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傳統教育中輕學生、重教師,以及填鴨式的授課模式已經逐漸被現代社會所摒棄,當下社會所需要的是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啟發,喚醒其潛在的自我意識。正如教育生態學中所倡導的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的生態課堂,才能保證學生學習的高效率,滿足其內在需求。
關鍵詞:死亡詩社 傳統教育 教育生態學 轉變
一.影片背景及理論支撐
美國影片《死亡詩社》是一部家喻戶曉的經典作品,影片以20世紀50年代傳統的威爾頓預備學院作為背景講述了一位擁有新式教育理念的基廷老師與一群長期接受傳統教育的學生之間的故事。威爾頓學校一直以來固守著“傳統、榮譽、紀律、卓越”四大信念,有超過75%的學生申請到了常春藤聯盟大學,可是在學生眼中,這里是“地獄學院”,“恐怖、模仿、頹廢、污穢”成了他們心中的四大信念。威爾頓學院的一切傳統都被新學期來校的新文學老師基廷打破了,他就像一陣春風,解放了學生們的思想,充分發揮了學生們的想象力。告訴學生們要“活在當下”,并以該原則行事。一反傳統教育理念的基廷老師以及他特有的課堂教學方式在學生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但卻遭到了學校的反對,甚至到最后被開除。影片一經播出,迅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我們不禁要思考到底什么樣的教育方式才是最適合當下社會的。
20世紀美國現代教育理論家代表杜威提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活動。教育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改組、不斷改造和不斷轉化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的動態形式是一個發展人、塑造人的過程。教育過程是教育與自我教育協調一致的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雙向活動過程。[1]那么,為了使教育達到我們最初想要的結果,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呢?無疑,影片《死亡詩社》中基廷老師快樂哲學的教學理念和啟發式教學形式是值得肯定和倡導的,但基廷老師自由發展的教育理念是否有些過分,這的確值得商榷。
影片中基廷老師的教育觀念與教育生態學的觀點不謀而合。教育生態學最初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師范學院院長Cremin Lawrenc
e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一書中提出的。它是生態學原理與方法在教育學中滲透與應用的產物。所謂教育生態學,就是用生態學的原理來指導教學,解釋教育的發展規律。生態化課堂的建立必須以學生為主體,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體系,推動生態課堂的可持續發展。在生態課堂中,教師要發揮設計者、指導者和管理者的角色,根據課程內容的要求和學生的具體情況,采用分層次教學的模式,同時包括課內活動、課外作業、過程監控等機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確保教學效果,真正實現教學相長、師生共進的高效生態課堂。教育生態學認為,教師與學生是兩大生態主體,在教學活動中,強調以學生為本,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掌握并指導教育發展的趨勢和方向,通過高效有序的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實現生態化的課堂模式,保障教學生態系統的有效運行。[2]
二.教育的轉變
1.教育方式的轉變
基廷老師這種生態化的教育理念有別于傳統的教育觀。傳統教育理念中教師是課堂的中心、主導,而學生所要做的就是將教師所講授的內容輸入大腦,牢牢記住。這樣就完成了學習任務,而且填鴨式的授課模式在傳統教育中普遍運用。但是基廷老師則打破了這種傳統,他逐步引導學生,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使課堂的兩大主體進行了有效地互動,統一為一個整體。在新學期的第一堂課上,他就顛覆傳統,帶領同學們看校史樓內的照片,讓他們去聆聽死者的聲音,并去領悟生命的真諦。在上課過程中他更是帶領同學們一個一個站到課桌上俯視四周,他教育學生要用一個嶄新的視角去觀察周圍的世界,沖破傳統,換位思考,進而讓學生明白,在欣賞詩歌作品時不要只想到作者的見解,還要有自己的見解,要尋找自己的聲音。基廷老師的這種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形式的出現,引發同學們的極大興趣,給同學們留下積極思考的空間。這正是生態教育學中所提倡的“主導——主體相結合”的課堂模式。
2.教育理念的轉變
