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斌
油畫在中國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歷經數代藝術家探索及實踐,逐步形成了元素、表現形式多元化而富有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和底蘊的中國油畫藝術形式。但是對于少數民族聚居的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美術挖掘得不夠深入,少數民族傳統美術元素是中國文化的鮮明印跡,也是構成油畫民族化的一部分,在油畫創作中吸收少數民族的民間傳統元素,推動本土性民間民族油畫進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
1.中國當代油畫的歷史回顧
鴉片戰爭后,中國新興的資產階級開始向國外學習先進的知識和文化,借此來振興中國的民族文化,中國的美術也不例外。早在18世紀,當時的康熙雍正皇朝就將意大利油畫家郎世寧留在宮中研習中國宮廷畫,郎世寧將西方油畫技巧、明暗關系、透視法運用到中國宮廷畫當中,代表作有《百駿圖》,畫面采用近景、中景、遠景的虛實結合的手法,將遠處的山和近處的馬作了細致的描繪,但郎世寧缺乏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更無少數民族民間生活的體驗,他創造的油畫缺乏中國特色的氣韻和意境美。洋務運動后,一些留學日本、歐洲的油畫家們將西方繪畫以文化形式移植到中國,出現了近代美術教育,涌現了一批現實主義油畫家作品,徐悲鴻的《田橫五百壯士》描繪的出逃的五百壯士聽到田橫死訊后,集體自殺殉節的悲壯場面。當時正值日本侵華,在振奮民族精神方面,徐悲鴻創作這幅畫有很強的鼓舞士氣作用。
隨著抗日戰爭的暴發,很多油畫家的本土化創造慢慢由個人創作的自覺性變成集體的自覺性,掀起了“油畫中國風”,一方面是創作經驗中民族文化意識的蘇醒,另一方面是為了躲避戰火,藝術家們轉至西南及內陸地區,在西南邊區藝術家們能更直接的體驗到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藝術和民族風情,極大的激發了創作者的創作激情。在這期間,他們創作出了民族色彩濃厚的作品,比如吳作人的《戈壁神水》、司徒喬的《刁羊》等。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油畫的創作主要模仿蘇聯繪畫體系,題材主要是現實生活中提煉的具體形象,以革命題材和歷史題材為主要內容。這個時期油畫民族化的代表作品是董希文創作的《開國大典》,毛澤東評價此畫具有“獨特的民族形式”。在色彩處理上,強調色彩的單純,對比強烈,畫面熱烈而明快,符合東方人的審美觀。畫家艾中信曾對《開國大典》進行高度的評析,認為該電影充分展現了:“東方民族繪畫特色,使油畫朝著民族化的方向發展。”《開國大典》是“油畫中國風”的典范之作,并且這種思潮影響至今。
2.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美術元素在油畫中的運用舉例
少數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是少數民族智慧的結晶。他們大部分從自然界獲取原材料,創造出樸素、自然的民族。民間藝術品。抽取民族民間藝術品的某個元素,加以放大或強化、經過畫家的構思、移植到自己的油畫作品中,從而創造出新的繪畫樣式。著名維吾爾族油畫家克里木·納斯爾丁是油畫民族化創作的杰出代表。他的代表作《搖籃曲》采用傳統與裝飾相結合的手法,畫面表現的是柯爾克孜族婦女吹庫木斯琴哄小孩入睡的場景。柯爾克孜族的圖案常采用紅、黃、藍、黑進行組合,畫家借鑒民間紋樣,顏色表現了裝飾美和形式美。作品畫面以黑色和紅色為基調組合,形成了和諧的韻律。
3.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美術元素在油畫中的運用的意義
3.1促進了中國當代油畫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
油畫自從傳入我國以來,歷經數代油畫藝術家的努力,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歷程中成長成熟,始終貫穿著傳統與現代、東方(本土)與西方(外來)的主題性話語。在這種歷史語境下“全球化與本土化的問題,成為在中西文化融入了很多中國特色的元素,成為中國當代美術家無法回避的現實文化語境,中國美術家對于現代性、主體性的理解也出現了一個新的文化轉向。伴隨本土文化意識的覺醒,中國美術家在古今中西多重文化的交融中更加注重主題文化身份和文化認同的建構。從而,以平面性、裝飾性呈現的少數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是這一主體性建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典型的藝術特征,以“俗、艷、健、野、土”等民族氣息表現,但色彩一般濃烈而不俗氣。在他們的民族民間藝術品中常出現紅、黃、藍、黑、白顏色組合,在他們的民族民間藝術中大多給人一種民族文化的厚重感和滄桑感。這些少數民族民間藝術形式都將成為中國本土文化的精華。從目前來看,因部分畫家對少數民族地區生活及其藝術缺少足夠的了解,嚴重制約了它們的開發利用。而這些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民間藝術文化的引入,將為我國當代油畫創作增強新的元素。
3.2體現了中國當代油畫創作的個性特征
我國是一個多地域、多民族的國家。在這種多民族文化里積聚著上千年的民族民間藝術傳統和原始的藝術符號,他們將這些封存完好的民間文化藝術以原生態的呈現在眼前時,給畫家們帶來了新的契機。從表現物象上,因我國少數民族分布極其廣泛,不同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及信仰又存在較大的差異,分別有著自己各自的民間文化藝術的象征符號和樣式。比如:他們都有著各自的服飾紋樣造型,以及宗教符號圖案。在他們各自奇特的民間圖案中,以不同的裝飾性出現,畫家可這些元素結合畫面特征進行有機融合,使其成為畫家的個性體現。還有,在大部分少數民族中都有自己的民族工藝品,他們的造型有的來自于宗教的圖案,有的來自于民族圖騰的崇拜。這些造型樣式的汲取都將成為畫家創作的個性特征。在我國油畫多元化發展歷史背景下,畫家們對少數民族民間藝術文化的深刻認識、合理開發和巧妙利用,為2l世紀中國油畫發展提供了有利的藝術資源和傳統的文化底蘊。在多種少數民族語境中匯集了他們固有的文化內涵。當我們在中國油畫發展道路上和充實當代中國油畫的創作言語中,少數民族民間文化以一種質樸的藝術形式和鮮活的生命力成為了畫家創作作品個性化特征極其鮮明的特殊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