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琴
摘要:新課程改革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而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緊隨著改革的腳步,按照大綱的要求將改革方案落到實處。無論是在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法上教師都應不斷改革,以適應發展需求。
關鍵詞:教師;適應;新課改
G622.3
人類跨入二十一世紀后,知識經濟已見端倪,在世紀之交的歷史性轉折興頭,教育隨之也要改善,不斷推進素質教育。實施素質教育是面向二十一世紀培養高素質人材的需要,也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對教育提出的迫切需要。
《九年義務教育》新課程的實施,這種新課程改革,需要有一大批有改革意識的教師來運作,何況是新課程改革方案,特別是新課程的施教,對教師在教學目標、教育方法乃至教學手段上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改革是在教學領域內進行的旨在促進人的發展,提高教學效能而革新教學內容,方法和制度等的社會活動。教師作為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在教學改革中扮演的角色是極其關鍵的。從新課程方案試行的兩年多的實踐來看,也確實證明了造就一批能夠適應課程改革需要的執教者是實施好新課程的關鍵。
教師應當以提高素質教育為基本標志。學校課程應該滿足服務于每個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的需要,而且是對每個學生的終身發展有價值的,因這些,我們原有的課程有明顯的不足。新課程方案正是順應這種要求而產生的?;谶@一種認識教師就不會在課程改革中僅僅注意書本知識的傳遞,而是會自覺地按照課程方案,利用新教材全面培養學生的素質。
課程改革中的新教材,無論是哪一門學科,都安排有一定量的閱讀材料。比如小學三年級的語文,教學內容主要是加強綜合能力的訓練。突出重點,注意語言感悟,積累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本冊配有14課閱讀課文、積累名人名言、短文訓練,這對提高學生自覺能力,擴展知識面,激發學科興趣,無疑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師是執教者,在教學過程中起到橋梁作用。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引導過橋。
教師既然在整個教學課程中起主導作用,就必須嚴格要求自己過好一年二次的教材培訓關,教法培訓關。通過培訓,吃透新大綱、通讀新教材,揣摸內容的變化,才能變換視角,站得高望得遠,領會編者的旨意,才能在背課、上課過程中自覺地貫徹新大綱,提高駕馭新教材的能力,對于一個教師來說,僅有這一點是不夠的,還必須要優。因為新教材重視提高學生的素質,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將學習過程轉向為創收→轉化←創造,這樣就要求教師要充分挖掘新教材的潛在優勢,因材施教,安排教法。比如小學語文看圖學文的教學,要讓學生做到從看圖入手,看圖和學文相結合。通過看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通過學文,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并在培養觀察理解能力的同時,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新課程中的《師生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出示掛圖,提問:大家看到什么就說什么。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請幾位同學表演插圖,看誰演得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懂得如何去想象?問:同學們的神態怎樣?為什么急切地探著身子往里看?心情又如何?同學們講的和書上講的有相同之處嗎?這些內容圖中有嗎?這是作者想象出來的,那么,我們在以后的寫作當中也可以充分發揮我們的創造想象能力。這篇課文老師采取了提問的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學生的觀察、表演、想象各方面的能力。
在語文實際教學中,人們往往走入單純“老師教,學生學”的誤區。新形勢下的教師,應成為科研型、專家型的教師。他不僅“能”教,而且“會”教;不僅要精通本專業知識,還要了解相關的邊緣知識;不僅要鉆研新的理論、新的思想,還要善于總結在教育實踐中獲得的經驗與體會,并力求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指導自己更好地實踐。
在舊的模式下,語文教學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學方式,其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詞,全是老師說了算,“滿堂灌,滿堂問,一言堂”的局面隨處可見。學生毫無獨立性可言,只是一個個記憶的機器,它嚴重束縛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因此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我們必須打破舊的傳統模式,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參書),省去機械傳輸所造成的大量時間的耗費。
而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不是被動地機械復制,而是積極地對客觀世界能動反映。這就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應該是一種滿足內在需求的主動探索過程,而不是簡單地把學生視為加工對象,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意識。把學習知識的規律和方法教給學生,通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方式獲得知識。語文教學無非要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然而這幾種能力的提高,無一不是靠學生自己的反復實踐活動。老師要推學生一把,讓他們下水自己游,告訴要領,還要隨時把握水中情況,以便指導;而學生之間互相糾正與彼此豐富,更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新課改對任何教學實踐者都是嚴峻的挑戰,也是難得的發展機遇。在這種甚至可以稱之為折騰的嚴峻挑戰下,你不得不去學習、去努力、去拼搏、去競爭,于是在越來越覺得當教師不容易的情況下,教師的實際地位得以慢慢提高。新課改過程中,每個教學實踐者都將經歷一系列對教育、教學、思想、觀念的顛覆性改變。(1)教材知識觀改變的問題。傳統觀念是一種知識倉庫型,教材是倉庫,教師送貨,學生進貨,考試提貨,試卷則是提貨單。但在新觀念中,教材僅是教學使用的材料。(2)教學過程最優化的問題。我們研究高分,同時還得研究時間與精力的花費因素。(3)課堂中心問題。關于課堂的理解,應該是空間上無邊無際,時間上無始無終。所以教師應把心態開放些、開闊些,不要想把所有問題都在課堂內解決。(4)教師的權威問題。教師權威逐步消減是趨勢,可責任卻沒降低。當然,變革帶來很多文化上的變化,教師有時也得向學生學點什么。
總之,在素質教育推進的過程中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緊跟新課改的要求,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為學生創建出更加輕松自由的學習環境,不斷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謝文奎.淺談老教師如何適應語文新課改[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S1):45-46.
[2]劉國培.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如何適應新課改[J].考試周刊,2016(84):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