傳統教育中學生大多會被認為是懵懂無知的。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就成了被動的學習者,沒有了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影片中的基廷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則采取了引導的方式,讓學生們自愿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喚醒學生潛在的自我意識。他要求同學們在校園里隨意四處行走,通過行走使大家意識到跟在別人身后行走時,很容易按照他人的步伐去行走,如果想不受他人影響,就要堅持自己的步伐、堅持自己的個性。同學們漸漸地在行走中找到了快樂,受到了啟發,學會了思考,明白了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步伐、自己的思考,同時他們也感受到了堅持自我的困難,只有堅持自己的信仰是獨特的,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路。“尋找自己的聲音,因為你等候的時間越長,變越不可能找到他。”基廷甚至要求學生將課本中古板老套的內容撕去,讓同學們真實地體驗了一番自由的思想、自由的行動。學會獨立思考,就要敢于挑戰權威。教育的意義在于知,在于道。這個道可以是傳授知識、經驗,可以是做人的道理,也可以是更深層面的東西。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應該是靈魂的升華。[3]
3.學習理念的轉變
在學生們沒有遇到基廷老師之前,他們的生活都是被父母安排好的。被逼迫著學習,被送到威爾頓學院,大多都失去了自我。很多學生承載了太多社會和家庭的壓力, 根本難以追求自己的夢想。正如影片中的尼爾一心想成為一名演員,但卻遭到了父母的強烈反對,在基廷的影響下他重新組織同學創立了“死亡詩社”,這使他的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詩社的創立是同學們在合作中體會到了文學的美和詩意的美,激發了學生們的積極性,使他們的學習變得有意義起來。基廷認為成功是多元的,不是一元的。他教授的是詩歌和文學,但是他不要學生都成為文學家。教育生態學強調,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所得,而是通過合作探索、相互幫助下習得有意義的內容。這與傳統教育中忽略學生的內在需求大相徑庭。但是尼爾最終因為與父母溝通無果而自殺,這不禁令我們開始反思,忽視學生的內在需求、不尊重學生的學習理念會造成多么嚴重的后果。
三.總結
基廷老師的這些教學理念對于我們今天仍頗有啟發。當下中國的教育就需要基廷老師這樣的人,基廷的教育與我國的素質教育有許多相似之處,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鼓勵學生實現自我價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這是當代教育的基本任務。而威爾頓預備學院所施行的教育模式正是應試教育,極大的扼殺了學生的天性,否定了學生的自我人格,一切以成績為主。這種模式像是工廠中的流水線在批量生產商品,而不是在培養人才。在如今這個創新型人才緊缺的社會,我國的教育現狀卻是:素質教育喊得轟轟烈烈,應試教育卻坐的穩穩當當。早在古代,我國就開始實行應試教育,幾千年來應試教育早已根深蒂固,想輕易的改變恐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基廷老師的教學方式還是值得提倡的,遇見這樣的老師也是學生的榮幸。要知道,真正是你一生受用的東西從來都不是填鴨式的教育考出來的。
但在影片中,基廷老師的做法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尼爾等人在基廷老師充滿誘惑力的語言介紹下創建了自己的“死亡詩社”,但創建好的詩社聚會并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一方面,同學們為避免學校的干擾,將聚會地點選在野外的山洞,常常天黑舉行,因為天黑路險,極有可能發生生命危險;另一方面,在聚會中,同學們除了偶爾朗誦幾首好詩外,伴隨的是吸煙、喝酒。對于這些現象,基廷老師沒有勸阻,只是暗示同學們不要過于明目張膽,也許這是基廷老師的任學生自由發展的教育理念的體現,但如果這種理念走入極端,則顯得過于單純、過于理想主義化了。
基廷老師是傳統教育的反抗者,是新式教育的傳播者,是學生靈魂的拯救者。影片最后雖然基廷老師被學校開除了,但基廷所宣揚的新式教育理念已經深深根植在每位學生心中。而影片中兩種教育理念的碰撞也使得每個人對當下的教育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評價。作為一名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尊重學生的自我需求;做好教師的自我定位,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其實現自我價值。唯有如此,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參考文獻
[1]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吳鼎福譯.生態教育學.[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
[3]張建青,洪娜.愛與靈魂的共鳴——由《死亡詩社》引發的對教育的思考[J].電影評介,2012(15)
(作者介紹:陳妍,牡丹江師范學院2016級學科教學(語文)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