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 靜
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供應鏈優化發展對策研究
◎文/雷 靜
近年來,隨著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逐漸興起,本文對以電子商務企業為主體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發展現狀進行研究,分析了現階段生鮮電商農產品供應鏈存在的問題,為我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優化發展提供一些思路。
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冷鏈物流
近年來,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和物流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迅猛。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生鮮農產品電商交易規模130億元,同比增長221%;2014年,交易規模達到260億元,同比增長100%;2015年,市場規模約400億元,同比增長54%。而根據研究機構尼爾森報告,我國的生鮮電商市場規模2018年有望超 1500億元,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生鮮農產品是指具有生命體特征的沒有或經過初級加工的易腐爛變質的動物性和植物性產品(如肉、禽、蛋、奶、蔬菜、水果等)。生鮮農產品是我國居民的主要食物(除糧食外),交易頻率很高,在百姓生活、消費占比重很大。與一般工業產品不同,生鮮農產品在生產流通過程中(包括生鮮采摘、運輸車送至冷庫、冷庫保鮮、消費者下訂單、訂單區域化處理、庫存發貨、消費者收到產品),既要保證流通速度,又要保持合適的溫度、濕度環境,才能保證產品的品質、降低損耗和減少污染。
(一)國內主要的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發展歷程
生鮮農產品最早“觸電”在2005年,參與者主要是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等傳統零售商。2012年被稱為“中國生鮮電商”元年,順豐優
(二)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供應鏈現狀
1.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供應鏈采購管理方面
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貨品來源主要是自營和對外采購。自營模式易于控制產品品質,但是生鮮農產品種類繁多,種植、養殖、加工工藝差別大,沒有統一標準,不利于進行多品類的管理和生產。對外采購易于滿足生鮮農產品種類、數量的需求,但不利于控制品質,容易受市場波動影響。
2.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供應鏈物流管理方面
傳統渠道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主,涉及多個環節,不僅層層加價,而且各個環節對生鮮農產品的質量均有損耗。電商模式中,電子商務企業通過搭建平臺,調動各方面資源,通過自建冷鏈物流或者外包的形式,利用專業的運輸干線和“最后一公里”把產品送到顧客手中。而且,注重客戶體驗,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加入到網購行列。
3.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供應鏈信息管理方面
生鮮農產品的信息流由以前的 “單向延遲、線性傳遞、被動接受”變成“雙向即時、網狀連接、推拉互動”,除了批發市場采購模式外,生產者可以和消費者直接互動,消費者之間也可以橫向交流,從而使得很多創新的銷售方式有機會和有條件可以實踐。

表1 2016年國內生鮮農產品電商一覽表
目前,生鮮電商的市場滲透率還比較低。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生鮮總市場規模約為2.5萬億元,而線上僅為400億元,電商滲透率不到2%,遠低于其他行業20%~30%,行業階段仍然處于依靠線下模式,線下以批發市場為主。筆者認為,當前制約生鮮電商供應鏈發展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流通成本仍然偏高
生鮮農產品從生產到消費的整個鏈條上,經過了層層分銷商,產生了大量的交易成本,而現有的生鮮電商雖然能減少部分交易成本,但其他成本卻大幅度上升。比如出現了包裝成本和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成本等,導致其總成本沒有得到大幅度下降。根據《2015年中國生鮮電商研究報告》顯示,用戶對生鮮電商的最顯著訴求是“低價”。因此,流通成本制約了生鮮電商的進一步發展。
(二)生鮮農產品品質監控仍不完善
根據《2015年中國生鮮電商研究報告》顯示,用戶最介意的是生鮮的品質和食品安全。生鮮農產品的質量大致由三個主要因素決定:農產品品種、種植環境、儲存和運輸,這些因素僅靠把生鮮流通從線下搬到線上是根本解決不了的。對于很多電子商務企業,對農產品品質本身缺乏辨別和監控,即使有完美的電商營銷、發達的冷鏈物流體系也難以取得成功。
(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發展落后
