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芳
現在的孩子,個個做“皇帝”,人人是“金口”,家長被孩子牽著鼻子走,對自己的子女寵愛過度。旁人好言相勸,告之家教要寬緊適度,家長卻都說“就一個小孩,怎么可能不寵”。 家教的形勢必然導致幼兒的養成教育面臨很大的困難,一部分孩子嬌生慣養,習慣成自然,一上學就我行我素,自私自大,若不及時、有效地開展養成教育,矯治幼兒的不良習慣,會給孩子今后的成長帶來很多負面影響。所謂“小洞不補,大洞吃苦”。因為幼兒的習慣養成關系到孩子學習成績,關系到孩子的生活品質,會對一個人命運的改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實踐,談談幼兒園開展有效養成教育應注意的幾個事項:
一、 注意教學手段,處理“長效”和“短效”的互補關系
對于兒童的不良習慣,教師慣于用嚴厲的批評予以制止,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手段的確非常見效,對于維持教學秩序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也因此,我們幼兒教師對孩子的不良行為,事無巨細,習慣采用大聲訓斥的手段。但這種效果雖然明顯,卻很短暫。孩子是因為膽怯而被動暫停不良習慣,而沒有從心理本位上認識自己不良習慣的存在,從而主動地改掉自己的缺點。當訓斥停止不久,惡習重生,如此反復,就會惡性循環,教師越教越煩,孩子越變越疲,甚至變本加厲,油腔滑調。因此,要提高養成教育的有效性,必須軟硬兼施,采用“先清后理”的手段,先要嚴厲制止不良行為,并從細節上全面教育培養孩子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比如,我班有個小孩帶有輕微的攻擊性行為,在同學交往中,稍有不如意,就會用雙手推擊對方,有時還會咬人。對于這種孩子,當發現他有過激行為時,首先就必須盡快用嚴厲的批評制止他,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事故,在停止過激行為以后,要密切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分析他這種行為的動機,并采用說理的方法,讓孩子意識到這種攻擊性行為的破壞性,是不文明、不道德的。對于一些有心理疾病的特殊學生,要密切觀察他的行為變化,建立個案,記錄有效信息,掌握他的心理規律,及時疏導孩子。因為幼兒時期,孩子的心理可塑性是很大的,對孩子的不良習慣和行為不可用簡單的訓斥或短暫的批評予以制止,所謂“標本兼治”,一定要由內而外,注意教學的長效性。
二、 開發教學資源,注意“特殊”和“普遍”的輕重緩急
《論語》句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習慣養成也然。養成教育的問題沒有大小之分,有的不良習慣僅僅表現在個別同學身上,這種習慣看似不普遍、不突出,但負面影響很大,很容易在幼兒中滋生甚至廣泛傳播,比如,極端的不文明言語、輕度暴力等等;有的不良習慣人皆有之,或多或少,在一定程度上給教師帶來很多不便,甚至影響教學,但這種不良習慣會隨著幼兒生理和心理的成熟不斷減少直至消失。比如,課堂的自控能力差、吃飯不衛生等等。對于這兩種完全不一樣的習慣,教師要善于分析,勿以惡小而任其為之,要處理好“特殊”和“普遍”的輕重緩急。個別不良習慣,負面影響大,教師一定要不厭其煩,挖掘教學資源,利用課堂、課外時間對幼兒進行及時嚴肅的正面教育。我班去年有一個從外地轉來的小男孩,剛來上學的時候,他總喜歡在教師不注意的時候爬到高的地方,每次都被教師及時地制止了。但終于有一次,他偷偷爬到課桌上,然后大聲炫耀,教師還沒有來得及批評,他就已經從桌上往下跳了,以顯示自己的勇敢,幸好沒有照成任何事故。事后,筆者對其進行嚴厲的批評和訓斥,指出這種行為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當時,他被批評得有點委屈,但后來他再也沒有這樣做過。原以為這件事就這樣化險為夷了,但兩個星期以后,在一次家長會上,無意間了解到又有兩個男孩回家也在模仿這種危險游戲,還說是一個外地來的小男孩教他們這樣的。我暗自意識到這種個別的不良習慣對兒童認識造成的影響極其大。我及時上網搜索了相關的材料,包括一些圖片報導, 制作成課件,設計了一個 “愛護生命”的教育主題,給兒童上了一堂形象生動、“有血有肉”的安全教育課,并結合這個外來小孩的事件,告誡孩子安全的重要性。事實證明,這一堂課還是非常奏效的。
三、 加強教學合力,發揮家教和學校教育雙邊作用
對于兒童來講,養成一個好的習慣很難,但學會一個不良習慣卻很容易。特別是如今的孩子接受信息的渠道很多,思維變得很開闊,以前教師在孩子面前那種絕對“師嚴”開始動搖,師生之間變得更加民主了。加上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寵愛有加,嚴厲不足的現象,兒童的養成教育就面臨了新的挑戰。
兒童在幼兒園的一天,接受著全面而系統的養成教育,從待人處事到學習習慣 ,到生活起居,再到飲食習慣,處處都在為孩子習慣的養成投入教學資源,但孩子的養成教育還是存在著一些刻不容緩的問題,比如,個別孩子的習慣上存在“學校家里兩個樣”的現象,學校在不斷地深化教育改革,培養兒童良好的習慣,而家里的長輩特別是爺爺奶奶卻依然用不太科學的方法去放任孩子,大部分家長根本沒有認識到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一種必要延伸,不認識兩者之間的互補關系,個別家長甚至對學校教育提出完全反面的看法。比如語言的文明禮貌、交往的友好互助等等方面的都有很多并不鮮聞的例子。我們經常聽到身邊有的家長說:“我的孩子就是太‘嫩了,別人打他,我叫兒子還手,重重地打回他,看他以后敢不敢欺負我兒子”,這樣的例子,雖然不是普遍存在,但類似這樣的反映家教和學校教育不和諧的例子是不勝枚舉。對于這樣的現狀,我想也不能完全怪罪于家長。作為幼兒教師,還是要及時了解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存在的分歧,化解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矛盾,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與家長真誠地對話。因此,我們首先抓住“晨間接待”這一重要環節,在組織好幼兒區域活動,讓幼兒愉快的參與到有趣的一天的各個活動中。在一天中我們老師要仔細觀察幼兒的表現,在“幼兒離園”時,與家長進行有目的、有針對性的交流。一方面可以讓家長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同時還可以加深教師與家長之間的合作。如:幼兒在家中吃飯比較挑剔,而在幼兒園中吃飯卻表現很好這一現象。我們和家長一起找出造成這一“特殊”現象的原因,然后共商解決辦法!在對家長提出即有代表性、又有普遍性的問題時,我們把與家長的交流時解決的有效方法展示在“家長園地”中,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在“家長園地”中我們不時要根據我們開展活動的需要,開展的討論和孩子的建議。以及科學的育兒方法,供家長閱讀,從而提高家長的育兒水平。在我們家園教育的一致下,我們的孩子會更好的成長!
總之,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日而就,它需要我們老師和家長對孩子耐心的引導。良好習慣對幼兒的發展起到多方面的作用,這也是養成教育的價值所在。我想我們老師和家長在這方面應該多花點時間來幫助孩子,孩子長大后一定會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