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給孩子“貼標簽”的父母,用消極的語言給孩子不好的心理暗示,時間長了,孩子越來越自卑越來越膽小…做父母的,要對孩子少一些責怪,多一些鼓勵;少一些不良的心理暗示,多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更不要給孩子“貼標簽”。相關專家表示,所有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但是總是在不經意問,給孩子施加了無數的不良心理暗示。孩子變壞變差,根源還是父母。從小被父母“貼標簽”覺得自己很笨
“你好笨,這么簡單的問題都做錯。”“你好笨,這么簡單的家務活都做不好。”“你怎么這么笨,什么事都做不好……”今年18歲的小如從小開始便被父母貼上了“笨”的標簽,時間久了,小如自己也覺得自己很笨,什么都不懂,什么都做不好。
然而,小如上了高中之后遇到了一位老師,這位老師總是告訴小如她很聰明,她一定能把成績提上去,她一定能處理好各種問題。時間長了,在這個老師面前,小如慢慢變得活潑開朗了,處理事情果真井井有條,讓她自己都覺得很意外。然而,讓小如苦惱的是,每次回到家,她仿佛又變回了那個父母眼中的“笨小孩”。
家住奎文區虞景嘉園小區的韓女士說,她在幼兒園做幼師工作,經常見到一些愛給自己孩子“貼標簽”的父母。有的父母說:“我孩子出生時難產,醫生說孩子可能有智力問題,這不孩子現在9歲了,腦子慢,學習也很差。”時間長了,她的孩子也認為自己天生腦子有問題,但事實是,孩子雖然成績差,但智力正常。有的父母說:“你看我的孩子整天亂動,上課也不專心,還打人咬人,他肯定是多動癥。”時間長了,她的孩子也認為自己患上了多動癥,但事實是孩子只是調皮不好學。
父母積極暗示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對于給孩子“貼標簽”,家住奎文區虞河生活城的李女士非常有發言權。李女士說,她拿到駕照已經有3年的時問了,但是至今從來不敢開車。實際上,在駕校學習的時候,她開車的狀態很不錯,教練也總夸獎她,沒人的時候她自己偷偷練習過,可以獨自開出很遠的路。然而,李女士的父母卻對她開車這件事非常不放心,總是跟她說:“你不要開車了,你水平不行……”在這種心理暗示下,李女士一直不敢真正開車上路,甚至對開車還有了一種懼怕的感覺。于是,至今她仍然不敢開車。
在奎文區中央麗景小區居住的孫女士說,在不給孩子“貼標簽”而是選擇積極暗示這方面,她非常注意,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時候孫女士會跟孩子說:“你雖然字寫得不好看,但是你有慧根,一定能寫好!”得到了媽媽的夸獎,孩子很努力地練習,沒多久寫出了一手好字。有時候孫女士會在考試前鼓勵孩子:“你這次好好發揮,一定會取得理想的成績。”在媽媽的鼓勵下,孩子果真能取得不錯的成績。
“做父母的,要多給孩子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讓他們做最好的自己,千萬不要給孩子‘貼標簽。”孫女士說,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越來越開朗。
專家應與孩子討論對問題的看法
鳶都心理咨詢中心心理咨詢師吳淑春表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孩子、暗示孩子,孩子就可能朝著積極的方向前進;相反,如果對孩子存在偏見,給孩子“貼標簽”,或者總是說些負面的話,孩子就很可能會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
吳淑春告訴記者,父母首先要用溝通替代盲目“貼標簽”。當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挫折退縮、放棄時,家長不能指責、嘲笑孩子,更不應該給孩子貼上“膽小”之類的標簽。身為父母,應該與孩子充分溝通,了解孩子膽怯的根源,陪伴孩子度過敏感期和脆弱期。
如果孩子緊張的話,父母要多鼓勵來消除孩子的緊張感。當孩子因為自卑,或者受到外界忽視時而怯于社交,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贊美,與孩子討論對相關問題的看法,鼓勵孩子再次嘗試。
吳淑春表示,最為重要的,父母應該放手讓孩子承擔部分責任。比如,適當示弱,讓孩子照顧家長,或者照顧弱小的孩子,培養孩子的責任心,進而忘記膽怯。又比如,外出時讓孩子負責詢問坐車路線、到附近的小賣部買東西等,如果家長不放心,可以悄悄跟在孩子后面,不要讓孩子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