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忱
摘要:自由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以賦予公民自由權利為政治取向,從調和個人自由、社會自主與政府自治三者之間的平衡關系出發,謀取在契約社會(有限政府)下的公民權益最大化。約翰·洛克作為近代西方自由主義政治哲學思想的奠基人,對近代西方政治、哲學思想影響巨大,馬克思也曾評價洛克為“資產階級自由思想的鼻祖”;其所闡述的自由主義政治哲學思想對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建設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自由主義;自然權利論;社會契約論;法治與分權
洛克作為英國光榮革命后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其思想理論緊跟社會的變化,并適合于新興統治階級在新時期的需求與發展。第一,他抨擊以“君權神授”和“王位世襲”為特征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提倡“天賦人權”,倡導人民主權。“一切權力與管轄權都是相互的,沒有一個人享有多于別人的權力”。洛克將自由主義平民化,啟發了普通民眾的平等意識與權利意識。第二,洛克指出:人們相互訂立契約,將個人權利交給他們中間被指定的人,在共同認知下依靠契約規定將自然狀態整合為統一關系,即社會契約論。利用自由主義思維模式,將個人的自由權利借契約關系置于良性循環的社會環境中。第三,由于政府侵害著人們權利的真正利用,所以必須對政府的權力加以限制,即法治與分權。一方面高度重視法律的約束作用,另一方面三權分立,限制君主、維護民權。最后,在政府解體論中強調一要重視民眾的自由權利,二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避免政權走向滅亡。
一、自由與自然權利論
洛克在《政府論》上篇中以詳盡的內容對君權神授學說予以駁斥,同時在下篇中開門見山地談到:“由于沒有自然法,也沒有上帝的明文法,來確定在任何場合誰是合法的繼承人,就無從確定繼承權因而也無從確定應該由誰來掌握統治權”。在此種情況下,為了維護公眾利益,以探究權力起源為出發點,提出了自然狀態與自然權利理論:“為了正確地了解政治權力,并追溯它的起源,我們必須考究人類原來自然地處在什么狀態”。洛克認為在“自然狀態”下權力來源于上帝,但不是僅集中于少數統治階級身上;相反權利作為人與生俱來的天賦,是人人盡有的自然屬性;人生而自由,那么每個人利用權力、使用權力的過程都是自由的,即“人人都有執行自然法的權力”。
在自然權利論的第一層次中,洛克將天賦人權的理論置于自然狀態下,并說明自然狀態既是一個完全自由平等的狀態,那么就沒有人擁有絕對的權威而凌駕于其他人之上,從而完成對君權神授思想的駁斥,進一步啟發民眾意識到:不應一味受控于君主的管轄,追求個人自由、謀求權利平等實屬自然之道。這一理論的提出即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出發點做出了很好地辯護。另外,處于人生而自由的自然狀態下,如何維持社會的穩定性與持久性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如何才能避免自然狀態下的社會因過度自由而陷入混亂狀態呢?這時自然法就發揮了它的作用。洛克指出,自然狀態并不是缺乏管理的狀態,因為人人遵守的自然法即可對人的行為進行約束。“自然法,因為上帝給人以理性,同時也給人與理性相伴的法律”,這種“理性而公道的規則”就是保障人類不受損害和暴力的因素。然而洛克更深一層地指出,雖然自然法可以起到規避、約束的作用,然而在自然狀態下人們的自由權力并不是穩定的,一味依靠“天賦”、“自然”是不具有法則效力的。為此,必須建立統一而有效的法律進行保障:“法律的目的,不是廢止或限制自由,而是保障和擴張自由”。此外,即便人作為理性的主體,但難免涉及到偏私問題,諸多的此類問題便會影響自然法執行的公允,“在自然狀態中,缺少一個有權依照既定法律來裁判一切爭執的知名的公正的裁判者”,為此,就需要人們將屬于個人的權力統一交給一個能夠保護他們生命、自由和財產的人,于是政府就產生了;同時需要一個在社會成員發生爭執或損害時能予以公正裁決的人,于是立法機關就產生了。
在自然權利論的第二層次中,洛克指出在自然法的前提下需要建立有效的政府、公正的立法機關對人們的自由加以約束和保護。這一方面是對公民自由主義與自然權利的行使予以肯定,另一方面暗示只有建立這樣的政府才能更好地維護民眾利益,使民眾發揮最大效力的自由,引導民眾對資產階級新政權的向往。綜上兩點,洛克將自由與自然權利論結合,建立了自由主義與資產階級革命的統一關系。
二、自由與社會契約論
在上文中已經提到,自然狀態雖然是一種和平、平等、自由、和諧的社會狀態,但也是存在缺陷的:人們的自由權力并不是穩定的,一味依靠的“天賦”、“自然”是不具有法則效力的。英國十七世紀英國哲學家霍布斯甚至認為,人類當初所處的自然狀態就是一種戰爭狀態。洛克雖然對此提出異議,但他也對這種因自然狀態的不完備進而威脅自由權利行使的情況表示出擔憂。
