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飛機起降時,高空中機艙內的壓力比在地面時要小,會導致血管、鼻、耳等內部壓力改變,進而影響生理功能。首先,人體內血管的血壓與環境壓力的差值加大,會導致血壓急劇變化;其次,氣壓變化會對鼻、咽、耳、鼻竇等帶來影響;再次,飛機下降階段,中耳內氣壓降低,會發生鼓膜內陷,耳朵發悶、疼痛等。
心血管病患者
嚴重高血壓患者不宜乘坐飛機,尤其是高壓超過180毫米汞柱,低壓超過130毫米汞柱者;重度心衰、心肌炎病后一個月內的患者;30天內心絞痛頻繁發作、嚴重心律失常的患者;兩周內發生過腦血管意外的患者;6周內發生過心肌梗死的患者,不論有無合并癥,都不適宜乘坐飛機。心臟手術后的病人,在手術后3周內,即使是短程飛行也不適合,因為飛行的緊張和高空低氧,可能造成心臟負荷增加。
腦血管病患者
神經外科專家介紹,顱腦損傷、顱骨骨折伴有昏迷或呼吸節律不齊;腦部有炎癥、腫瘤,或30天內做過腦疝手術;腦栓塞、腦出血、腦腫瘤、顱內動脈瘤,上述患者理論上都不太適宜乘坐飛機。腦栓塞后的病人,最少要等3周才能乘坐飛機。
消化疾病患者
上消化道出血、急性闌尾炎、潰瘍面很深的消化性潰瘍患者,以及消化道出血病人出血停止不足3周,最好不要飛行。消化內科專家建議,做過胃腸手術的病人,一般手術后10天以上才可以乘坐飛機,以免因高空中氣體膨脹,胃腸道內的氣體膨脹引起胃腸破裂。
幾類手術后的患者
普外科專家提醒,頭部手術、眼科手術、耳鼻喉手術、胃腸手術15天內;胸腹部手術后不足48小時;因腦炎、腫瘤、腦疝做過手術,不足30天,上述患者最好不要乘坐飛機,以免途中壓力變化,使得閉合的傷口再次撕裂以及血管出血。
嚴重貧血者
高空中由于吸入氧分壓降低,人體組織容易缺氧。美國航空規定,對血色素低于6克/分升的患者,如果沒有嚴密醫學監護,嚴禁飛行。上呼吸道感染及某些鼻腔疾病的人
耳鼻喉專家分析,患者鼻腔通暢差,竇口常常被堵塞,不能及時調整鼻竇內外氣壓的平衡,患者就會感到鼻竇區疼痛。因此,上呼吸道感染及某些鼻腔疾病的人最好等過了危險期再乘坐飛機或選擇高鐵等其他出行方式。上呼吸道炎癥患者的咽鼓管咽口周圍黏膜組織腫脹,咽鼓管開放困難,飛機上升或下降時無法使空氣流通,會導致劇烈疼痛,損害中耳和鼻竇。此外,重感冒患者飛行前最好準備些鼻通之類的藥物。
骨科患者
骨科專家表示,骨折(管型石膏固定等)、假肢(二氧化碳氣筒驅動)、癱瘓處于急性期的患者不適宜乘坐飛機。有習慣性流產或者早產傾向的孕婦
早孕期間相對容易流產,不宜乘坐飛機。懷孕12~32周以內的可以乘坐飛機,乘機時需攜帶診斷證明。懷孕大于32周者不宜乘機,因為空中飛行可能導致早產。臨近預產期則更不宜乘坐飛機。
出現狀況別硬挺
如果患有慢性病或近期患重感冒、急性腸胃炎等急癥,在乘坐飛機出行前,最好咨詢醫務人員,根據醫務人員要求攜帶必要的藥物,掌握基本的醫療知識。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應備好應急藥物,最好帶上血壓計、體溫計等檢測生命體征的儀器隨時檢測。不要在疲勞狀態下乘坐飛機。購買機票時,不妨選擇大型飛機。飛機起飛、降落等氣壓變化大時可多活動下顎,做咀嚼、吞咽動作,可以調節身體內的氣壓變化,避免體內器官受到過大壓力。
飛行中不妨多喝點水,每隔30分鐘站起來舒展上下肢,或離開座位走動,促進血液循環。如果在空中,突然出現胸悶氣喘等不適,要及時向空乘人員求助,為治療爭取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