傳給了自己。有的長相或體形特別的會感到自卑(如蘭蘭)。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小學中高年級的孩子接近青春期,這是人認識自我并急于肯定自我的人生階段,而自己的外部形象更是他們進行自我評價的重要方面。他們會覺得自己的外貌幾乎就是自我的全部象征,直接關系著自己在同齡人中的地位與尊嚴。他們往往忽略了自我的其他方面:如品質、意志、能力等。通過對蘭蘭的分析,我發現她對自己的評價比較單一(主要集中在相貌方面),班級其他學生對如何正確評價他人、真誠接納別人等方面也做得不夠好。
三、輔導方案與實踐
1.運用朋輩輔導策略,對蘭蘭進行個別輔導
既然蘭蘭對自我不夠接納的原因主要來自相貌,不妨先轉移注意力,讓她關注自己其他方面的優點,從而全面評價自己。我將蘭蘭和她的朋友們約到了心理咨詢室。
我問其他女生:哪些同學喜歡和蘭蘭做朋友?有幾個學生“刷”地舉起手來。我偷偷看了看蘭蘭,她抿嘴笑了笑。
我進一步問那幾名女生:“你們喜歡她什么地方呢?”
聽到這,那幾個女孩想了想,就說開了:“她平時挺大方的,有一次我橡皮沒了,她主動借給我。”
“她從來不去妨礙別人。”
……
蘭蘭的眼神逐漸明亮起來,溫柔地看了看她的同伴。愉快的談話在繼續,在溫馨的氛圍中,蘭蘭感受到了同伴們對她的接納,也對自己的優點有了全面的認識。上課鈴響了,這些小家伙愉快地離開了心理咨詢室。這場由游戲引起的風波暫告一段落,但如何直面問題、進行深層次輔導刻不容緩。
2.開展團體輔導
在心理輔導課上,我設計了游戲“尋葉比賽”。規則:先仔細觀察葉子的形狀,當老師喊“1”時,將樹葉送至組長處,組長弄亂。當老師喊“2”時,到組長處尋回自己的葉子。在1分鐘內尋回自己的葉子則獲勝。通過游戲讓學生體會到“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游戲過后,直接對“不喜歡自己相貌的某一方面”的情況展開調查,大多數學生都舉了手,這讓蘭蘭意識到:原來大多數同學都有這一煩惱,她的煩惱很普遍。后來,我通過介紹馬云、劉羅鍋、丑娘等人的故事,讓學生們感悟到:與一個人的外表相比,智慧、善良、愛心等方面是最重要的;最后,引導他們認識到,作為一名小學生,平時應多閱讀,提升內在氣質,衣著干凈整潔、巧妙搭配,從內而外接納和完善自我的本來模樣。
在另一節心理輔導課上,通過“你的美我來說”“傳遞欣賞卡”等活動引導學生尊重別人,接納別人與自己的不同。
四、輔導效果
經過近一學期的跟蹤和輔導,蘭蘭終于接納了自己的體形,變得自信、大方、樂觀。在學校組織的“博雅少年”評比活動中,獲得了“陽光少年”的稱號。她所在班級的學生們對自己的評價也比較客觀、全面,班級總體氛圍較融洽。
五、總結與反思
隨著蘭蘭案例的結束,我對心理輔導工作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1.學生的普遍問題應是團體輔導的指南針
在學校里,我們心理組的教師早早制定了每年級輔導計劃,我所執教的四年級是以“情緒輔導”為主。當蘭蘭一事發生時,我感覺到這一問題的普遍性,于是將原先的上課內容后移,重新確定了團體輔導內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務的對象是學生,學生此時此地反映出的普遍問題也應是團體輔導的一部分,值得我們“大費周折、大動干戈”。
2.心理輔導應當時刻以學生為中心
從心理游戲中蘭蘭一事暴露出我平時對“游戲的設計”和“游戲過程中的觀察”不夠細致和敏銳。如何在團體輔導過程中真正體現“關注所有學生”的生本觀念?如何真正投入到課堂中的每一環節?是我今后教學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作者單位:江蘇泰州實驗學校,泰州,225300)
編輯/張 帆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