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者剩余
生產者剩余(Producer Surplus)是指生產要素所有者、產品提供者由于生產要素、產品的供給價格與當前市場價格之間存在差異而給生產者帶來的額外收益,也就是生產要素所有者、產品提供者因擁有生產要素或提供產品,在市場交易中實際獲得的金額與其愿意接受的最小金額之間的差額。
生產者剩余是指生產者愿意以低于市場價格生產產品。在圖1中,在價格P1水平下生產者愿意提供OQ1的供應量,但是生產者實際上得到了更高的市場價格OP,于是P-P1的生產者剩余量出現了。在OQ供應量內,陰影面積PVW包含了生產者供應OQ數量產品所得到的額外收入。
生產者剩余通常用市場價格線以下、供給曲線 (即SMC曲線的相應部分)以上的面積來表示。在圖2中,生產零到最大產量Q0之間的價格線以下和供給曲線以上的陰影部分面積就表示生產者剩余。其中,價格線以下的OP0E1Q0,表示總收益即廠商實際接受的最小總支付,S曲線以下的面積OE0E1Q0為廠商愿意接受的最小總收益。在圖2中,市場價格線、廠商供給線和坐標軸圍成的面積即為生產者剩余。因為,矩形OP0E1Q0為廠商實際得到的總收益,即A+B,而梯形OE0E1Q,是廠商愿意接受的最小總收益,即B,而A就是生產者剩余。

圖1

圖2
很明顯,廠商以市場價格P0生產和銷售一定數量Q0的商品。廠商讓度了Q0的商品量,意味著廠商增加耗費了相當于AVC·Q0數額的生產要素或者生產成本。但是,廠商同時實際得到了相當于市場價格總額P0·Q0的總收益。由于AVC始終小于P0,從Q0的商品生產和銷售中,廠商不僅得到了與變動成本相當的銷售收入,而且還得到了額外的收入。這部分超額收入,反映了廠商通過市場交換所獲得的福利增加。因此,在經濟學中,生產者剩余通常用來度量生產者福利,并作為社會福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生產者剩余通常用來衡量廠商在市場供給中所獲得的經濟福利的大小,在供給價格一定時,生產者福利的大小就取決于市場價格的高低,如果廠商能夠以最高的價格出售產品,廠商的福利就是最大的。作為社會福利的一部分,生產者剩余的大小取決于多個因素。一般來說,在其他因素不變時,市場價格的提高會增加生產者剩余,供給價格或者邊際成本的降低也會增加生產者剩余。如果存在商品過剩,即人們只能以市場價格銷售出部分商品量,生產者剩余則會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