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白冰
摘要:延安時期,許多海內外知識分子奔赴延安,中國共產黨極其重視青年知識分子,積極引導其參與生產勞動等各種教育活動,促使其在邊區生活中集成發揚和實踐了延安精神,深入改造了青年知識分子的思想以及行為作風,終對黨和國家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為當今社會我黨教育青年黨員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關鍵詞:延安時期;知識青年;思想教育及政治教育啟示
1黨中央高度重視知識青年及其思想行政教育
毛澤東在《文化工作的統一戰線》中指出:“統一戰線的原則有兩個;一是團結,二是批評教育和改造。”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要求中國共產黨團結青年知識分子,并對其進行思想行政教育及改造,促使青年知識分子在革命工作中充分發揮其先鋒的帶頭作用。
1.1團結青年知識分子,促使其設法奔赴延安
在中日民族矛盾日漸升溫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各階級抵抗運動高漲,其中作為先鋒的青年知識分子的帶頭作用明顯。在該種歷史條件下,中國共產黨撥亂反正,駁斥了“知識分子只有三天的革命性,招收他們是危險的”等錯誤觀念,及力糾正反知識分子的左派思想關門主義思想傾向,對知識青年實施“來則歡迎,去則歡送”的“來去自由”政策。1939年12月中國共產黨做出了《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的決議,極力肯定了青年知識分子在革命斗爭與新中國建設中所出重要地位、發揮的重要帶頭作用以及中國共產黨要吸收使用青年知識分子,團結一起革命力量的戰略性方針政策。大量知識分子大受鼓舞,以一個赤誠的報國之心突破匆匆阻礙抵達延安,投身于革命建設工作之中。“到延安去”成為當時青年知識分子的革命理想。
1.2重視青年思想教育使知識青年轉化為革命青年力量
抗日戰爭時期,思想封閉,中國青年受到日寇的奴國愚民以及國民黨的反動思想影響,對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共產黨以及其積極思想缺乏認知與了解,又因家庭出身、思想覺悟、生活環境以及文化程度的不同,中國青年知識分子的思想狀況不盡相同,錯綜復雜。在《中國共革命及中國共產黨》中,毛澤東指出青年知識分子有很高的政治敏感度以及革命覺悟,“但不是所有的這些革命分子都能將革命進行到底。其中一部分在革命的關鍵時刻,則會脫離隊伍,態度消極,極少數還會投至敵對陣營”這種情況的出現會危及革命。故,中國共產黨對但凡具有革命覺悟的青年知識分子一概攬收,大力興建新式學堂,如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陜北大學,馬列學院等。
1.3升華青年知識分子模糊的革命概念,堅定其正確的政治方向
“格調我的肉還有筋,打斷骨頭還有心。只要我還有口氣,爬也爬到延安城。”這首小詩,抒發了青年知識分子對延安的深切向往以及高漲的革命熱情。毛澤東曾經對此做出過高度的贊揚“你們從很遠的地方辛辛苦苦來延安學習,我看是已經有了決心。什么決心呢?延安沒有升官發財的機會,你們一不為升官,二不為發財,那么遠道來此,究竟是為了什么呢?無疑不是為了抗日救國的,所以你們是有抗日救國的決心的。”“這種決心,這種精神是好的。”“但有些人只是有一個大概的決心,即許多青年的決心并不是由堅定的政治方向出發的,是沒有經過很好的考慮而來的。”為了回應廣大愛國有志青年的報國赤心,宋平對此做出了客觀而全面的評價:抗日高潮推動一大批有志青年加入到革命隊伍之中,但大批抗日青年空有一腔抗日熱情,卻沒有進行革命理論的相關學習。對于“共產黨要干什么”、“社會發展的前途和規律”等問題并不是很清楚。
在延安的學習生活中,青年知識分子將得到一個堅定的政治方向,也將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有跟進一步的認知,這樣將是青年知識分子真正轉變為革命的斗士。
1.4引導青年擺脫教條主義,樹立實事求是的作風
中國共產黨在瓦窯堡會議上克服了“左”的激進冒險傾向及關門主義。由此中國共產黨有了很大的發展,青年知識分子在新生黨員中所占的比例重大。但卻存在人已經入黨,思想卻沒有跟上黨組織的問題。在抗日戰爭初期,中國共產黨內的教條主義思想還沒有完全肅清。那么如何將青年知識分子從教條主義中解放出來呢?這就需要培養其一種科學的認知態度以及工作作風。
首先在延安各大學府中實行反對條文主義的政策,提倡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做學風氣。學校強調學員應有計劃地自主自覺的學習,并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強調學員之間應該相互學習,互相幫助。同時要求學員在教學中以少而精的原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以及革命批判性原則由此反對教條主義。其次倡導青年知識分子積極參與整風運動之中,對自身進行提高與升華。總之延安各校堅決貫徹了黨中央指揮方針,培養了大批堅定的革命斗士。
2中國共產黨對青年知識分子的教育的現實意義及啟示
延安時期,青年知識分子在延安精神的沐浴下迅速成長起來,并在新中國的建設中發揮著自己的光與熱。像小平同志所講的一樣:“抗日時期吸收了一部分知識分子,后來的干部中除了老紅軍就靠這些人,從這批三八式里挑出來”我們可以從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對青年知識分子的在教育中得出許多啟示。
青年成長的好與壞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事業的興衰成敗。延安時期黨中央極其重視青年的思想教育,黨中央領導人親自指定教育方針,鼓舞教師隊伍不僅走上講臺為人師表,而在日常生活亦是良師益友。在延安精神的感召下,成千上萬的青年知識分子通過在革命圣地的學習生活與改造,真正的變成了有著堅定政治方向的革命斗士。
良好的社會氛圍對延安精神的發揚及新生黨員的成長有著推動作用。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斗爭方面的理論已經初步完善,并于實踐結合,革命風氣正濃。延安精神是彌散于陜甘寧邊區甚至整個社會的精神的抽象縮影與升華。延安精神的發揚使得當時的社會面貌煥然一新。故我們只有積極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社會氛圍,才可以讓自身的思想隨之提升,讓青年在其中健康良好的發展,使思想之樹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