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東
【摘要】 隨著聯通互聯網業務的快速發展,無線傳輸網從3G網絡逐步轉變為4G網絡,聯通基站對流量有了更大的需求。為緩解不斷增長的流量需求壓力,解決有限的寬帶傳輸間的矛盾,聯通網絡的全IP化已是必然選擇,傳輸網絡要由基于分組交換轉變為面向IP的分組傳輸網。本文將簡述朔州聯通傳輸網的現狀,并介紹了分組(IP RAN)技術在朔州聯通傳輸網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 IP RAN技術 聯通傳輸網 應用
當前,4G網絡和聯通互聯網發展速度很快,4G業務不僅具備以往的GSM語言業務,還逐步豐富了其他各項業務,新業務發展非常快。尤其是無線網絡中數據業務的速率逐步提升,原來以TDM為主導的聯通傳輸網絡已經很難滿足數據業務的需要。運營商通常有多個數據網、傳輸網和獨立網絡,各業務由不同網絡承載,從而極大增加了維護難度,不利于實現多業務承載能力的提升。而通過對分組(IP RAN)技術的應用,能夠讓這些問題得到解決。
一、朔州聯通傳輸網的現狀
目前朔州聯通4G基站(881個)業務全部承載在IP RAN中,部分3G(430個)、2G(132個)業務已經割接在IP RAN網絡中,3G是數據和語音業務。目前朔州聯通4G基站881個,3G基站1180個,2G基站784個。IP RAN以傳統SDH傳送平臺為基礎,集成了2層以太網和ATM等處理能力,能夠有機結合SDH對實時業務的有效承載與網絡2層或3層技術等具備的數據業務處理能力,提升了傳送節點對多類型業務的綜合承載能力。IP RAN具備SDH技術的較強網絡保護倒換性能等優點,同時在各層次都有良好的業務保護機制[1]。當前,從朔州聯通傳輸網采用的IP RAN技術來看,本質上是對SDH的發展與延續,對網絡同步有很高的要求,讓網絡更加復雜。此外由于顆粒度很小,因此高速信號效率并不高,加之成本很高,難以滿足當前業務的需求。
二、分組(IP RAN)技術在朔州聯通傳輸網的應用
2.1主要原則
1)層次化設計。能夠分層處理以往單一的物理網絡,提高網絡的擴展性,讓網絡的復雜性得到分攤;2)冗余性設計。可以讓網絡鏈路更加可靠,避免鏈路和設備出現失效問題;3)IP RAN組網原則。一是傳輸網核心層。其核心節點主要為現有傳輸網的一對核心路由器9008,即SR。二是傳輸網匯聚層。將兩套匯聚設備9004分別設置在不同的匯聚機房內,采取互為備份的方法[2]。匯聚設備9004采取口字型上聯到朔州一、二樞紐樓SR,匯聚設備9004與SR間按照流量測算選擇10GE 上行,在流量超出鏈路寬帶的60%后,需要及時擴容。三是傳送網接入層。接入設備6220通過環型組網方式上聯至 1 對匯聚設備9004,速率以 GE 為主。
2.2具體應用策略
組網方案:朔州基站接入層使用了中興6220,匯聚層使用了中興9004,核心層使用了中興9008,具體如下圖所示:
組網方案分析:RNC和中興9004、中興9008是核心匯聚的主要組成要件,而中興6220構成了接入層。在該傳輸方案中,將來隨著業務的增加,為實現對多業務的同時測試,網絡系統可直接連接到4G設備、3G設備、2G設備、IP承載網以及IP城域網中,在不改變已有網絡結構的基礎上,和新建鏈路相連接,其中IP承載網包括A\B網、朔州NGN、TG;IP城域網包括OLT、朔州市區BAS;3G基站業務系統包括朔州3G語音業務、數據業務,經接入6220設備經過核心擴展9008與RNC相連;2G基站業務系統包括朔州2G語音業務,經接入6220和匯聚接入6200落地與BSC相連。IPTV通過和數據專業溝通,過試驗網后經CR與IPTV平臺相連,降低時延,提高用戶點播回看質量;從SR接入IP城域網,經IP城域網與IPTV相連。寬帶業務:NE5000E與SR相連,由匯聚9004分流至OLT;專線業務:原有專線業務通過6220接入SR節點,總之,IP RAN網絡可以承載各種不同速率的不同類型的業務。
由朔州聯通傳輸網結構和業務發展情況可知,分組(IP RAN)技術除了具備原來城域網豐富動態路由和大容量擴展性以外,還可以靈活兼容新的業務,有著移動業務IP傳輸特性,與SDH網管能力相似。此外,分組(IP RAN)技術也能夠支持綜合業務承載,同時逐步朝著LTE無縫演進。將分組(IP RAN)技術應用到朔州傳輸網中,可以降低運維難度,減少維護成本,并實現與互聯網的快速、高效融合。既能夠對原IP城域網和高價值IP業務進行分流,還實現了與傳統城域網的相互補充,促進了移動和固定網絡的統一與融合。
結語:總之,分組(IP RAN)技術作為一種新的接入承載技術,具備容量大、成本低等優點,有較大的容量。現階段分組(IP RAN)技術已經逐步應用到朔州聯通傳輸網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積累了很多現網經驗。但是,分組(IP RAN)技術和其他新技術一樣,必須在應用過程中進行完善,通過長期的現網運營檢驗,才能充分發揮出作用。
參 考 文 獻
[1]李萌.傳輸網絡與IP網絡融合演進策略研究[J].郵電設計技術,2013,(01):46-50.
[2]黃嘉慶.IPRAN關鍵技術及其應用展望[J].信息通信,2014,(08):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