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沙沙
摘要:近幾十年,學界對列寧黨建思想進行了廣泛的探討和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選擇其黨建學說形成過程中的某一個階段進行研究;二是圍繞其黨建思想中的某一具體觀點展開討論,重點在于對黨內民主建設、民主集中制等研究上。遺憾地是,鮮少有學者把列寧基層黨建思想作為一個專題進行系統而全面研究,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對列寧黨建學說的深入探討及基層黨建理論的發展。鑒此,本文擬從社會歷史背景和理論淵源、發展歷程、理論要點以及當代啟示對列寧基層黨建學說進行系統考察和深入研究,以期呈現列寧基層黨建思想的全貌,同時,在當今全面從嚴治黨的大環境下做好基層黨建工作,充分發揮基層黨建的優勢。
關鍵詞:列寧;基層黨組織;黨建
一、列寧基層黨組織建設思想由以產生的歷史背景和理論淵源
任何科學理論的形成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之下,體現和彰顯著深刻的時代特色;同時又是建立在一定的歷史文化基礎之上,批判性地繼承前人優秀的思想理論成果。列寧的整個基層黨組織建設思想并不是“空穴來風”,它的形成和發展當然亦有其自身的時代背景和理論來源。因此,只有對其基層黨建思想形成的歷史背景和理論淵源加以專門考察,我們才有可能真正地揭示出其全貌。
(一)歷史背景
19世紀末、20世紀初,社會主義工人運動的中心發生巨大的改變,由西方轉移到東方(俄國)。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地快速發展,俄國的工人運動也開始高漲起來,馬克思主義理論得到了極大地傳播,與工人運動有機結合起來,于1898年建立了社會主義民主黨,但由于缺少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領導機構,導致建立起來的黨小組組織渙散、思想混沌,在這種情況下,列寧開始了對黨的建設進行理論和實踐的初步探索,其中關于基層黨組織建設是重要構成部分。1917年11月,列寧帶領布爾什維克攻打臨時政府,取得了最后的勝利,徹底推翻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黨,然而,作為執政黨的俄共(布),其執政地位并不牢固,甚至處于一個非常嚴峻的環境中。當時,西方主要帝國主義國家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試圖將新生的政權扼殺在搖籃中。在如此險峻的條件下,列寧仍始終矢志不渝地與帝國主義國家作斗爭,在鞏固政權的過程里探索與發展其基層黨建學說。
(二)思想淵源
列寧和所有偉大的思想家一樣,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與前人的相關思想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列寧的基層黨組織建設思想主要除了繼承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馬克思及恩格斯的相關理論外,還在與其同時代羅莎·盧森堡關于組織原則的相關爭論里吸取營養,詳細地闡明了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基本原理和原則,形成其自身獨特的基層黨建學說。
1.對馬克思、恩格斯基層黨組織建設思想的繼承
馬克思、恩格斯一直以來都非常關注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在共產主義同盟時期,基層黨組織就是同盟的各個支部與小組,它們的工作主要體現在深入群眾,進行理論傳播,從而促使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工人運動緊密結合。這一時期,馬恩指出:“應該使自己的每一個支部都成為工人協會的中心和核心,在這種工人協會中,無產階級……進行獨立討論而不受資產階級影響”。顯然,馬恩對支部的地位、作用及任務做了相應的闡述,主要表現在:一是同盟的各支部必須與工人階級緊密聯系;二是要成為工人階級的“中心和核心”;三是要保持獨立性,不受資產階級所影響和控制。第一國際時期,馬恩進一步明確了基層黨組織的任務,“是不僅要成為工人階級的組織中心,而且要……達到我們的最終目標——工人階級的經濟解放——的政治運動”,并對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原則做了詳細的說明,指出在民主的基礎上,實行集中統一的領導,同時各支部要服從紀律。第二國際時期,黨的基層黨組織實際上指的是加入第二國際的各國無產階級政黨。恩格斯指出,無產階級政黨必須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開展無產階級革命。
列寧繼承與發展了馬恩的基層黨組織建設思想,為他在俄國創建統一集中的無產階級政黨進行不懈努力。其中,列寧的基層黨組織建設思想是其黨建理論地重要構成部分。
2.對羅莎·盧森堡民主組織思想的借鑒
德國社會主義民主黨羅莎·盧森堡對列寧基層黨組織建設思想的形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組織原則上,盧森堡與列寧展開了劇烈地爭論。盧森堡在她的相關文章里批評列寧的政黨組織原則集中制是一種“極端的”、“無情的集中主義”,而且在此基礎上,詳細地論述了其民主組織思想,提出“自我集中制”這一概念。盧森堡關于“自我集中制”的論述包含著兩個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方面。一方面,她肯定了集中制原則的重要價值和積極意義。另一個方面,亦是更主要的方面,盧森堡強調集中必須要建立在“大多數人統治”的民主基礎上。盧森堡“自我集中制”的想法在很大程度上啟發了列寧,促使他在后來明確提出了“民主集中制”的概念。可以說,盧森堡為“民主集中制”組織原則的最終建立做出了不可忽視的巨大貢獻。
二、列寧基層黨建思想的發展歷程
列寧的基層黨建思想內容十分豐富,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不同的側重點,通過對其發展過程的系統考察,可以更深層次、更全面地理解列寧基層黨建思想。
(一)建黨初期
建黨初期(十月革命勝利前)的基本情況。1898年,俄國建立了社會民主黨,當時,黨的基層黨組織實際上是社會民主黨的地方組織。但是由于沒有制定統一的黨章和黨綱,成立起來的社會民主黨及黨內各小組還處在思想混亂、習氣敗壞、組織渙散的狀況中。針對這種情況,列寧把建設一個高度集中統一的革命性的無產階級政黨作為工作的重點,強調黨必須是一個有組織的整體。在他看來,要在奪取政權的戰斗里取最后的勝利,除了組織以外,無產階級不可能再有其他的有利武器。因為,只要黨團結、組織起來,立即會產生統一的意志,從而形成整個階級的集體意志,轉化為強有力的物質力量,帶領工人階級自覺地開展斗爭,直至取得革命的最終勝利。結合俄國當時的實際,列寧認為黨的組織包括兩個部分:一是有少數人(職業革命家),他們是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二是多數人廣泛的地方組織網。在他看來,地方黨組織的活動是黨所有活動的基礎,其主要任務在于深入工人階級中開展理論宣傳,提升工人階級的覺悟。除此之外,為了聯合更多地群眾,列寧還指出要根革命的需要,建立各種各樣地小組。
(二)十月革命時期
十月革命勝利以后,列寧更加重視基層黨組織建設,強調最重要的兩點就是:一是基層黨組織必須要有極嚴格的真正鐵的紀律;二是基層黨組織必須要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成為黨與群眾溝通的橋梁,贏得群眾全心全意的擁護。此外,列寧還進一步提出和論證了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在無產階級專政體系中的理論意義和指導作用。他認為,黨的基層組織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體系,包括工人階級的群眾組織、經濟組織、政權組織、先鋒隊組織,領導這個體系的只有無產階級政黨。這一時期,列寧主張在基層黨組織實行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在建黨初期,列寧更多地使用“集中制”的概念,而在十月革命以后,他在強調集中的同時,也強調社會民主黨的地方性活動必須自由。這一時期黨的基層建設實踐,表明,只有實行民主集中制,無產階級政黨才能形成一個有組織、有紀律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