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達
摘要:小學品德與生活課是以培養學生道德品質和生活能力為主要目標的一門學科。體驗式教學方式不僅能夠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認知德育,而且能積累生活技能經驗。本文結合小學品德與生活課教學實踐,對體驗式教學方式進行了探索和思考。
關鍵詞:小學思想品德;體驗教學;情境互動
在新時期小學教育改革中,體驗式教學已成為一種新興且有效的教學方法。小學品德與生活課既涉及道德品質培養,又與生活息息相關,是完全區別于其他學科的課程的。小學階段的學生身心尚未成熟,品德與生活課主要幫助學生提高認知事物的能力。這一階段,學生往往對事物的認識只是表面的直觀感覺。為更好地促進小學生擴大知識面和豐富生活經驗,體驗式教學是最有效的途徑。
一、創設情境,入境體驗
情境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創設的情感氛圍。在小學品德與生活課堂中,小學生們在由教師人為創設的情境中獲得一種相對“真實”的感受和體驗,情境創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必須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所創設的“情境”應盡量符合小學生的認知層次,使他們能夠充分地理解,這樣才能激發起他們對于在“情境”中進行“體驗”的期待;二是所創設的“情境”應盡量貼近現實生活,生活世界是小學生們獲得和積累知識和經驗的起點,也是他們運用和檢驗知識和經驗的歸宿。教師要幫助學生找到學科知識與生活事件聯系起來的“點”,并盡量進行“體驗”。
例如,以“春節知多少”為例,筆者以情境為載體,帶領學生入境體驗,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首先,教師播放歌曲《新年好》,渲染新年的歡樂的氛圍;其次,利用PPT呈現全國各地的慶祝春節的熱鬧圖片,帶領學生走入畫面中的春節,感受春節的快樂氛圍,從而調動起學生學習的欲望;最后,等到圖片播放完畢,教師再拋出問題:同學們,能告訴老師你們平常是如何慶祝新年的嗎?你們參加了哪些活動呢?此時,學生學習的欲望已經被完全激發出來了,結合教師的問題,開始與其他同學互動探討。有學生說“過年時會放鞭炮”;有學生說“過年會吃團圓飯,并在第二天拜訪親戚”;有學生說“過年可以參加當地舉辦的游園活動”;有學生說“過年家里會貼對聯”等。此時,教師再次拋出問題:你們知道這些習俗是怎么來的嗎?我們又為什么會過年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已經完全進入學習狀態。由此可見,有效的情境可以帶領學生入境學習,煥發學習的興趣。但在設計情境時,教師應注意結合學生的認知層次和生活經驗進行設計。
二、設計問題。互動體驗
學習是一種對未知生活的體驗和探索過程,問題則是觸發學生進行體驗和探索的關鍵點。在“體驗式”教學中,教師通過情境創設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而為了引導他們在情境中進行有效學習,教師還需要通過設置“問題”來推進學生的學習行為。需要強調的是,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應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小學生們在理解的基礎之上結合自己的實際體驗來解決問題。
例如,設計“夏天,我們注意什么”這一問題,引領學生互動體驗,交流碰撞,深化認識。為了科普一些夏天的常識,教師特意設計了一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以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問題如下:①夏天蚊蟲很多,我們應該如何防治蚊蟲呢?②夏天很容易腹瀉,請問我們應該如何預防腹瀉呢?③夏天普遍高溫,人很容易中暑;④我們應該如何科學使用蚊香?請問我們應該如何預防中暑呢?這些問題生活性強,學生結合生活常識,與其他學生交流互動,課堂氛圍非常融洽。為了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還主動融入各個小組學生的探討中,與學生一起互動,做好參與者、引導者角色。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圓滿完成探究任務,加深對各個知識的理解。由此可見,教師首先要做好問題設計工作,然后再做好引導工作,促進學生互動體驗,有所提高,有所發展。
三、搭建平臺。深化體驗
“活動”是對現實生活中種種活動的模擬,也是小學生樂意參與的一種體驗形式。在小學品德與生活課堂中,教師通過開展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感知、經驗,并進行總結和思考。在小學品德與生活課堂中,活動的形式可以是豐富多彩的,如小游戲、生活調查、分析討論等;參與活動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個人的思考性發言、小組合作學習、提交觀察報告等。在活動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參與活動的小學生與其他參與者之間盡可能多地進行交流與互動,以盡可能多地獲得感受與經驗,要盡量使小學品德與生活課堂形成一個由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生與現實生活互動的立體式互動網絡,使學生借助這種情感體驗的互動交流與相互影響來實現個體的完善和提升。
例如,以“我是家里的小主人”為例,教師首先請學生個別介紹一下自己以及自己的家人,再以小組活動的形式要求學生之間相互提問家庭成員的情況并填寫調查表,最后經過全班討論形成一個匯總表“我愛我家”,使學生更加懂得體諒父母并初步形成家庭觀念。在教學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激發、相互觸動,學生的情感都得到了一定的釋放與升華,實現了教學目標。
四、多元評價。促進發展
評價是測量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方法,也是促進教學發展的有效手段。多元化評價手段是“體驗式”教學的收尾環節,是鞏固、夯實學生學習和體驗成果的重要環節。多元化評價強調評價主體、評價內容和評價結果的過程性和多元化,力求使評價更為科學、全面和客觀,更能準確地反映教學狀況。在“體驗式”教學中,由于參與主體十分廣泛,因此,評價主體應當是多元的,可以包括學生本人、同學或者活動小組成員、教師、父母、社區等;“體驗式”教學活動的形式是多樣的,因此,評價方式也可以是多樣的,如自我報告法、檔案袋評價法等評價方式等;對學生的成長的關注點也可以是多樣的,如學生參與體驗的態度、通過體驗獲得的知識和情感是否是正向的、積極的等。在多元化評價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感性化的“體驗”上升到理性認知的層面,更快地成長起來。
總之,體驗式教學重在學生的親歷性。作為教師,要多設計課堂活動,吸引學生參與課堂,融入情境,激發情感體驗,收獲知識,獲得發展。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結合小學生特點,不斷探索體驗式教學法在課堂中的應用途徑,以讓課堂教學走向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