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潔 李建賓 李迪
摘 要:本文在調查研究東川區農業產業化現狀的基礎上,分析了當地農業產業化面臨的突出困難和制約因素,并針對存在的問題和困難發展的原則、模式、內容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發展措施。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現狀;問題;措施
中圖分類號:DF41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332068
1 東川區基本情況
東川區位于昆明市最北端,幅員1865.8km2,現轄 6鎮1街道1鄉(移交倘甸“兩區”托管1鎮1鄉),下轄130個村委會,33個社區居委會(移交“兩區”托管23個村委會)。全區氣候繁雜多樣,囊括了從海南島至哈爾濱的南亞熱帶至北溫帶的氣候類型,造就了顯著的立體氣候,匯聚了干熱河谷的熱區資源優勢,反季農業和特色農產品在滇中和周邊地區占有相應的市場份額,是一塊別具潛力的特色農業開發區。
1.1 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至2016年,完成糧食作物高產創建19333hm2,間套種完成36667hm2,抗旱節水節肥推廣29333hm2,優質水稻完成4667hm2,完成水稻、玉米、馬鈴薯引種試驗示范204個。小江河谷熱區冬季農業開發累計種植面積17999hm2,冬季農業開發累計創總產值77926.5萬元。規?;B殖場達209個。扶持大戶積極開發特色農業,建農民合作社236個。利用東川立體氣候優勢,打造河谷區、二半山區、高寒山區不同農業產業化發展新路子,全力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
1.2 農業產業發展成效
1.2.1 基礎設施有效改善
大力推進農村能源建設、中低產田地改造、土壤保護等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取得成效。
1.2.2 產業發展進程加快
扶持產業項目達56個。農業龍頭企業不斷壯大,農業企業已發展到27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18家,分別從事種植、養殖、加工和生物制藥等行業。
1.2.3 農業專業合作組織進一步加強
全區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達236個,社員人數達5435人。
1.2.4 特色產業初具規模
堅持結構、品種、布局“三優化”,突出特色,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初步形成了以特色水果、時令蔬菜種植、特色水產養殖等為主導的農業特色種養殖基地。開發的農特產品有冬早蔬菜(包括冬馬鈴薯、冬玉米、西瓜、甜瓜、大蒜、洋蔥、鮮銷蠶豆、鮮銷豌豆、綠葉蔬菜、大豆)、熱帶特色水果(以小棗、大粒葡萄、三月早熟桃、金太陽甜杏、紅提葡萄、紅心火龍果為主)、特色經濟林果(主要為美國山核桃)、和優質畜產品,建成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209個。
1.2.5 推進農業莊園及家庭農場建設
投資1.2億元新建的太陽谷神鼓都市農莊已初具規模并初顯成效,計劃投資1.1億元的博田人家都市農莊前期編制規劃已完成。同時,全新打造了太空育種蔬菜農場、紅提葡萄采摘農場、金太陽甜杏采摘農場、金絲蜜棗采摘農場等別具特色的4個家庭農場。
1.2.6 高度重視品牌塑造
一批叫得響的“緬桂”、“金愿”牌面條、“欽銅山”掛面、“紅土情”農產品、“鵝名堂”牌鵝制品、“東川印象”系列紅酒、“太陽谷”系列農產品等10多個品牌分獲云南省著名商標及昆明市知名商標稱號。
1.2.7 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進一步形成
在全區建設鄉鎮農產品質量標準化安全監測站。積極推進農產品可追溯體系建設,按照“加強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建設”的要求,以優質農產品的打造推動“互聯網+農業”發展。
2 東川區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近幾年發展農業產業化取得較大成績,但還有一些突出問題亟待解決。主要表現為:龍頭企業發展后勁不足;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不成熟;產業化發展的環境與條件不容樂觀;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滯后等。
3 東川區產業化發展對策
3.1 產業發展原則
3.1.1 堅持“做特”一產原則
利用立體氣候優勢,優化農業產業布局,推動農業產業“接二連三”。加大小江干熱河谷和高山特色農業開發,著力培育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加快發展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發展農戶、合作社、企業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促進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
3.1.2 堅持產業結構優化原則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調整產業結構,構建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新模式。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集約化,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
3.1.3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原則
充分發揮資源條件、生產基礎、市場環境等方面的優勢,揚長避短,優先發展特色農產品,形成特色優勢,拓展市場,提質增效。
3.1.4 堅持政府主導,多元參與原則
加大強農惠農扶持力度,整合各級財政涉農資金,重點投向現代農業建設,推進各類農業生產要素聚集;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的市場主體地位,提升規?;洜I水平;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投入農業,提高農業農村發展水平。
