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華
作為一個從教十幾年的一線英語教師,我發現學生學習英語的最大障礙就是詞匯,背單詞雖然是教師每天都要做的工作,但是收效甚微,甚至成為學生最痛恨的事,究其原因主要是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這里我就教學中積累的方法來談談我的建議,望得到大家的指導。
一、努力培養語感和跨文化意識
從實踐的角度講,語言是和文化相互滲透的,它們在實際應用中相輔相成、相互制約、融通推進。所以在教學中,要極力營造語境,引導學生積極融入其中,有意規避單一的傳授。比如:“紅色”象征著“熱情”,“歡樂”,“喜慶”,而英文中“紅色”也象征著“戰爭”,“流血”,“恐怖”,“淫亂”等。又如短語“a kiss of death”,對于缺乏宗教信仰的人來說,很可能按字面的意思理解為“死亡之吻”,但這一短語實際上是指表面友好背地里坑害的行為。另外,要遵循英語教學規律,充分認清一詞多義的特點,依據教材內容,盡量創造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常學習常見、實踐中常用的語句或文章,使詞匯在特定的語境中,折射不同的涵義。要遵循學生學習英語的自身特點,引導他們主動推理或間接學習詞匯,特別是在閱讀方面,要擴大認知面、理解面、應用面,使他們在持續的成長進步中增強詞匯應用水平。
二、打造初中英語生本課堂
生本教育既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種教學模式,它的核心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它主張教育應實現由“師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轉變,即把為教師的好教而設計的教育轉向為學生的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實現學生積極、主動、活潑、健康地發展。為此,要切合當前初中英語教學實際情況,在相信和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基礎上,抓好英語詞匯差異化教學。
為此首先需要教師在課前設計好詞匯教學任務,在課堂上做好詞匯學習的任務分配,并根據學生學習層次科學設計教學程序和內容,使教學內容能夠被各個層次的學生所接受。其次是要尊重學生個體素質差異,實施分層施教。美國教育理論家古德來德總結出以下經驗:學生不僅在體力、情感、社交能力、學習準備性、學業成績和學科學習等方面存在個體差異,在非智力和智商方面差異極大。因此,教師在詞匯教學中要尊重差異,分層施教。不僅要從詞匯教學設計和教學目標上分層,而且要從課堂詞匯比賽、詞匯練習和詞匯測試、詞匯作業和詞匯合作學習幾個方面合理分層,保證潛能生、學有余力的學生及學習中力不人心的學生,在探索與實踐中個性得到充分張揚,使英語語言應用能力得到充分發揮。
三、深化記憶方法應用路徑
英語作為一種拼音文字,在課堂教學及語言運用中,通常以書面文字和有聲發音兩種形式呈現。延伸至初中英語詞匯教學,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詞匯的正確的讀寫和發音,更重要的是在語境的感化下,在語言的運用中利用讀音規則拼讀單詞,根據讀音記住單詞、寫出單詞。在教授單詞時,除了要求音準、意清外,更應注意分析詞形,力求做到“解肢”單詞,使學生理解單詞內在與外在的聯系。如在教“成功地”一詞時,可采用這樣的擴展形式:success — success(n.)— successful (adj.)— successfully (adv.),這樣的分析無疑方便了學生記憶。另外,在教學中,對于一些短型的的單詞經常使用,學生定能牢記,可以運用詞根法記憶的方法,助力學生掌握詞匯。同時要教會學生掌握一詞生多詞的方法,能夠鏈接詞組、句子,尤其對于一些較長的復雜詞匯,引導學生學會拆分記憶。
總之,在教學實踐中,詞匯教學不可能占用整個課堂時間,即使將45分鐘全部用于詞匯的講解與學習,也是遠遠不夠的,這樣也失去了詞匯教學的真正涵義。詞匯教學的目的,在于應用,單靠識記或課堂上的聽、讀、寫訓練,離提升英語語言運用能力要求相差甚遠。為此,要注重調動學生學習詞匯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加詞匯的再現頻率,多營造英語情境,注重調動學生學習英語詞匯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緊緊圍繞教材內容,做好所學內容的實踐運用工作,將日記、周記等有效載體融入學生自學空間,使其在自覺運用中增強詞匯的認知度和運用能力。要結合學校教學現狀,拓展學習資源,積極創設英語櫥窗、英語角、英語墻、英語版畫,開展英語詞匯比賽、猜謎語、繞口令、演短劇等活動,并通過有聲廣播、無聲媒介的傳播,營造學詞匯、用詞匯的濃厚氛圍,使學生在潛移默化地熏陶和感化中,提升英語語言運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