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雪松
[摘 要]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要“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對體育課堂教學的評價,是指對體育課堂教學的成敗得失及其原因作出切實中肯的分析與評價,并且能夠從教育理論的高度對一些現象做出正確的解釋。對課堂教學評價是促進體育教師提高專業素養和課程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而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教學評價作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出發點和歸宿點也是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因此,在新課標下,必須進一步拓展體育教學評價的視野,不僅要關注教師的“教”,更要關注學生的“學”。因此,在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如何確定評價標準,如何科學合理地評價學生的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成績,使評價成為促進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和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有效手段,是我國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 學習評價 體育教學
《課程標準》指出:“教學評價是把教學系統作為客觀存在的認識對象,在教學分析的基礎上,依據一定的標準對其進行相應的價值判定”。它包括對體育教師的評價和對學生體育學習的評價。“體育教學評價是依據體育教學目標和體育教學原則,對體育的教與學的過程及其結果所進行的價值判斷和量評工作”教學評價的主旨也必然從游離于人的發展之外回歸到對人自身的關注,邁進“多元化”的世界,它主要表現為評價功能、評價內容、評價方式、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一、評價內容多元化,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課堂教學評價要關注人本身,與人的豐富性相適應。因此評價內容也應是豐富的,除了傳統的一些評價內容外,還應注重從學生的學習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多方面進行評價。
1.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多一把“過程之尺”
《課程標準》指出,“對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學習結果有意義但學習過程本身就具有價值,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所獲取的遠不僅僅是知識與技能,還有豐富的情感體驗,還可經歷一個合作交流、自我反思、總結經驗的過程,《新課程標準》特設了過程性目標,用“經歷、體驗、探索”等活動過程。所以評價要到過程中去考察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體育學習活動,是否樂意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具有良好的學習意識,探索精神如何?
如:在上 “跨越式跳高”這節課時,我們首先要考察學生的參與程度,了解學生能否獨立地提出方案,能否與他人合作共同解決問題,還要觀察學生能否將自己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與他人進行交流,討論中是否遇到困難?又是如何解決的?討論時小組成員是否分工明確團結合作?是否大膽地提出不同意見?每一個組員是否參與其中?同時也要了解學生在活動中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和進行思考的情況……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們教學評價中應該關注的。
2.明確學生的情感需求,架起“情感之尺”
《課程標準》指出“體育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評價要考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情感的投入,如學生是否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對體育技能是否有好奇心,求知欲是否旺盛,有無克服困難的意志,是否能從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等等。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情感需要,關懷學生的精神家園,要善于通過引導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悅納自己,擁有自信。
如,對學習興趣極高,積極參與活動、勇于探索,不怕困難的同學,即使成績不是出色,也要高度表揚,對具有相反特性的同學,教師要善于捕捉他一瞬間的“閃光點”,激發其情,如下面幾句評語:“今天你能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真了不起。”“你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真棒!”
二、評價方式多樣化,全面提高學生的能力
評價的方式靈活多樣,除了我們常用的口頭評價及筆試,還可采取口試、課題活動,日常觀察等等。
1.應用創編,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及思維能力
“知識與技能”領域的確可以通過測試等方式加以合理評價。但是 “技能拓展”“問題解決”與“情感、態度、價值觀”領域卻很難通過測試進行合理考查。技能創編正是針對測試的盲區而產生的新評價方式。利用技能創編可以給學生提供展示其個人豐富思維過程的機會。如《跳繩》這一傳統的體育項目,學生在二年級時基本都會跳了,我們在課堂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動作創編看一看哪個同學的跳繩發放多,哪一位同學的跳法新穎,這樣的引導不僅能鞏固已有的知識,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能力。評價時可以利用語言進行激發“你真棒!”“你的跳法非常好!”等等
2.即時評價與延時評價相結合,引發學生之間的討論和評價
在課堂教學上,采用即時評價與延時評價相結合,這樣不僅有利于引發學生間的討論和評價,引導學生能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和觀點,還有利于學生情感的調動和創新思維的發展。
如:游戲自由創編時,發現個別同學在變換玩法,我順勢鼓勵:大家動動腦筋,這個游戲除了剛才的方法,有沒有其他的玩法呢?學生展示了自己的玩法后,我會情不自禁地贊嘆“這的確是一個創新的認識!”。我把握時機適時表揚鼓勵:“這位同學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新精神。且能夠主動發言表現自己,真是一大進步!希望以后更大膽主動與老師同學交流,把更多更好的見解告訴我們,大家說好不好?”話未完就贏來了一片掌聲。
這時我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肯定了他們精彩的討論和積極思考問題的態度,并肯定了答錯的同學認真聽講,并勇于改正,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精神。如果我當時馬上做出評價,不但會使學生的自尊心受傷害,更會使學生失去一次很好的思考機會。經過評價,使學生受到啟發,加深印象培養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信心 ,使他們享受成功的快樂。
三、師評、自評與互評相結合,發揮評價的交流功能
《課程標準》指出:評價學生學習時,應讓學生開展自評與互評,而不僅僅局限于老師對學生的評價。評價主體多元化旨在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使評價在尊重、寬容和等待中進行,在欣賞、發現和激勵中進行,在和諧、主動和引導中進行。
1.引導學生自我評價
只有當學習者自己決定評價的準則,學習的目的,以及對達到的目的程度負起責任時,他才是真正的學習,才會對自己學習方面真正的負責。自我評價法,樹立現代的評價觀,使評價外部的轉化為內在的,從形式的轉化為實質的,從被動的轉化為主動的評價發展方向。自我評價確立了學生在評價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有利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教學中,在全課總結時,提出問題“你這節課有什么收獲?”“你的表現怎么樣?”“哪些方面表現很棒,哪些方面還需努力”等,讓學生在自評中反思教學內容、過程和結果,對知識進行總結性記憶,同時認識自己的成功與不足,從而不斷完善自我。
2.鼓勵學生互相評價
“互評”是指互相評價和反饋,針對別人的觀點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肯定或否定,或作補充,并陳述出自己的理由。在評價過程中,由于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的相互接觸,交流,能夠看到他人的長處,同時也能注意到自己的不足,有利于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前進。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十分重要的疑問:對于這部分知識,我掌握了多少?班上誰掌握得多,誰掌握的最好?有哪些同學在哪些方面出現了問題和差錯?在課結束總結時,互評誰表現得最棒等等。長此以往,學生不僅知己,而且知彼;不僅知對,而且知錯,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從對方的評價中得到啟發,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在互評中,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這種意識會使每個人勇于表現自己,使他們奮發向上,確立更高的目標,并為之付出更大的努力。同時也可讓學生評價老師這節課的表現,有利于老師不斷改善教學方法。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要關注評價的功能,不斷探究和反思評價的方法,豐富評價的內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的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呵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養學生樂于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努力提高自己教育教學能力,促進自我價值的實現,讓小學體育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和無限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