3.1.5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原則
堅持以生產無公害以上標準農特產品為主體的綠色產業,提升農特產品的質量和效益,著眼于提高農業產業循環經濟的水平和競爭力,打造名牌產品,構建優勢農業產業群體,強化產業鏈條延伸,確保產業可持續發展。
3.2 產業發展模式
結合東川實際,制定《東川區“農業產業脫貧一批”實施方案》。分別從水稻產業、馬鈴薯產業、玉米產業、蔬菜產業、特色水果產業、特色經濟作物產業、中藥材產業、農村能源建設、畜牧業等方面進行科學規劃,分年度實施。通過“農業產業脫貧一批”的實施,確保覆蓋全區5鎮1街道、59個貧困村。到2018年,力爭使全區每個重點貧困村都有一個主導產業,每個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和建檔立卡貧困戶都能參與扶貧產業,帶動村民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穩步增收,實現5.96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3.3 產業發展內容
3.3.1 河谷熱區(海拔1500m以下)產業發展
充分發揮東川干熱河谷沿小江河流域海拔1500m以下區域水利資源好、土壤肥力高、熱量豐富、光照充足及農業生產綜合條件較好的優勢,大力發展干熱河谷特色農業。力爭到2020年熱河谷特色農業總產值達100000萬元。
3.3.1.1 做大時令蔬菜標準化基地
找準“時間差”、打好“特色牌”,新建鋼架大棚節水澆灌等現代農業設施,在阿旺鎮、銅都街道、烏龍鎮、拖布卡鎮等發展時令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667hm2。
3.3.1.2 打造中國“甜杏之鄉”
在現有甜杏520hm2的基礎上,進一步在銅都街道和湯丹鎮擴大種植面積,種植規模達667hm2以上。
3.3.1.3 打造昆明“早桃之鄉”
充分發揮銅都街道洗尾嘎村“三月桃”在昆明地區最早上市的優勢,結合“三月桃”早熟、優質、經濟效益高的特點,對現有200hm2果園進行改造提升,打造東川獨具特色的“早桃之鄉”。
3.3.1.4 做強紅提葡萄標準化基地
在現有133hm2提葡萄基地的基礎上,到2020年在銅都街道、湯丹鎮、拖布卡鎮發展紅提葡萄標準化基地333hm2。
3.3.1.5 著力發展東川金絲蜜棗標準化果園
在現有100hm2的基礎上,到2020年在拖布卡鎮、阿旺鎮、銅都街道等地發展蜜棗種植規模達到400hm2。
3.3.1.6 新建四季芒果標準化果園
在拖布卡鎮、因民鎮低海拔區域新建規模333hm2的四季芒果標準化果園。
3.3.1.7 全力發展紅心火龍果標準化果園
在現有67hm2紅心火龍果種植的基礎上,到2020年在銅都街道、湯丹鎮、拖布卡鎮發展紅心火龍果標準果園133hm2。
3.3.1.8 做大優質蘆筍新品種與周年高產栽培基地建設
在現在13.33hm2的基礎上,在全區推廣種植13hm2。
3.3.1.9 著力培訓雞蛋花新興產業
力爭到2020年全區雞蛋花栽培面積達到1333hm2,新建育苗基地2個。
3.3.1.10 做特特色水產養殖
實施“三百”工程,建設小清河抗浪魚養殖水面7hm2、小海漁場觀賞魚養殖水面7hm2、虹鱒魚養殖水面7hm2。全區發展特色水產養殖基地200hm2。
3.3.1.11 加快肉鴿、肉鵝規?;B殖
在銅都街道辦建設3個肉鴿、肉鵝規模養殖場,確保優質肉鴿年出欄10萬羽;鵝苗繁育實現年生產20萬只優質鵝苗以上、示范養殖肉鵝年出欄5萬只目標。
3.3.2 二半山區(海拔1500~2500m)農業發展
對現有傳統優勢果樹和核桃品種進行改良提質,大力發展魔芋、萬壽菊、食用菌、優質肉鵝和優質黑山羊養殖等產業。
3.3.2.1 特色水果品種改良
利用高接換種等先進技術,對現有傳統優勢果樹品種進行改良提質133hm2。
3.3.2.2 特色基地建設
在銅都、阿旺、烏龍、湯丹、拖布卡、因民等共建設食用菌生產基地667hm2、魔芋種植基地1333hm2、萬壽菊種植基地667hm2。
3.3.2.3 實施“百村萬戶鵝鄉”工程
依托于建立的肉鵝良繁體系和云南長宇清真食品有限公司鵝肉產品深加工體系,在湯丹、阿旺、烏龍、拖布卡等共建設5個肉鵝規模養殖場,實現優質肉鵝年出欄15萬只目標。
3.3.2.4 規?;B殖場建設
在湯丹、阿旺、烏龍、拖布卡、因民等共建設21個優質肉羊規模養殖場,實現優質黑山羊常年存欄1萬只。
3.3.2.5 大力發展林果、林下經濟
到2020年,在鞏固東川區核桃產業基地建設15333hm2的基礎上,計劃完成核桃提質增效3333hm2,核桃樣板林基地建設2000hm2;花椒267hm2;苗木基地67hm2;林下經濟開發2000hm2。
3.3.3 高寒山區(海拔2500m以上)產業發展
大力推進以發展中藥材、油用牡丹、油茶、牦牛養殖等為主的產業發展。
3.3.3.1 特色藥材種植
采取招商引資,新引進云南白藥集團,建立“云南白藥集團+東川區委、區人民政府+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貧困農戶)”的發展模式。定品種、定需求量、定價格、定標準、統一包收購的“四定一統一”發展模式,在銅都、湯丹、因民、阿旺等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寒山區,發展雪上一枝蒿、黃精、重樓、當歸、黨參,油用牡丹、萬壽菊等名貴中藥村種植1333hm2以上,確保涉及村組群眾脫貧。
3.3.3.2 在銅都、阿旺、烏龍、湯丹、拖布卡、因民等共建設油用牡丹種植基地667hm2、油茶200hm2。
3.3.3.3 在湯丹鎮建設2個牦牛規模養殖場,牦牛常年存欄1000頭。
4 小結
隨著農業市場化的不斷發展,東川區大力推進本地區的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根據自身農業的實際情況,準確結合本地區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思路,制定有效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措施,以便提高本地區的農業競爭能力。
參考文獻
[1]張聰群.基于產業集群理論的農業產業化障礙與對策[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16(05).
[2]韋小鴻.外向型經濟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理論依據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