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昌
摘要:面向21世紀的人才,除了必須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扎實的科學文化知識外,更應當是懂得控制和調適自己的情緒,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全的人格的人,否則難以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環境。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中學生走向現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來、健康成長、建功立業的重要條件。因此,對中學生進行抗挫折教育,就是在科學的教育思想指導下,根據中學生身心發展和教育的需要,對他們在學習、生活中碰到的困難和挫折,進行耐心細致的教育,幫助學生從困難和挫折中走出來,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和能力。
關鍵詞:中學生;抗挫折;教育
蘇聯偉大的教育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必須讓孩子知道生活里有一個困難的字眼,這個字眼是跟勞動、流汗、手上磨出老繭分不開的,這樣他們長大后才會大大縮短社會適應期,提高耐挫折能力。正如《真心英雄》這首歌里所唱的:“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那么,該怎樣對中學生進行抗挫折教育呢?
一、正確認識挫折
挫折是指個人從事有目的的活動時,由于遇到阻礙和干擾,其需要得不到滿足時表現出的一種消極情緒狀態。中學生所會遇到的挫折主要表現在學習、情感方面。學習方面主要包括考試沒考好,成績下降,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批評和責備;情感方面如:向自己喜歡的異性表示好感,卻遭受拒絕和婉言謝絕,以及戀愛后不歡而散等。巴爾扎克說:“挫折和不幸,是天才的進身之階;信徒的洗禮之水;能人的無價之寶;弱者的無底深淵。”生活中的挫折既有不可避免的一面,又有正向和負向功能;既可使人走向成熟、取得成就,也可能破壞個人的前途;關鍵在于你怎樣面對挫折。一個人出生時,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正是通過鼓勵、制止、允許、反對、獎勵、處罰、引導、勸說,甚至身體上的體罰與限制才學得舉止與行為的適應和得當,學會在不同環境、不同時間、不同對象、不同規范條件下調整行為。
二、創設挫折情境
挫折教育是應該的,但不是越難越好,也不是越“苦”越鍛煉人。實施抗挫折教育還需要目標適度。目標過高,孩子一時難以達到,會挫傷他們的積極性;目標過低,孩子不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就可以達到,容易讓孩子滋生成功不難的思想,結果一遇挫折還是無法應付。“挑一挑,摘果子”這對那些自信心不強的孩子比較適宜。要遵循孩子的身心發展和認知發展,注意觀察,及時調整。
三、正確對待挫折
讓學生明白,在前進的過程總會遇到挫折。不經過艱苦的磨練,就像溫室里的花朵一樣,沒有強大的生命力。在設計教育活動時,讓學生感受痛苦,磨練意志,增其所不能。我的一個學生,平時學習很認真,父母對他的期望很高,希望他能考上重點高中。為此,他付出了辛苦的勞動。可是,升學成績卻不理想。從此,他一蹶不振,情緒十分低落。看到這一切,我找他談心,告訴他,失敗并不可怕,必須勇敢地戰勝挫折。我給他講張海迪、保爾的故事,經過多次談心,他開始冷靜地分析失敗的原因,重新振作起來。上高中后,通過自己的努力進取,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四、加強心理輔導,重視個別教育
理解信任學生,消除對立情緒。對立情緒是學生受挫后的逆反心理反映。教師要通過正面的、積極的教育,經過促膝談心,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增強理智。由于每個青少年都有較強的自尊心和上進心,都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信任和鼓勵,因此,遇事要征求他們的意見,維護其自尊心。
表揚鼓勵學生,消除自卑。不能在公開場合大肆批評,而要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依據循序漸進的要求提出目標和任務,讓他們體驗成功的愉悅,增強前進的信心和毅力,消除自卑。同時,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運用遷移規律利用學生甲方面的成績轉為乙方面的信心,即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總之,挫折是暫時的,也是永遠的,抗挫折能力應該貫穿于—個人成長的始終。西方教育和心理衛生專家都認為,人們對挫折的良好心態是從童年和青少年時不斷受挫和解決困難中學來的,所謂“吃一塹,長一智”也是講的這個道理。學生的健全心理,特別是良好的意志品質也是在學習生活、實踐活動中與挫折困難作斗爭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如果把生命比作一把鋒利的刀,那么,挫折就是一塊不可缺少的頑石,為了使青春的刀更鋒利,就讓我們的學生勇敢地面對挫折的磨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