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嵐
摘要: 對于當代大學生教育而言,基礎課程教育具有人文教育和通識教育的作用,通過這種教育有效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加強學生對社會的適應程度。但是大學設置基礎課程教育也不能夠任意設置,必須要以學生就業作為導向,通過基礎課程教育提高學生整體素質,拓展學生綜合能力,這樣才能夠真正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本文闡述加強大學基礎課程教育的重要意義,分析了該教育對大學生就業產生的影響,并提出了合理開設基礎課程教育對就業影響的建議。
關鍵詞:大學基礎課程教育;大學生就業力;影響
G642
大學生的素質、能力并非由某一種要素所確定,幾乎涉及到了二十多個要素,主要包含了人際關系、理想信念、身心健康、團結協作與創新、職業道德等等。隨著現代化對人才需求模式不斷轉型,因此大學教育就要圍繞著“以就業為導向”的培養宗旨,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素質,拓展大學生綜合能力,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就業力,當然這也是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保障。而基礎課程教育是培養學生的素質及能力的重要途徑,探究基礎課程教育對就業力的影響具有現實意義。
一、開展基礎課程教育的重要意義
基礎課程教育是素質教育之基礎,更是培養現代化應用型人才的主要內容。不僅能幫助大學生學習專業知識,還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如今社會因產業結構與技術結構不斷調整,職業崗位也時常處于不斷變化之中。一個人不可能一生只從事一項工作,轉行、跳槽時常可能發生,即便個人也無法預知個人的未來。因此僅僅掌握一項技能,自然也就無法適應變化莫測的就業市場。因此學好基礎課程,必然會給創業、轉崗做好準備。現代化教育不但能夠培養大學生專業能力,還必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從我國現階段教育來看,很多大學開設了基礎課程,尤其是社會倫理課、人文素質課,對培養學生的大局意識、民族觀念等各種政治思想素質,有效培養了大學生的團隊勤奮、誠信敬業的職業道德,由此可見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素質教育也需要基礎課程教育。
二、大學基礎課程教育對大學生就業力的影響
(一)對大學生就業力的影響
依據用人單位與人才市場反饋的信息來看,如今現代社會對人才需求不斷轉型,最受重視與歡迎的人才應該具備如下素質:
1.具有健全的人才,具有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非常樂意服務他人的品質;
2.具有扎實的技術專業基礎及良好人文修養;
3.具有實干精神及敬業精神,具有極強的誠信與責任心;
4.具有創新精神和團隊意識;
5.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動手能力;
6.具有一定的逆境應變能力及生存能力。而提升大學生就業力渠道并不是唯一的,可以從多個渠道進行探究,但是從大學生課堂教學角度來看,大學生的基礎課程對于培養學生就業力具有明顯的作用與優勢。
(二)設置基礎課程教育提高對就業力的影響
從前面分析來看,在大學階段開設基礎課程教育對學生就業力具有極大影響。但是基礎課程教育也必須要具有合理性,才能夠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本文結合大學教育現狀,而開設基礎課程教育應該更靈活,調整教學目標,而教學途徑和手段也要多樣化。
1.靈活開設基礎課程;如今各大院校開設的基礎課程比較多,主要是應用類型課程,包含了信息技術、數學、應用文寫作及公共關系等等。而基礎課程劃分成為了必修和選修兩種模式,必修的基礎課主要為應用課程和體育、德育等課程,以此滿足大學生的專業課學習,成為德智體美兼備的合格人才。同時在此基礎上,大學還靈活開展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素質課程,例如文學鑒賞、演講與口才、書法集交際禮儀等課程,讓學生自主選課,設定相應素質拓展考察方式,拓展大學生的知識面。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大學生的興趣及潛在目標。
2.合理調整基礎課程教學目標;從許多大學教學現狀來看,一些大學生所教授知識和社會需求上有些滯后,因此一些學生時常屬于一種茫然狀態中。對專業知識都抱懷疑態度,對基礎課程更是不屑一顧。因此就必須要結合學生實況,調整基礎課教育的目標。比如學習思想政治課時就應該少講一些高深理論知識,重點是通過思想道德教育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而大學英語也不能夠盲目追求考試過關率,而要將日常口語對話與專業英語教學作為重點目標,課程內容上要以崗位需求作為開發主線,構建有效的教學內容體系。要采取措施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與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效率。而語文教學就要以提高學生動手動口能力,要善于和人進行交流溝通,而體育教學也不能夠一味追求競技水平。重點要培養學生逐漸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培養不怕吃苦、團隊協作及奮勇拼搏之精神。
3.改進基礎課程的教學方法及手段;大學課堂教學模式就必須要以學生為中心,實現“教學做”融為一體的理念,加強培養大學生應用能力。隨著教學模式不斷改革,基礎課程大多適合開放式的教學模式,還可以借助現代化工具模仿職業工作情景,或者直接去企業實習基地實習教學。在傳統教學模式基礎上,采用活動教學模式,讓學生參與到活動中,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活動形式主要分成了課內活動和課外活動。比如在進行應用文寫作教學活動課時,就應該開展競聘演講、習作互評及模擬致辭等模式;而心理健康課開展活動時,就應該開展小型心理情景劇或者小品表演等;思想政治課的活動形式主要包含了專題匯報、專題案例、論文寫作、課堂討論等形式;課外活動應該讓學生通過假期開展社會調查,撰寫調查報告等。活動化教學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課堂上能夠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并轉化成能力,同時還能增強大學生的學習情趣性,提高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三、結束語
在新的教學理念下,就必須要構建“大學生素質持續發展”的教育體系,要加強高等院校的基礎課程教育。通過對基礎課程的理論研究與實踐解讀,為基礎課程教育體系的改革提供了時代發展理論支持,通過這種教學模式提高對大學生就業力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劉紅.高等職業教育公共基礎課程功能的分析[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03).
[2]陳向平.高職公共課程改革走出困境的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2(27).
[3]姜玉娟.高職公共基礎課的重要作用[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O1).
[4]謝小萌,孫偉.試論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新途徑[J].現代教育科學,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