為了最大限度地彌補自然狀態的不足,避免自然狀態淪為戰爭狀態,維護社會的良好秩序、保護自由的長期穩定,理性的人們便相互訂立契約,同意讓渡部分權利交給他們中間被指定的人,在構成社會的基礎上建立國家(政府)。特別強調的是,與霍布斯認為的“社會契約轉讓的是除開自我保存之外的全部的自然權利”不一樣的是,洛克認為轉讓的是部分自然權利,“一種是人民有可能做他認為合適的任何事情的權利;另一種是社會自由處罰違反自然法罪行的權利”,這無疑是一種更具有人情味兒的自由主義。然而諸如生命、自由和財產這些自然權利是不可侵犯、更是不必讓渡的。由于社會契約關系是依靠社會中每—個人共同維系的,所以包括國王在內的任何人都應該遵守契約規定,在法律所規定的范圍內行使權力。
洛克思想中的社會契約論其實是一種主權的代理。公民基于相同的認知締結契約關系,讓渡部分權利交予國家,是這些權利構成了國家權力的合成,同時由于國家起源于社會契約,所以無論是君主還是政府本身都要受到契約的約束。所以概括來講,“權利”是“權力”的基礎,維護“權利”才是維持“權力”的核心,“保護權利的權力才是合法的”。倘若國家(君主)因失德或徇私使民眾的財產權遭受損失,人民就有權收回權力;政府違背人民利益,妨礙了自由權利的發揮,人民就可以革命。“在洛克這里,國王本人已經不是霍布斯所說的超越了訂立契約各方的人物,而是也成為了參與訂立契約的一方,因而同樣受到契約的約束和限制”,這就是洛克的社會契約論是處于其自由主義政治哲學核心地位的原因。他將君主作為社會中的一份子與民眾一視同仁,進一步宣揚了英國資產階級利用革命反對專制的民主思想,使人民主權、自由平等的觀念深入人心。
三、法治與分權理論
為了維護自由權利、彌補自然法的先天不足,必須實行一種明確的、統一的、眾所周知的法律并設立能按照法律要求做出公正判決的裁決人。在政治社會中,法律是尊重民眾自由權利、實現民主自由的保障,洛克指出:促成政治社會的長期穩定、社會契約關系的平衡發展、自由權利的最大效力發揮,就必須樹立法治思想,建立法治社會。
一方面,法的最終或唯一目的與達成社會契約目的一致、與建立政府目的一致,都是在于維護個人的生命、自由和財產權。只有通過建立法治政府,每個人的自由才可能避免遭到支配或損害,自由權利才得以充分保障,人人平等的社會關系才得以實現。另一方面,在君主專制政體下,人們迫于權威而墨守的規則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法律,并不具有約束效力。這就警示建立法治社會的出發點必須要遵循人民的意愿,充分認同人民的自由權利;這樣的法律才具有約束效力,這樣的法治政府才得以留存。
在法治思想的基礎上,洛克又進一步對國家權力進行了劃分,即提出了分權學說:公民讓渡給國家的權力必須通過分解,因為“如果同意一批人既擁有制定法律的權力又擁有執行法律的權力,那樣就會給人們的弱點太大的誘惑,使人們往往急于攫取權力。他們就可以倚仗那種權力使自己免于服從他們自己制定的法律,并且在制定和執行法律時,使法律適合于他們自己的私人利益”。于此,他將國家權力三分為立法權、執行權及對外權,與立憲君主制相結合,采取兩權分立的原則,將立法權交予議會,將執行權與對外權交予王國或政府,以達到最大效用發揮權力的目的。
“立法權必須是最高的權力”“立法機關也可被稱為至高無上的權力者”。洛克賦予立法權最高地位的同時也確認了議會屬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的地位,這就與其思想中另一重要理論“議會主權學說”聯系起來。
作為議會主權論者,洛克將君主立憲制下的議會主權制作為最理想的政體形式。議會是集中“權利”的“權力中心”,公民通過間接民主的形式,對君主權力進行監督同時發揮個人政治權利、維護平等自由。然而即便在分權制度下,無論立法權還是行政權,還是會有侵害公民財產、妨礙自由權利的可能,所以洛克思想的底蘊始終是“權利高于權力”,將最終的裁決權交予人民,當政府或君主失德導致國家進入戰爭狀態,人民具有反抗的權力,更有解除委托的權利。以“光榮革命”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發生的原因,就是新興資產階級與君主的利益發生沖突,人民的自由、平等和利益不能被保全;故以革命為手段,重新構建國家新政權。
洛克的分權思想作為近代自由主義的重要政治主張,及其倡導的以資產階級為主導的議會立法、政府執行的議會主權制度沿用至今,對當今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均有深刻影響。
四、洛克自由主義政治哲學的影響
洛克的自由主義政治哲學對西方近代政治思想史及政治實踐皆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他承接經驗主義邏輯哲學,開創古典自由主義之先河。其理論彌補了以霍布斯為代表的思想家在權力來源、社會契約論等方面的不足,也對后世思想家如孟德斯鳩、康德等人的學說都產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影響。另一方面,他還深刻影響當今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政治實踐。以英國為代表的君主立憲政體下的議會主權制度,以美國《獨立宣言》、法國《人權宣言》為代表的社會契約論民主思想等,都可以從中探尋到洛克自由主義政治哲學的基本思路。綜上,鑒于洛克對西方政治哲學及民主政治建設的深刻影響,其可堪稱“資產階級自由思想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