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娟
摘要:讓學生在民主、開放、愉快的課堂教學和繪畫實踐中提高認識,感受、熱愛、美化生活,創新思維、理念、能力,為美術教育帶來生機、活力、成果。用創新理念來教育學生,提高創新認識、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質疑、探究,提升教師自我水平、技能、素養,義不容辭。
關鍵詞:創新;能力;課堂教學
一、提高學生創新教育認識
教師應構建、整合、創新美術教育新體系,搞活課內外教學,讓學生在繪畫空間馳騁想象、勇于構思、自由潑墨、大膽創新。
美術教學與創新教育密不可分,只有引導學生具有創造思維、意識、精神、能力,運用美術基礎知識,活學活用、循序漸進、因勢利導,通過課內外活動、回歸自然等多種途徑,才能激發提高創新精神和能力,實現創新的神圣目標。
創新意識的培養,是美術創新教育的先導。人人都有創新能力,只要善于開發培養。我曾在課堂上模仿重演心理學家做過的跳蚤跳不出瓶子的實驗,啟發、引導、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思維具有積極的求異性、敏銳的觀察力、創造性的想象力、獨特的知識結構及活躍的靈感五個特征。只要讓學生心領神會,就能更聰明地發現、解決新問題,掌握、遷移新知識,讓創新更輕松、更順利。學生在習作中讓馬長上翅膀,給太陽畫上胡子,為云彩涂上七色等,都要點贊。
二、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學生對美的真情實感和無所畏懼的想象力及創造性,是人類最珍貴的閃光點。教師不應約束、壓抑去毀滅,應以培養、激勵來開采;應情真意切地愛護、扶植和培養其創新能力。
1.在課堂上調動其創新熱情。為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教學中要留出學生“創作”和個性發揮的余地,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力和想象力,調動學生“我想畫”“我要畫”“我能畫好”的動力,啟發個性化的創新構思、運用材料、使用工具、表現方式、表現過程等,讓習作充分體現個性化的一面。教學《圓盤裝飾》一課,讓學生在欣賞中了解圓盤創造之美,再讓學生馳騁想象、自由發揮、親手制作,后分組評議、教師點評、二次“創作”;教學繪畫作品,要引導學生富有創新思路和個性特點,大膽運用色彩、協調、比例、對比等方法,表達各自理解的美感。如學生作品《花卉》《小貓釣魚》《建筑物》《小風車》等,都構圖新穎、裝飾別致、頗有創新、先后獲獎。
2.讓大自然啟發其想象源泉。“自然總是美的”(羅丹)。自然景色千姿百態、斑駁陸離、紛繁變換、美不勝收,這是學生創新活動的最好課堂;欣賞大自然的景物,能為學生開啟想象大門;只有發現美,才能創造美。我常和同事組織學生去公園、廣場、湖邊“寫生”,讓他們接觸、認識、了解社會,形象感知五彩繽紛的大自然和日新月異的新中國,提升對課堂知識的再認識,夯實良好的繪畫基礎,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諸多作品獲得了上級部門的獎勵。
3.在教改中激勵其創新能力。在美術教育活動中,教師不要“挑刺”,而要激勵;不要“手高眼低”,而要“眼高手低”。我自始至終貫穿激勵機制,多引導、肯定、點贊、鼓勵,充分調動學生的創新意識、思維、能力,取得了可喜成果。如彩泥《中國夢“家和萬事興”》獲全國二等獎;科幻畫《救生魚》《太空城》《太陽能電、水收集器》《腦磁波圖書館》分別獲區市二、三等獎,都與激勵有關。
培養創新技能,要讓學生在日常生活與學習活動中,親身體驗、大膽質疑、努力求知、樂于探究,培養其駕馭畫面的構思、設想、思維、綜合能力等,讓學生在各類“創作”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彰顯個性,各自發展,完成自己喜聞樂見的作品。如學生劉夢錦、楮子旭、楊耀尊,對“草編”“粘貼”“貼畫”“彩泥”心領神會,他們的《花枝“皇冠”》《“大樹”拼貼畫》《彩泥世界快樂多》等作品先后獲獎。
三、提倡師生互動,完善美術創新理念
在美術教育中實施創新教育,教師是“主導”,是關鍵;學生是“主體”,是主力。
因為教師肩負著向學生傳授美術知識和培養創新能力的雙重責任。教師的教學理念、采用的教學方法、營造的課堂氣氛、評價學生的標準等,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有極大影響。教師不是美術活動的觀眾,而是“主導”。在傳授美術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作為“主體”、主力的學生的美術創新能力。任何美術創新活動,都必須首先具備一定的美術基礎、知識結構、思維方式、活動能力和心理品質,“打鐵先得自身硬”,教師就承擔著這種“奠基”重任,極其關鍵。
因為教師的創新品質對學生創新品質的培養具有榜樣和示范作用。學生模仿力很強,倘若教師在教學中表現出創新意識、思維、行為、能力等積極因素,就會潛移默化地感染、帶動、培養學生的這些積極因素,無形中激發、促進、熏陶學生的創新能力,成為對學生的學習方式、愿望、能力的培養者、示范者、影響者。教師用自身的語言、動作、實物、電教、直觀演示等手段,影響、鼓勵、贊揚學生的個性和創新思維,就會春風化雨般啟發學生內在心靈的覺醒,就會畫龍點睛般點燃學生主動畫畫的熱情。我的繪畫作品獲二等獎,剪紙獲二等獎等多項指導獎就為學生起到了榜樣和示范作用。
因為教學的組織形式是師生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應多采用“引導式繪畫”、“自由式繪畫”,“領悟性繪畫”等方法,有的放矢地組織學生運用合作、交流、小組學習等方式,調動其潛能和學習積極性,培養其合作與交流能力,引導其去觀察、臨摹、比較,提高其繪畫興趣和欲望。對學生的“半成品”,應多展覽、指導、點評,或者再“創作”。教學《閃光的煙花》《我在空中飛》等課,要依據學生年齡特點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根據興趣、愛好和特長,樂于參與、學習、探究、動手,選擇自己喜歡的形式“創作”,或者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合作完成。從而培養集體觀念,活躍課堂氣氛,融洽師生關系。在2016年6月中國教育學會主辦的“周莊杯”作品評比活動中,學生作品《中國夢“家和萬事興”》榮獲全國二等獎,就是成功的例證。
綜上所述,傳統教育只能教出“畫匠”,而創新教育才能激發學生無窮的想象力、創造力和無可估量的潛能。教師的任務不僅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通過創新思維、探索、實踐、技巧和方法,充分激發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是教師任重道遠的崇高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