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民
摘 要:結合實際,重點探討了愛國主義教育怎樣從少年兒童做起。
關鍵詞:愛國主義;教育;方式
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維護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的需要,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積極發展的需要。所以各地的中小學教育,都在努力探索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多種途徑,擴大教育成果,為國家繁榮與社會經濟發展服務。愛國主義教育是關系著一個國家和民族興衰的大事,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思想道德教育。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要實現祖國的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愛國主義教育就必須從少年兒童做起。
1 愛國主義教育要循序漸進的進行
愛國主義教育是長期性系統性的工程。各少年兒童的年齡和知識水平不同,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要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實踐中,我們要確立了“以小見大、積小愛成大愛”的教育思路,主要目的是要突出以學生為主體,貼近學生生活,迎合學生學習心理。在對學生充分調查分析的基礎上,依照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來構想不同年級的教育主題和實施計劃。
一年級學生大部分是六周歲,要教育他們知道我們的祖國叫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的國旗是五星紅旗,我們的首都是北京,會唱《國歌》。
二年級學生大部分七周歲,相對一年級的學生有了一些簡單的知識。我們就教育這些兒童我們的國徽中間的圖案是國旗,天安門,周圍是齒輪和麥穗,天安門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要知道我國的版圖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千米,會講一個民族英雄的故事。
對三年級的學生我們教育他們知道我國的位置在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知道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臺灣,香港,澳門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知道我國歷史上的一些偉人和民族英雄,學習他們的愛國精神和為中華民族崛起而獻身的精神,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知道創建和領導我們黨和新中國的是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知道中國人民解放軍是祖國堅強的保衛者,要熱愛解放軍,學習他們為祖國勇敢獻身的精神。懂得建設和保衛祖國人人有責,要有強健的身體,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教育四年級學生要知道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知道我國的兩大島嶼--臺灣島和海南島。知道我國的四大海——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知道我國科學家祖沖之,張衡,詹天佑的故事。
教育五六年級的學生知道中國是由共產黨領導,使一個貧窮落后的舊中國擺脫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變成了一個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讓學生了解在此過程中涌現出的仁人志士。
2 愛國主義教育要寓教于樂
愛國主義教育說到底是一種“做”和“體驗”的教育,不和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結合起來的愛國主義教育,即便是狂風暴雨,最終難免淪為“雨過地皮濕”,很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教育界公認,再好的教育也得基于心靈的喚醒。西方有位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曾留下名言:一個好的行為勝過一打的教育。普通教育尚如此,道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就更不用說了。我們總不能在課堂上講了千言萬語的愛國主義教育,放學了為了趕時間就輕易地違反交通規則去闖紅燈。留在口頭上的愛國主義教育永遠算不上真正的愛國。愛國主義教育不能停于口頭,要讓學生去參觀去表現,在實踐中增強愛國主義情感。
2.1 舉辦祖國基本知識展覽會。用圖片展出我國的壯麗山河,如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四大盆地等。
2.2 舉辦以熱愛祖國為主題的文藝匯演活動。利用元旦,兒童節,國慶等節日舉辦愛國主義歌曲匯演,小品表演,愛國主義知識競賽等活動。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激發學生愛國情懷。
2.3 組織學生舉辦以愛國為主題的活動。配合該活動,可舉辦百科知識競賽,愛國名言匯集活動,書法比賽活動。這些活動對于使學生了解祖國歷史文化起到推動作用。
2.4 開展愛家鄉活動。讓少年兒童了解自己所在的省,市,縣,鄉鎮。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街容市貌,文化藝術等。通過這一活動,豐富學生們的地理知識,增強他們對家鄉的了解和熱愛。
2.5 辦好黑板報,開辟“祖國之最”專欄。充分利用學校黑板報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的介紹我國古代在農業,醫藥,建筑,科技,文學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幫助學生了解祖國,增強民族自豪感。
2.6 建立升國旗制度。在少年兒童中開展“五星紅旗我愛你”教育活動,向學生們講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前生起的故事,講革命先烈為革命事業勝利而英勇奮斗的故事,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為國增光添彩的熱情。在此基礎上建立每周一升旗制度,面對國旗行隊禮唱國歌。選出優秀少先隊員,在國旗下講話。
3 愛國主義教育要全面持久的進行
對少年兒童的愛國主義教育要貫穿于各科的教學之中。各教研組要根據教材內容,把愛國主義教育納入教學計劃。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結合課文,講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戰爭年代進行的艱苦卓絕的斗爭,講述他們為祖國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的浩然正氣,使學生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在數學課中講述我國古代就發現的“勾股定理”,“圓周率”等,遠遠領先于世界其他國家。通過這樣的講述使枯燥的數學課生動起來,也使學生在學習中受到愛國主義思想的熏陶。
在思想品德課上,老師通過講述屈原不畏強權,力薦楚國抗秦,戚繼光抗倭的故事,來增強民族自信力。講鄭成功收復臺灣,增強學生的愛國自豪感。
美術課通過對祖國壯麗山河的描畫,展現祖國大好河山,增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音樂課上教學生唱愛國主義歌曲,如《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歌唱祖國》《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
體育課上講述許海峰,李寧,郎平,劉翔等運動員為國爭光,在體育賽事上勇奪獎牌,使五星紅旗在國際賽場上一次次升起,嘹亮的國歌一次次響起,激發學生們的民族自傲感。
總之,各科之間有機結合,使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其間。
綜上所述,愛國主義教育在少年兒童生活學習中要循序漸進,寓教于樂,全面持久的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激發少年兒童為國爭光,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實現中國夢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