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翼
摘要:群眾路線應該界定為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具體的表述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本文從新時期新形勢出發,分析了當前形勢下黨群關系的新特點,闡述了新時期新形勢下如何才能保證群眾路線的貫徹,說明了黨要有能力從制度上做到善于授好權,管好權,用好權。
關鍵詞:群眾路線;新時期新形勢;黨群關系;貫徹
群眾路線應該界定為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具體的表述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黨的三大作風: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其中堅持和發揚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從根本上說來,是由我們黨的性質、宗旨、綱領、路線和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決定的。是否堅持和發揚這一優良作風,關系黨的生死存亡。因此,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不能丟。
一、當前形勢下黨群關系存在的問題
1.收入差距持續擴大,群眾對黨制定的某些政策提出質疑。前者是現象或特點,后者就反映了這個現象背后的挑戰。收入差距持續擴大,主要表現為城鄉之間、地區之間,還有經濟和社會發展之間的利益差距是持續明顯擴大,從改革開放以來的趨勢看,呈一種持續明顯擴大的趨勢。
1984年城鎮居民和農民收入之比為1.7:1,過了十年,到1994年這個數字上升到2.61:1,到2008年這個數字上升到了3.36:1,2008年是收入差距擴大的最高的年份。2012年是3.10:1。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基尼系數看,也是2008年最高,它是0.491,2012年是0.474。這個現象必然會引起貧富懸殊,貧富懸殊它必然會造成人們的心理失衡,人們對此要提出種種的困惑和疑問,這是一個比較嚴峻的挑戰和問題。
2.群體性事件頻發,暴露出不少干部淡薄群眾利益、忽視群眾訴求等嚴重問題。同樣,第一句話是現象,從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的群體性事件一直呈現多發、突發、頻發的狀態,一直到現在。原因很多,極其復雜,但是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由于干部隊伍中出現了淡薄群眾利益、忽視群眾訴求的觀念、行為和作風。
3.干群矛盾日益凸顯,對黨執政的合法性造成嚴重沖擊。同樣第一句話是現象,第二句話是結果,在我們整個社會矛盾的復雜體系當中,領導和群眾、黨和群眾的矛盾已經成為人民內部矛盾的主要表現。
二、新時期新形勢下,如何才能保證群眾路線的貫徹
我們在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要圓中國夢,第一步到建黨100周年的時候,要實現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建國100周年的時候,要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比較合格的社會主義,那么在這個過程中間,我們在制度上,怎么樣的科學的制度安排,保證群眾路線的貫徹?
1.要提高密切聯系群眾的內在動力,提高人民群眾認可度。我們一個民主黨派的同志做過一個大的調查,說一些地方領導同志,談起經濟建設招商引資如數家珍,眉飛色舞,都是專業人士,好得不得了,但是談起民主政治,談起群眾工作,談到社會管理,噤若寒蟬,失語狀態,我們黨提高自己的領導經濟工作能力是對的,但是我們真的不能以犧牲其他為代價,而且尤其是不能長期犧牲黨的群眾工作為代價,不能以長期犧牲黨的社會管理為代價,群眾叫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罵娘,這種現象是應該引起我們黨高度關注的,這就是不會算政治賬,不會算執政賬帶來的直接的政治后果。
2.要提高執政黨管理社會的能力。各級黨委應該把相當大的精力和注意力趕緊按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轉移到社會建設上來了,轉移到社會管理和創新上面來了,轉移到公民社會的培育,社會的自我組織能力的提高,老百姓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上來。
3.要提高執政黨利用媒體的能力。我們黨要善于把新的媒體,各種媒體,特別是新媒體的資源,納入到我們黨的意識形態建設的資源中間,為我們黨的執政所用。而且我們黨要特別善于利用這種新興的媒體的力量,把我們黨的聲音傳遞出去,促進我們黨的政務公開、黨務公開,促進與各個階層人民群眾的互動,讓人民了解我們在干什么,在做什么,理解我們的難處,特別是理解我們改革的難處,就像抗戰時期一樣,與我們一起休戚與共,共擔風險,共享改革成果的同時,還要共擔風險,共赴艱難,共克時艱。
4.疏通黨與人民群眾溝通的制度渠道,要加快中國政治的可持續發展的力度。我們本來是有我們自己的制度安排,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構,也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最根本的制度安排,我們一定要用好這個制度,要盡快越來越好地完善這個制度。當然,執行法規制度在我們國家還需走很長的路。這取決于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是有許多不同的。我們中國人,一向是將情擺在一切事情的前面,然后再講理,再講法。因此,在中國,嚴格按照法規來執行制度任重而道遠。
三、黨要有能力從制度上做到善于授好權,管好權。用好權
我們黨在2013年開展了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活動中廣大黨員和干部,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再一次接受了群眾觀的教育和群眾路線的教育,但更重要的是在制度層面,如何促進我們黨找到一個制度的渠道,把我們黨一直關注的這個問題解決好,使我們黨從整體到個體跟人民群眾一直保持一種常態的良性的關系,這是需要我們繼續下力氣研究的課題。這就要善于理順權力的授受關系,讓那些敢于脫離群眾的干部失去權力地位,讓密切聯系群眾的干部得到應有的組織的激勵和認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使干部不想、不敢、不能脫離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