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音樂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創造性教育,它不僅自身能充分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且還能有效的使那種妨礙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得以更新與改進。音樂教育是學校美育的最主要內容和最有效的實施途徑。
一、音樂課程的價值
(一)傳承文化
音樂作為一種文化,而且是一種最具有文化品位的精神文化,之所以能不斷繼承、發展、創新,是因為音樂自從誕生之日起,人類社會就自動形成或主動創造了音樂文化的種種傳承機制。在正規的學校教育沒有出現之前,人類自發的、自娛自樂的音樂創作與表演活動,一部分人占有與享受另一部分人的音樂創作與表演成果而導致的音樂職業人的出現,音樂職業人師徒之間的傳宗接代等,應該說是音樂文化的主要傳承方式與途徑。在正規的學校教育出現之后,雖然還有社會音樂環境、家庭音樂教育等音樂文化的多種傳承途徑,但是不可否認,學校音樂教育與音樂課程應該成為了傳承音樂文化的絕對主要途徑。學校音樂教育是一種有組織、有目的的活動,其教育的內容是音樂文化發展的前進方向。因此,學校音樂課程對于音樂文化的傳承具有決定意義的,是任何其他傳承途徑所無法比擬的,而且,在當代社會,包括社會音樂環境、家庭音樂教育等音樂文化的傳承途徑的實施者所必備的音樂素養,無一例外地都是學校音樂教育的結果。
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是這樣,世界音樂文化的傳承更是這樣。音樂課程的內容囊括了民族音樂文化與世界音樂文化的精品,對于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同人種所具有的音樂文化的學習與吸收,恐怕也只有通過學校音樂課程與音樂教育才可能實現,因為正是在學校這個有限的空間里儲存著世界上無限的音樂文化寶藏。可不是嗎?如果學習西方音樂的人都必須遠走他鄉,那么各民族的音樂又如何交流溝通、如何相互學習借鑒、如何傳承?
音樂文化的傳承不僅僅是一個繼承的問題,同時還是一個創新與發展的問題,可以說,音樂文化的傳承實際上是一個音樂文化的承前啟后的過程。音樂文化的承前離不開音樂教育,音樂文化的啟后更是離不開音樂教育。因為,一方面,音樂文化的啟后者需要學校音樂教育來培養,另一方面,學校本身就是一個音樂創造的場所。也就是說,學校音樂教育不僅承擔著繼承傳統音樂文化的責任,而且也肩負著創新音樂文化的責任。
由此看來,學校音樂課程所具有的音樂文化的傳承價值是巨大的、是任何其他方面都無法比擬的,而且這種傳承遠遠超出了音樂文化本身。
(二)發展個體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發展個體,音樂教育也不例外,通過音樂課程的學習,培養適應社會、張揚個性、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各方面素質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是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音樂課程的文化傳承價值必須通過個體才能實現。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音樂課程的價值首先著眼于個體、體現個體,發展個體價值的實現,是其他價值實現的前提條件,也是音樂教育的最大價值體現。
音樂課程在發展個體方面所體現的價值是多方面的,我們認為其中最主要的價值有兩個:一個是提高學生審美修養,豐富生活方式;一個是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創造性。
(三)完善教育
音樂課程在完善教育方面所體現出的價值在兩個層面上得以充分體現。首先,作為一門獨立課程,它對于實現學校教育的最終目標——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具有獨特而不可替代的價值,這種價值并不僅僅體現在上面所述的音樂教育在發展個體方面所具有的價值,同樣也體現在音樂課程在豐富學校全面發展教育的內涵方面所具有的價值;其次,作為學校整個課程體系中的課程之一,音樂課程對于改善整個學校各科課程的環境,提高學校教育質量方面也具有其獨特的價值。
(四)和諧社會
音樂促進人際交流,讓人與人之間能夠和諧相處,還因為它作為一種唯一的世界通用語言,具有超日常語言對話傳達功能。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種能表達明確語義的日常語言在通用,而人類又需要將自身的生存感受與經驗鮮活地表達和傳遞,這種表達與傳遞可以通過音樂這種非語義性的語言得以實現。音樂沒有明確的語義,但它卻能非常深刻、精確地表達自身的感受,從這個角度說,音樂語言不是模糊的,相反比日常語言更精確,甚至可以說它是人類的一種最精確的表達方式。有人說,語言停止的地方就是音樂,我們還應該說,語言無能為力之處就是音樂的價值所在。音樂超越了語言界限,突破了各民族語言之間的隔絕。杜衛曾說:“我們即使不懂意大利文,照樣可以體會普契尼歌劇的深遠意蘊;我們即使不懂德語,仍然可以同莫扎特、貝多芬和瓦格納的音樂產生心靈的共鳴。因此,藝術對話是人類彼此交流的普遍和有效的手段。”
二、音樂課的現狀分析
(一)教材的更新
在教育實習期間,我驚喜的發現現在中學生使用的音樂教材有著許多新的特點:①依據《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構建“單元主題十學習領域”,突出了“以學生為本”的教改理念;②關注學生通過自己的經驗來構建認識,引發學生產生問題,激勵他們思考、探索與創造;③堅持音樂情感體驗、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的有機統一,營造開放的師生合作、互動的教學氛圍;④注重學科整合,鼓勵學生想象和參與表現,提升音樂文化素養,為學生終身學習,享受音樂奠定基礎;⑤改革評價機制,建立了便于教師操作的發展性評價新體系。
(二)教學環境的改變
記得我們上中學的時候,上音樂課的地點雖然稱為“音樂教室”,但這個“教室”其實和上其他課的教室沒多大的區別。同樣是有課桌椅,同樣是坐得整整齊齊,同樣是……而現在的學生上音樂課除了在“音樂教室”里上,大部分課時是在“多媒體教室”里開展的。
(三)學生對音樂課的態度
雖然有了合理的教材和完善的上課環境,但是學生們對音樂課的興趣仍舊不高。一部分學生很自然地將其他課的作業帶到音樂課上,伴著音樂很“認真”地做作業;另一部分學生則不斷地講小話,看課外書等,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能夠跟著老師專心的上音樂課。一節課下來,我大部分時間都在維持課堂紀律和提醒同學專心聽講,教學目標只完成了一條,最后,我們大家都給彼此留下了不理想的第一印象。
音樂課作為中小學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在青少年兒童“三觀”的形成和個性的發展及其與社會的融合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現實生活之中,它的狀況不盡如人意,在教學環境、教材教法和學生主體等方面都有待改善。我們期待在各教育部門的真確引導和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音樂課能逐步改善和發展,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德育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