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剩余
消費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也稱消費者盈余,又稱為消費者的凈收益,是指買者的支付意愿減去買者的實際支付量。消費者剩余衡量了買者自己感覺到所獲得的額外利益。簡單地說,就是買者賣者都希望從市場活動中獲得收益。消費者剩余是衡量消費者福利的重要指標,被廣泛地作為一種分析工具來應用。產業的社會福利等于消費者剩余加上生產者剩余之和,或者等于總消費效用與生產成本之差。一般認為,消費者剩余最大的條件是邊際效用等于邊際支出。
消費者總剩余可以用需求曲線下方,價格線上方和價格軸圍成的三角形的面積表示。如圖1以OQ代表商品數量,OP代表商品價格,PQ代表需求曲線,則消費者購買的商品時所獲得的消費者剩余為圖1中的灰色面積。
由圖1可見:
第一,如果價格上升,則消費者剩余下降,反之,如果價格下降,則消費者剩余上升;第二,如果需求曲線是平的,則消費者剩余為0。
消費者剩余概念的提出目的是告訴我們每一個消費者:我們的付出總是少于我們的所獲。我們總是在交易當中獲取額外的利益,我們社會的總福利總是在交易當中不斷增長。
消費者剩余=買者的評價-買者的實際支付
消費者剩余源于遞減的邊際效用。更確切地說,它表現為一種物品的總效用與其市場價格之間的差額:人們之所以能夠享受“消費者剩余”,并從他們各自的購買行為中獲得福利感,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對所購買的某一物品的每一單位,即從第一單位到最后一單位,支付了相同的價格,而且所支付的又都是最后一單位的價格。然而,“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告訴我們:對同一物品因占有的次序的不同給人們帶來的滿足感就不同,因而人們所愿意支付的價格也就不同。隨著人們對同一物品占有數量的增加,邊際效用是遞減的,即每增加一單位商品的效用是遞減的。但總效用是增加的,當總效用達到極大值時,邊際效用趨于零;當超過極大值繼續消費時邊際效用為負,從而總效用開始下降。由于商品的價格是由最后一單位商品的效用決定的,而最后一單位商品的效用低于它之前的每一單位商品的效用(事實上每一個處于n+1位置上的商品的效用,都低于位于它前面的商品的效用,或者說前面的每一單位的商品的效用,都高于最后一單位商品的效用),因而人們在他們的購買行為中,就可以從前面的每一單位中享受到效用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