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就業道德存在的問題具體表現為擇業觀念功利化、誠實守信觀念淡薄、沒有很強的責任意識、競爭態度不正確。而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為了國家社會的長期發展,我們必須重視這類問題,從社會、家庭、學校多種因素考慮提升大學生的就業道德素養。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道德存在的問題;成因;對策
1 大學生就業道德的概念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準,是指一定社會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而大學生就業道德主要是指一些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能夠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傳統的道德規范,通過正當手段來實事求是地推介自己,以達到自己的就業目的行為表現。
2 大學生就業道德素質缺失的表現
2.1 存在違約現象
一些剛畢業的大學生普遍存在這樣的心里,他們總想百里挑一,工資高,工作環境好,舒舒服服工作。因此他們會積極參加招聘會,一方面積極與用人單位簽約,為了給自己留條后路,另一方面他們還會不停的投遞簡歷,總希望自己能夠找到更優越的工作條件。他們總是盼著一山比一山高,當他們看到更高的山時,就會想盡各種理由辭職,他們認為自己只是追求更好的,殊不知他們的行為已經違反了就業道德的規范。他們的行為霸占了公司的崗位,影響了公司的人才錄用計劃,剝奪了更多人的求職機會。
2.2 就業趨向功利
部分剛剛畢業的大學生眼光高,抱負大,一心想要奔北上廣,他們認為那里才是他們可以施展拳腳的地方,而那些偏遠窮困的地區實現不了自己的價值。享受不到自己想要的高品質生活。再加上父母的虛榮心,不愿孩子去那種窮鄉僻壤。另一方面生活品質的提高,父母對孩子不正確的愛,讓孩子不能吃苦耐勞,缺乏應有的獨立性,習慣于過無憂無慮、輕松愜意的生活。很多大學畢業生缺乏艱苦奮斗、吃苦耐勞、開拓進取的精神,總希望能夠找到一份既能輕松工作、工資待遇又高、個人發展又快的理想工作,可是這樣的工作哪能那么容易尋找。
2.3 誠信意識淡化
在就業擇業的過程中,一些大學生缺乏誠信意識,他們法律觀念淡薄。有的大學生為了獲得滿意的工作,不惜采用各種手段去迎合用人單位的條件,擅自夸大個人表現,千方百計地包裝自己。例如通過偽造證書、涂改成績、虛報職務等手段裝飾自己的簡歷,應聘材料弄虛作假,想通過這種辦法提高就業的成功率。過分的作假,使用人單位很難去分辨,結果是用人單位常常招到的并不是最適合的人員,對雙方都造成損害。
3 大學畢業生就業道德弱化的成因
3.1 來源于學校在道德教育方面的不足
在大學生就業形勢非常嚴峻的情況下,國家將畢業生的就業率作為評價高校辦學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因此,各高校在激烈的就業競爭環境里,都會想盡一切辦法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因此,現實生活中存在部分高校更注重對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的培養,有的就忽略了對大學生就業道德培養。而且就業道德教育并沒有明確的規范和要求,學校整體教育氛圍沒有重視大學生就業道德觀念的培養,從而使部分大學生就業道德素養越來越弱化。
3.2 來源于父母的不良行為
父母的道德行為直接影響孩子的道德行為。家長是學生的首任教師,家長的道德修養直接影響學生的道德水平。可以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而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另外,家長的受教育程度、從事的職業、家庭經濟收入水平、所處的社會地位等因素都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和道德水平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家長對孩子的道德教育負有最重要的責任,父母道德素質的高低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子女的道德素養。從這個角度來看,大學生表現出來的就業道德缺失問題與他們所受的家庭教育是密切相關的。
3.3 來源于自身認知的片面性和功利性
首先,大部分的畢業生都希望在大城市像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沿海發達地區生活工作。即使一時找不到適合的工作,寧愿呆在這些城市里,也不愿到急需人才的農村地區、西部地區、艱苦偏遠地區就業;其次,很多畢業生希望找到“鐵飯碗”,如公務員、事業編、大型國有企業。盡管公務員錄取比例非常小,通過面試非常艱難,但每年仍有大批畢業生視死如歸、千方百計地擠進去,與殘酷的現實做斗爭!因此,畢業生的主觀愿望與社會客觀的現實有很大的差距。第三,大學生在找工作過程中過于盲目,存在盲從現象,沒有自己的明確目標。最后,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缺乏自信,在面臨實踐和理論不同的時候,總覺得自己什么也沒學會,什么都不懂,存在還不想過早地進入社會、進入職場的想法。
4 如何應對高校生在就業道德方面的弱化
4.1 頒布明文法律規定,加強高校的誠信和法律意識教育
要求高校必須將誠實守信等道德教育擺在重要的位置,通過加強理想信念教育、聘請校內外專家講座、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為畢業生就業工作打下堅實的制度基礎。也要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提高大學生就業道德素質,同時,學校還應該加強就業管理機制建設,明確就業指導部門工作流程,嚴格把好大學生就業擇業關,將就業道德教育始終貫穿于大學教育的全過程,在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就業道德水平。提高就業率不是國家和高校的最終目的,目的是讓大學生真正發揮自己的價值,滿足國家和社會的需要,培養社會真正需要的有用之才。
4.2 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培養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
要建立家庭和學校溝通的機制,強調家庭教育在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就業道德方面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結合,才能達到雙倍的效果。學校要經常和家長溝通,了解家長的想法,他們對孩子的就業期望是什么,他們的心態是否正確并加以引導。作為家長,擇業、就業是孩子的人生大事,要時刻和他們溝通,了解孩子內心想法,給孩子正確的建議、幫助孩子答疑解惑,使孩子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4.3 大學生應該正確認識自已,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
我需要的什么,我擁有的是什么,不要不切實際的盲目規劃,要正確認識自已,不要盲目受到來自外因素的影響,規劃好屬于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大城市、發達地區不一定有適合自已的位置,二線城市也許適合自己。不要最好的地方,只找適合自己的位置。面對就業過程中的各種挑戰,要抓住西部計劃、艱苦邊遠基層地區建設、選拔大學生村官以及新農村建設等有利契機,緊跟時代步伐,響應國家號召,主動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農村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立足基層,艱苦奮斗,尋找更多機會。實現從校園生活到社會生活的過度,只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學習,充實自己,才能增強就業的信心。
5 結論
大學生就業道德存在的問題具體表現為普遍的違約現象,擇業觀念的功利化,誠實守信、表里如一意識的淡薄,缺少責任心,采用不正確的競爭方式,而大學生就業道德素質弱化的原因來自家庭的影響、社會大環境的潛移默化、高校道德教育力度的不足等很多方面,這些原因讓本來就困難的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因此我們應該更加重視就業道德弱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早日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擺脫困擾。
參考文獻
[1]謝寶國.農村籍與城市籍大學畢業生就業獲得差異的實證研究[J].教育與經濟,2014(1).
[2]王璐艷.瞄準學習困難戶[J].麥可思研究,2015(4).
[3]孫麗.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道德素質養成[D].長春:長春工業大學,2015.
[4]王芮.撥開學生的職業迷霧[J].麥可思研究,2015(4).
作者簡介:杜英(1971-),黑河學院,碩士,研究員,研究方向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