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穎虹
摘要:文章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對老舍的三部留英小說《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進行了特點的分析,并從作者的閱讀體驗出發對這三部作品進行了簡評。
關鍵詞:老舍域外小說;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
一、內容方面的特點
1.關注底層人物
這三部小說都有底層人物,《老張的哲學》中有王德、李應、李應叔父和姑母、趙四、李靜等人;《趙子日》里有歐陽天風、李景純等;《二馬》里有李子榮、馬威等。他們同屬底層,卻各有特征。老舍對底層人物的書寫從此可見苗頭,在以后的創作中這一題材也延伸了。
2.揭露國民性
《老張的哲學》中體現國民性最強的是老張,他貪得無厭,詭計多端,好色貪權;孫八混混沌沌,沒有主見,形同木偶;李應的姑母有濃厚的封建思想,把李靜“賣”給了老張,信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趙子日》中體現國民性的是趙子日,他陋習多,癡迷做官而不得,沒有民族國家概念,光有口號而不思救國實際。《二馬》中國民性的揭露更強。老馬是國民弱點的集中代表,他好面子,中庸,自尊,依賴,認老,代表老一輩的中國人,思想有局限性,有樸素愛國思想,但“茫然,無從努力”,無官運卻官氣,恰與“不言老”、追求平等、實干的英國人形成鮮明對比。
3.反映愛情觀和婚戀倫理
老舍曾言:“我怕寫女人;平常日子見著女人也老覺得拘束。”但這三部小說都有愛情描寫,還反映了一些婚戀觀。在《老張的哲學》中便有三種不同的愛情觀,一種是老張的:把財色相聯系——娶老婆是買賣,娶回了可以賣,自己還能賺;一種是王德的:愛情是走向婚姻的神圣旅程和必經之路;一種是李應姑母的:嫁雞隨雞,最好嫁入富貴大家,吃穿不愁。在《趙子日》中,女人出場很少,但沒出場的王靈石是情節發展暗線,趙子日的單相思,歐陽天風這個負心漢的“買賣婚姻”,都反映了老舍對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觀察”。《二馬》則“以情愛苦痛抒寫民族屈辱”,用兩個愛情故事反映不同國家的愛情觀和婚姻觀,展現了特殊文化背景下的婚戀沖突和國家危亡下個體愛情的悲劇。
4.關注青年成長
《老張的哲學》中的青年有王德、李應、李靜等。王德血氣方剛,有勇但無謀,最終還是按傳統婚戀觀娶妻生子,失去反抗的銳氣;李應則偏中庸;李靜則是一個讀過新書但保留舊觀念的女孩,最終在封建禮教制度下死亡。
《趙子日》涉及很多青年的經歷。趙子日,紈绔子弟,花錢闊綽而講義氣,被人利用后醒悟;李景純,有民族血性和理想,無奈單槍匹馬,無法和軍閥抗衡,成為犧牲品。
《二馬》里的青年有馬威、李子榮等。馬威是帶有矛盾色彩的,他一方面想讀書報效祖國,一方面不得不擱置功課,幫父親照顧生意。一方面,他的愛情只能在“單相思”中無疾而終。李子榮,官費留學生,在賺錢的同時注重知識,有自己的人生哲學,對國與國關系看得很通透,是馬威的啟蒙者和領路人。但他甘愿娶一個會洗衣服、做飯但只認識幾個字的女人。同樣是面對愛情,凱瑟琳、華盛頓則勇敢追求心目中的愛情,挑戰英國舊制度,思想前進,溫都姑娘則較為傳統并且帶有民族偏見,看不起中國人。
老舍筆下的青年都不完美,通常血氣方剛、面對愛情無所適從,人物境況也多不樂觀,結局往往是悲的。
5.反映作者的基督教認識
老舍曾受到基督教的感化,曾是基督教徒。老舍赴英國的船票,便是倫敦傳教會提供。但是從其在《老張的哲學》《二馬》中對基督教徒的描繪可見老舍對基督教的思想變化。《老張的哲學》里“龍樹古”作為傳教士,還屬正面人物,但《二馬》里的伊教士則是表面上“愛中國人”、暗地里覬覦中國領土,虛偽無比。可見,對于基督教,老舍并沒有全信,是持保留態度的。
6.以悲劇結尾
三部小說都以悲劇結尾。《老張的哲學》里“老張”這個反面人物得勝;《趙子日》里李景純被槍斃;《二馬》里馬威離開倫敦這個傷心地。魯迅先生說:“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老舍則說:“悲劇是描寫在生死關頭的矛盾和沖突,它關心人的命運。它鄭重嚴肅,要求自己具有驚心動魄的感動力量。”因而,這里的悲劇應該理解為老舍對于讀者反思的期望,為老舍對人的命運關切以及希望用人的悲劇命運引發人們思考的體現。
二、結構方面的特點
在結構上,《老張的哲學》《趙子曰》是順敘,《二馬》則是倒敘,這是老舍學習英國作家康拉德的結果,他說:“《二馬》在一開首便把故事最后的一幕提出來……要像康拉德那樣把故事看成一個球,那樣把故事看成一個球,從任何地方起始它總會滾動的。”可見外國文學理論和作品對老舍創作的影響。
三、對三部小說的簡評
早期創作往往不成熟,如老舍在描畫“愛情”時缺乏真實,如《二馬》中馬威的單相思顯得蒼白無力,無病呻吟;《老張的哲學》中王威與李靜的愛情也是空有許諾和親吻。對此,老舍也坦承了自己有意避開“愛情”、“女人”這些自己不熟悉的東西。另外,在《老張的哲學》里,老舍對于情節的描寫比較粗略,篇章之間有脫節感,如老張和孫八開北京自治會的章節,開完自治會之后做了些什么?什么是自治會?作者沒有給進一步的解釋,情節就向前走了,不過這在《二馬》中已經有了改進,《二馬》的筆觸更為細膩,情節也更加緊湊。這些早期的作品雖有不足,但在內容和結構上都有作者的深入思考,為后期作品的完善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