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盛華
摘要:在學校教育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朝夕相處。教師是學生心目中的權威和榜樣,教師的一次皺眉、一個微笑、一句批評,都可能給學生造成深刻而長久的影響。本文通過對教師的心理健康進行簡單分析,進而探討教師語言暴力的危害,最后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希望對有相關問題的老師有所幫助。
關鍵詞:教師心理;語言暴力;教師自身提高
美國全國教育聯合會在一份《各級學校的健康問題報告》中指出:“一個有著情緒不穩定、不能自制脾氣、喜歡諷刺或者習慣性謾罵的教師,其對于兒童心理健康的威脅,猶如肺結核或者其他危險傳染病對兒童的身體健康的威脅一樣嚴重。”
教師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就容易出現心情煩躁、發怒、情緒壓抑、不耐煩、喪失幽默感、神經過敏等情況。這不僅誘發教師的疲勞和多種身心疾病,還會通過語言、動作等轉嫁給學生,使學生成為受害者。與體罰相比,心罰更加嚴重。隨意對學生諷刺挖苦、謾罵歧視,不僅給學生的心理健康帶來巨大的危害,還損壞了教師的形象,降低了教師自身的人格影響。
教師語言是教師在教書育人過程中使用的語言符號系統。教師更應該重視語言的教育性。因為語言暴力會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對其產生消極的暗示,繼而對學生造成傷害,產生心理問題。
自稱最高學歷是駕校畢業的童話大王鄭淵潔,在《魯豫有約》中談到,他的兒子鄭亞旗剛上幼兒園的時候,被老師罵成“就你這樣的,吃什么都接不上熱的。”鄭淵潔索性不讓兒子上幼兒園了,回到家自編學前教育教材教育兒子。雖然國家一直在提倡素質教育,但在教育教學中,確實還存在教師語言暴力的現象。
作為現實生活中的個體,每個教師都會在一定情境下,一定程度上內心充滿矛盾,如情緒與理智的沖突、教育責任感與不安生活清貧的矛盾、渴望進修提高與社會對教師要求日漸提高之間的沖突等都會引發教師內心的焦慮,缺乏自信心和從教的自豪感。因此教師消除那些不良的心理因素十分必要。教師應該掌握自我心理調節方法。
1自我反省,建立合理的專業期望
教師應該了解到自身事業發展的可能性和局限性,不能因為自己的現狀與預期目標相差太遠而產生幻滅感。許多教師對學生要求過高,如果學生達不到自己的要求,便會沮喪失望,甚至惡語相向。其實學生是成長中的受教育者,有缺點過失是正常現象。教師應該熱愛學生,多看其優點,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這樣不僅有助于師生關系的改善,也有利于師生的心理健康。
2品味生活,學會放松自己
放松是指身體或者精神由緊張狀態轉向松弛狀態的過程,當感到壓力不斷時,持續數分鐘的放松,往往比一小時的睡眠還要好。除了日常的游泳、散步、運動、洗熱水澡、聽音樂、和家人朋友聊天、去美容院美容或換個發型,或給肌膚補充一些水分等松弛方法外,還可以通過學習放松訓練來應對壓力。在出現焦慮性或壓抑性心理時候,不妨貼近新鮮的空氣、悅目的景色,得到賞心悅目的效果。
3廣交朋友,尋求社會支持
當教師感到壓力時,不妨與家人、朋友進行交談、傾訴,在他們的幫助下舒緩壓力。人是群體動物,身邊有伴對于消極情緒的發泄有莫大的作用。
4堅持體育鍛煉,應對壓力困擾
體育鍛煉可以幫助教師明顯地減輕壓力和倦怠,一方面,因為體育鍛煉能使身體健壯,精力充沛,應對不良心態的能力和意志增強;另一方面,用于鍛煉的時間“覆蓋”了籠罩于壓力情境的時間,某些鍛煉如散步、慢跑等也能提供難得的“休閑”機會,可以對問題加以反思,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
5利用心理暗示,提高自我調節能力
學生的紀律問題是造成教師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教師應該提高處理學生問題的能力,讓教學得以在安靜、有序的情境中進行,從而提高學生成績,減少挫折感,增強教師的自我效能感。當學生和你頂嘴時,當你因學校某些不公平的事而憤憤不平時,當你遇上不遂人愿或力所不逮的事情時,要進行自我心理暗示,想想別人的好處,像旁觀者一樣告訴自己:人生旅途經常會出現一些坎坷、挫折和大大小小的不順利,沒有挫折就失去了奮斗的契機和動力。
有了健康的心理后,還要強化自己的社會責任感,明確自己的言行具有教育性。對學生的語言,尤其是評價性的,要注意尊重、理解、溫暖、積極關注,旨在喚醒學生的自信,促進其人格的健康發展。
總而言之,教師在工作、生活中的狀態會影響心理健康,導致易怒等缺點的出現,從而造成對學生沒有耐心甚至惡語相向的局面。故而教師要堅持自我調節,提高對學生和自身工作的認識,這樣才能適應學生成長的規律,促使學生更加優秀、心理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