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駱雯萱+丁福興

摘 要:采用自編問卷對蘇州S大學應屆畢業的男、女大學生各200名進行調查,考察他們在職業搜尋態度及行為方面的差異。研究結果表明,女生的職業搜尋態度更加謹慎、務實,職業搜尋行為比男生更為艱辛,對職業搜尋成功的預期也低于男生。這些差異的產生既與性格特征等主觀因素有關,更與勞動力市場的不完全競爭性,以及女性勞動力遭遇的入職歧視等客觀環境密切相關。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搜尋;性別
中圖分類號:F24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7-0148-02
一、研究背景與目的
應屆畢業大學生是求職者當中最活躍的群體,但“就業難”卻成為他們面臨的一個巨大現實問題。在“互聯網+”時代,莘莘學子為了找到一份心儀的工作而使盡渾身解數,苦苦搜尋。本研究試圖以實證的方法來考察大學生職業搜尋態度及行為的現狀,并著重比較不同性別大學生的諸多差異,進而在適當歸因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并提出初步建議,以求對破解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有所助益。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與數據
本研究以蘇州S大學為例,在三個校區的5 000名應屆畢業本科生中按照學科(工、理、文、管、藝等5個學科)、辦學形式以及性別等區分因素實施分層抽樣,獲取容量為400人的中等數量人群作為研究對象。為了進行比較,將其按照性別劃分為男、女兩個樣本(各200名被試)。
本次研究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384份,其中有效問卷376份,總有效率為94%。在2個樣本中,男生回收有效問卷182份,女生回收有效問卷194份,用于分析的樣本容量基本相當。
(二)研究思路及假設
本研究主要根據尋找差異性的思路,采用對比分析的方法進行。基本研究假設為男、女大學生在職業搜尋態度及行為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為此,擬通過數據比對,檢驗調查結果的性別差異并進行適當的歸因分析。
(三)研究工具與程序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工具為自編《求職方式調查問卷》。整個問卷包括14道問題,其中基礎信息類問題2道,征求意見與建議的開放性問題1道,選擇性問題11道。在每道選擇性問題下設置若干答案選項,共計60個選項。問卷內容涉及職業搜尋方式的選擇及其原因、對視頻招聘的了解程度與接納意愿、對“視聘”的評價與改進方向等諸多方面,用來探測大學生在這些問題上的偏好、態度與主張。
為了便于定量比較男、女大學生之間的選擇差異,對于一些態度性問題采用里克特五點式量表,并在后續統計中按照1—5分進行轉碼賦值。
問卷調查全部采用無記名方式開展,調查結束后,全部數據被輸入Excel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三、研究結果
(一)就業態度
現階段,我國勞動者的就業價值觀正在逐漸從數量就業向質量就業轉變,這一點在大學生身上表現得特別明顯。結果發現,絕大多數學生對就業質量預期較高。調查數據表明,35%的學生認為就業應當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近半數的學生認為就業至少應當尋求與自身性格和興趣相符合的工作。但男、女生持這兩種就業態度的比例卻相去甚遠,持自我價值實現觀的男生占到43.4%,而女生僅為27.3%;相反,持務實、低調的符合興趣觀的女生多達54.1%,遠遠超出男生36.8%的比例。這說明,女生對就業前途的估計不如男生樂觀,對目標職位的期望基本堅持“次優”而非“最優”標準。
(二)求職方式
從求職方式的使用數量上看,應屆畢業生的求職方式表現出多樣性特征,全部被試的主要求職方式平均達到2.4種。從性別上看,女生求職方式的平均值為2.6種,高于男生的平均值2.2種。這表明,女生在勞動力市場上往往面臨不利的處境,需要付出比男生更加艱辛的職業搜尋努力,而職業搜尋成本也往往更高。
從求職方式的選擇偏好上看,應屆畢業生的求職方式偏好表現出集中化趨勢。在報紙廣播等傳統媒體、職業中介、現場招聘會、網絡招聘平臺、親友和教師等熟人推薦以及其他渠道(例如自主創業、自由職業等)等6種常見方式中,較為集中的方式依次為現場招聘會、網絡招聘平臺和熟人推薦等3種方式。在這一選擇偏好的排序上,男、女大學生完全相同,但在比例上則表現出較大的差異。偏向于使用這3種求職方式的大學生當中,每一項的女生比例都要遠遠高于男生的比例。例如,58.2%的女生愿意使用熟人推薦這一方式,而男生當中傾向于使用該種方式的只有46.2%。這說明相較于男生而言,社會資本對女生的職業搜尋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這一點可以從反面得到印證:26.9%的男生會選擇職業中介,而愿意采納該途徑的女生只有16%。
(三)對“視聘”的接納程度
“視聘”(即視頻招聘),指求職、招聘雙方借助遠程網絡通過視頻完成面試、錄取的過程,是一種新興的招聘方式。根據男、女大學生對“視聘”的了解程度和愿意嘗試程度數據所繪制的不同性別大學生接納“視聘”的態度傾向(如下圖所示)。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男、女大學生對“視聘”的態度是大致相同的,各個程度的接納意愿在比例上也是十分接近的。在兩類人群中,都以愿意嘗試“視聘”的人數居多,超過了50%。
將上述態度數據(按照里克特五點式量表進行轉碼賦值)按照性別進行均值的差異顯著性檢驗(t檢驗,雙樣本等方差假設),結果發現,雖然男、女大學生的總體接納均值僅僅存在著較小的差距(3.6和3.4),但由于P((T<=t)雙尾的數值小于0.05,所以表明這種差異已經達到了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性水平。也就是說,可以認為男生對“視聘”的總體接納水平要高于女大學生。
造成這一性別差異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從訪談過程中遇到的意見來看,很大程度上與女生的性格特征和行為方式有關。一般而言,女生往往更加矜持和謹慎,對個人形象更加注重,對個人私密信息的保護意識也更強一些。
四、研究結論
本次實證研究表明,男、女大學生在職業搜尋態度及行為上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總體而言,女生的職業搜尋態度更加謹慎、務實,對“視聘”等新興求職方式既歡迎又有所顧忌;女生的職業搜尋行為比男生更為艱辛,對職業搜尋成功的預期也低于男生。這些差異的產生既與性格特征等主觀因素有關,更與勞動力市場的不完全競爭性以及女性勞動力遭遇的入職歧視等客觀環境密切相關。
為了有效推進大學生的質量就業工程,政府應努力健全勞動力市場的競爭機制,消除性別歧視和行業分割現象。同時,拓展和完善職業搜尋的公共渠道,加強勞動力市場信息提供的充分性和對稱性。
參考文獻:
[1] 王勇,蔡娟.大學畢業生工作搜尋促進策略的實證分析——基于勞動力供需偏好異質性耦合視角[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9): 123-126.
[2] 王鋼.定量分析與評價方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0.
[責任編輯 劉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