冷鏈物流泛指冷藏冷凍類食品在生產、貯藏運輸、銷售,到消費前的各個環節中始終處于規定的低溫環境下,以保證食品質量,減少食品損耗的一項系統工程。盡管近年來我國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發展迅速,但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還有較大差距。目前,我國人均冷藏庫容量只有0.06立方米,只有美國的六分之一,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即使與發展中國家印度、巴西相比,我國的人均冷藏庫容量也較為靠后。此外,我國冷鏈物流標準制定還處于起步階段,物流企業采用的大多為企業標準或行業推薦標準。冷鏈基礎設施落后、冷鏈標準不統一,第三方冷鏈物流服務商無法滿足生鮮電商對品控的要求,因此部分生鮮電商不得不采取自建冷鏈物流的發展模式。
通過以上分析,本文認為應從生鮮農產品品控、創新營銷模式、冷鏈物流建設等方面著手,提升運營效率、降低成本、保障產品質量,從而進一步推動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供應鏈優化發展。
(一)加強與供應商合作,建立健全生鮮農產品品控體系
隨著經濟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生鮮農產品的質量是影響消費者粘性的重要因素,只有高質量的產品才能提高消費者重復購買的意愿。
1.建立生鮮農產品生產流通追溯機制
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發展,建立覆蓋生產、加工、流通等各環節的追溯機制。保證供應鏈上的每一環節都有詳細的操作規范和明確的責任界定,保證每一環節的可追溯性,最大程度保證產品質量。
2.完善生鮮農產品的質量標準
科學完善的產品質量標準,一方面有利于生鮮農產品在生產、加工、流通過程中的監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后期的定價和消費者的選購,減少不必要的糾紛。
沒有創新,等同于倒退。教師應不斷地改進學習指導方式,一方面,積極探索“成人學習指導模式”,從大學新生學習指導轉向大學新生學習引導[8],讓大學新生逐漸適應大學學習中不斷凸顯的主體地位,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另一方面,教師對大學新生的學習指導應不斷“精致化”[9],學習指導內容更加全面、詳細、準確。與此同時,教師應不斷增加大學新生在指導的過程中的參與體驗和實踐,而非僅僅學得冷冰冰的新生學習指導條文。更有學者提出,通過社會工作的嵌入,促進學習指導的嵌入性發展[10]。
3.參與生鮮農產品的全程質量管理
積極發揮電商企業在整個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積極參與全程的質量監管;充分利用與供應商、物流企業、消費者的互動,不斷調整和完善質量監控措施和評價體系。
(二)充分利用網絡優勢,創新發展生鮮農產品營銷模式
電子商務企業應該利用網絡平臺和信息資源優勢,不斷拓展渠道和創新營銷模式,如開展預售、原產地直供、農產品眾籌、私人訂制等,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1.預售模式
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可以對全國乃至全世界各地的原產地農產品進行預售。當生鮮農產品尚未收獲的時候,就提前在網上售賣,收集完訂單之后,農民才開始采摘、分揀、包裝、發貨。這種模式讓產地能夠按需供應配送,大大降低農產品的庫存風險、生產成本和損耗。消費者由此也能夠獲得最新鮮、性價比最高的原產地農產品。
2.打造知名農產品品牌,推進原產地直供
3.農產品眾籌模式
利用互聯網金融——眾籌模式,培育新的消費習慣。可嘗試選取適合的農產品,開展高附加值的農產品私人訂制,實現家庭直達農場,讓消費者與新農人的無縫對接。
(三)充分利用第三方冷鏈物流資源,提升末端配送效率
1.探索新的終端配送模式
在具備條件的區域,可與社區超市合作,建立社區配送中心。一方面可以降低終端配送成本,降低產品的損耗;另一方面,也可以方便消費者特別是上班族的收貨。
2.充分利用第三方冷鏈物流資源
隨著政府、企業對冷鏈物流設施的投入加大和有關標準的出臺完善,第三方冷鏈物流業發展有望迎來新的機遇和進一步提速。電商企業除選擇自建冷鏈物流外,應深化與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的合作,充分利用外部資源,提升配送效率。
[1]楊妍.基于電子商務視角下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新模式探析 [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10):98-101.
[2]2016-2022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運行態勢與投資前景評估報告[R].智研咨詢集團,2016,(2).
[3]2016年中國生鮮電商行業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EB/OL]. http://www.chyxx.com/2016-02.
[4]2016年中國生鮮電商研究報告[R].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2015,(6).
[5]肖文金,張貴華.經濟新常態下農產品終端流通模式選擇及其策略 [J].財經論叢,2015,(12):85-91.
[6]牛小娟.基于供應鏈管理視角的生鮮農產品配送模式研究 [J].物流技術供應鏈管理,2015,(34):217-219.
責任編輯:孟 力
F323
A
1006-1255-(2017)03-0021-04
雷 靜(1984—),天津青年職業學院。郵編:300350選、本來生活網以及京東商城的生鮮頻道分別上線,營銷見長的本來生活網主打“褚橙”產品,迅速使生鮮電商進入人們的視線。2012年以后,生鮮電商進入到發展期,資本介入以及市場接受程度提高,行業迎來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