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雄


摘 要 通過實踐探索,改變菌種的提供方式、保溫方法、增加后期發酵時蛋白酶的量,對“腐乳的制作”實驗進行優化,大幅度縮短該實驗所需要的時間,打破傳統實驗方法的束縛,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勇氣和不斷創新的精神。
關鍵詞 腐乳 實驗優化 生物學實驗 實驗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當前高中生物學實驗教學的主要方式是模仿式操作,即學生模仿教師的演示或照著教材的步驟進行操作。學生動手與動腦環節的脫離,造成了生物實驗教學注重實驗結果,忽視實驗過程,實驗操作過程經常被作為教學中的點綴。這種實驗教學方式與高中新課程理念的要求不符,難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
“腐乳的制作”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選修1·生物技術實踐》模塊中“傳統發酵技術的應用”專題中的第二個課題,該內容體現了高中生物課程的基本理念,與生活聯系非常密切。學生通過親手實踐,在掌握制作腐乳方法的同時,領悟生物技術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達成對學生進行STS教育的目的。
1 實驗改進的背景
本實驗分為前期發酵和后期發酵兩部分,其中前期發酵主要毛霉在豆腐(毛坯)上生長(需要5 d左右);后期發酵是酶與輔料協同作用。通過配制各種輔料(紅曲、面曲、酒釀),使腐乳生成獨特的香味,包括加鹽腌制(8 d左右)、加鹵湯裝瓶密封腌制(需要40 d左右),所以本實驗的時間跨度非常長,屬于典型的長周期實驗。但由于本實驗的影響因素較多,所以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很容易失敗,從而導致實驗不了了之。由于教材只是給出了基礎知識和實驗設計以及操作提示的簡略框架,并無詳細的步驟,所以該實驗可以打破以往教學的模仿式實驗操作,為自主探究留下空間。學生可以遵循科學實驗基本的原則和要求,根據現有的條件對實驗方法給予改進。所以本節內容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好素材。
2 實驗改進與創新
為了激發學生的探究激情,筆者設計了以下6個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
(1) 前期發酵時,毛霉起了什么作用?雜菌會產生哪些影響?
(2) 毛霉的生長需要哪些條件?
(3) 在腌制過程中加鹽的目的是什么?鹽的多少對腐乳有哪些影響?
(4) 后期發酵為何長達48 d?原理是什么?關鍵因素是什么?
(5) 鹵湯由哪些佐料配制而成?加酒的作用是什么?香辛料有哪些作用?
(6) 如何防止雜菌污染?
經過多次摸索與探究,筆者和學生從菌種來源、濕度控制、雜菌控制、蛋白酶的量4個方面對該實驗嘗試創新改進,收到較好的效果。
2.1 前期發酵菌種的來源
若按教材中的建議,利用空氣中或芭蕉葉的自然菌種制作腐乳,初期毛霉在豆腐塊上可以生長,但3 d后有的小組豆腐明顯失水收縮且發出刺鼻的異味,5 d后實驗失敗。于是購買了毛霉菌種,提前一天按質量比例(菌種∶涼開水=1∶50)配制好毛霉菌液,然后將切好的塊狀豆腐浸潤其中完成接種,確保實驗初期就有足夠多的毛霉。18℃恒溫培養48 h,豆腐坯表面開始長出較多的毛霉,3 d就能完成前期發酵。經過對比分析(表1),發現由于來自空氣中的毛霉孢子數量少,很難快速形成優勢種,即使順利接種但實驗需要的時間會很長。
2.2 前期發酵保濕的措施
由于毛霉菌生長受濕度影響大,易因豆腐失水過多毛霉生長不旺,發生老化變成黃色或褐色并導致其他雜菌生長。盡管南方空氣濕度較大,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也需要保證濕度,使用保鮮膜代替單層紗布覆蓋,收到較好的效果。經過對比分析(表2),毛霉菌生長受濕度影響大,所以在實際操作中需要采取一定的保濕措施。
2.3 雜菌污染的控制
在腐乳制作過程中容易受細菌、大腸桿菌等雜菌的污染,常會出現變酸、變黑、變臭、發霉等現象從而影響實驗的進程和結果。為保證實驗正常進行,我們對實驗裝置和所用物品用75%的酒精進行消毒,盡量做到排除雜菌干擾,收到較好的效果。
2.4 后期發酵蛋白酶量的控制
后期發酵是依靠毛霉產生的蛋白酶等酶和香辛料共同起生化作用,尤其是蛋白酶的量,直接影響發酵的時間長短。所以嘗試添加一定量的蛋白酶探究對后期發酵的時間影響。在腐乳湯中加入適量的蛋白酶制劑(木瓜蛋白酶)裝瓶密封腌制,使腐乳的后期發酵由40 d縮短到12~15 d。
3 通過改進實驗,促進了學生的主動學習和思考
該課題的實施過程以學生“自主、合作、建構、實踐”的學習活動為核心,學生通過探究腐乳制作的影響因素、展示腐乳成品以及分析各種實驗操作的深層原因,更深入地理解了實驗原理,極大地提高了實驗操作技能和實驗探究能力。這樣既滿足了學生獨立探究的需要,也體現了合作學習的精神,形成敢于質疑的勇氣和不斷創新的精神,更進一步地理解了生物學現象、原理,發展了理性思維,提高了的生物學核心素養。
同時,通過每一位學生自己動手,體驗腐乳制作的整個過程,傳承與弘揚了我國傳統的飲食文化,認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而且,該課題涉及到化學知識,體現了學科間的聯系,有利于學生理解科學的本質,建立科學的自然觀。
參考文獻:
[1] 冉春霞.全豆腐乳加工技術的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3.
[2] 田三德,潘婕,劉曉望,王輝.大豆腐乳加工工藝的研究[J].食品科學,2004(4).
[3] 盧曉丹,張敏.豆汁的加工工藝研究[J].食品工業科技,2014(03)
[4] 魯緋.論新型再制腐乳的研制[J].中國釀造,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