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艷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現代教育理念的改革深化,多媒體教學已經廣泛深入課堂。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以逼真、生動的畫面,動聽悅耳的音響來創造教學的文體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清晰化,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興趣盎然地參與教學活動,有助于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大課堂教學密度,增加課堂練習的時間和機會;促進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構的進一步優化,有效地提高教學的效率、效果和質量。
一、變靜為動,激發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佳動力,因此,充分利用電教多媒體的直觀性與可操作性強等特點,結合教材內容,或以鮮艷的圖片刺激學生的感官,或以有趣的情境調動學生的興趣,或以直觀演示展現新舊知識的矛盾點,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從心理上為學生獲取新知鋪路搭橋。
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在課件中先出示了三次分蘋果圖:第一次出示4個蘋果,應用課件把4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問每份有幾個?第二次出示2個蘋果,然后應用課件把2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問每份有幾個?第三次出示1個蘋果,課件演示把1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問每份有幾個?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用課件演示結果。通過這三個問題,學生知道了分數是人類在生產和生活實際中產生的,同時理解了分數的意義,積累了分數的數感。
傳統的課堂教學以口語為主,輔以卡片、黑板、模型、掛圖、板書和實物等,以靜態形象為主,學生在學習中會感到單調、枯燥,運用多媒體教學后,發揮了現代教學技術手段的優勢,為激發學生想學、樂學提供了條件。
二、形象直觀,啟迪學生的思維
數學知識抽象性的特點與小學生認識事物具有形象性的特點是學生認知過程中的一對矛盾。特別是在學習應用題的過程中,這一矛盾尤為突出。解答應用題的關鍵之一是審題,運用多媒體技術,一方面可以通過“變色”、“閃爍”等手段突出重點,刺激學生尋找條件與條件,條件與問題之間的相互關系。另一方面,借助多媒體繪制線段圖,通過繪制的程序、步驟及最后效果,可讓學生清楚地看到分析過程,從而化抽象為形象,幫助學生審題,理解題意,啟邊思維。例如,在“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應用題教學中,教者就是采取這種手段進行輔助教學的。在出示了例題后,先用“變色”、“閃爍”把條件和問題搞清,并重點讓學生說出條件與條件之間的關系。接下來通過多媒體進行畫線段圖,先畫一小段表示是黃花的7朵,再按次序出現五小段,連成一條長線段,表示紅花的朵數是5個黃花那么多。要求紅花多少朵,就是求5個7朵是多少,從而引導學生掌握了此類應用題的解答方法,使思維更具條理性和深刻性。
“相遇問題”歷來就是小學數學教學中有相當難度的一類應用題,在教材中既是重點,又是難點。這類應用題既要學生掌握相遇、同時、相向的特點,又要理解路程、相遇時間、速度和之間的關系,而且還要會應用它們之間的關系解題。為了突破這一難點,使學生較好的理解,以往的教學中盡管教師作了很大的努力,或用語言形象描述,或用畫圖講解,或用幻燈投影演示,但由于學生年齡特點的限制和教學知識本身難度的阻礙,學生掌握起來總是很困難、很勉強。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運用多媒體動態的例題教學,為學生創設視聽情境,產生一種化靜為動的效果。具體演示是:屏幕上出現了小華和小紅分別在兩地(指示燈在兩地閃爍,強調兩地),接著顯示兩人同時從兩地對面走來(強調同時相向而行),最后通過一分鐘一分鐘或一小時一小時行程的演示,一直走到兩人碰到一起(強調相遇)。多媒體的動態演示,圖像準確科學、簡潔明了、真實可信,使學生正確、科學地理解了“兩人兩地同時出發”、“相向而行”、“相遇”等術語的含義,幫助學生正確地掌握了路程與速度、時間之間的關系,讓學生順利完成由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認知過程,大大降低了傳統手段靠單一講解帶來的理解上的難度,避免了因實物表演、模具演示不準確、不科學而造成的負面影響。
三、聲情并茂。調節學生的情緒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直觀與形象,以直觀形象的思維接觸抽象的邏輯知識,多媒體能夠有效地為學生提供感性材料,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具有聲像結合、圖文并茂、形象直觀、動態逼真等特點,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使有意識的學習和無意識的學習結合起來,開發潛能,使學生既提高學習效率,又學得輕松愉快。
如教學完“倍的認識”一課后,教者設計了一道這樣的練習題,“游覽動物園”。在悅耳的鳥鳴聲中,進入了動物園,這里有老虎、熊貓、猴子、小鳥等各種同學們熟悉和喜愛的動物。眼前是栩栩如生的動物,耳邊是陣陣虎嘯聲,使同學們如臨其境,興致高漲。通過看一看、數一數、說一說等活動,加強了對知識的深化理解。特別是說出兩種動物之間的倍數關系,由于有多種組合,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下,開動腦筋,積極思考,課堂氣氛極其活躍。極大地促進了學生思維的求異性和主動性,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佳狀態。
實踐表明,應用多媒體輔助數學教學是一種高效率的現代化教學手段,生動形象,音形兼備,吸引學生,具有它獨特的優勢,學生始終處于一種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動手嘗試、探求、發現的境界之中,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興奮、愉悅,渴求上進的心理狀態,主體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發揮。因此,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接受的信息量大,獲得的知識多,并且能迅速地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這種知識結構又成為他們接受新信息的認知前提。
總之,在運用這一手段時,只要選擇適當的時機,適時使用,恰到好處,就能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