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立行
2月3日23時34分,我們迎來了今年的第一個節氣——立春。坊間為此很是熱鬧了一陣子,因為這是120年來最早的立春,而且2017年還因此成了稀有的“雙立春年”。春天總是讓人有一種對生命力的滿滿的遐想,所以才有了這“雙春年”的欣喜。
我們也有一種按捺不住的高興,因為年前一個在教育圈里刷屏的“政策新聞”,即將在這個春天開始它的“腳步”。不做基層教育的人,可能無法理解那么多部委聯合發文鼓勵學校開展“研學旅行”,為什么那么值得“大驚小怪”。因為他們不知道走偏了的“校園安全觀念”已經成了一個多么沉重的枷鎖,緊緊地套在學校頭上、校長頭上和教師頭上。在這副枷鎖之下,我們中小學校的校外活動一縮再縮,最后,在很多學校,連“春游”這樣的傳統都成了一個空洞的概念,成了孩子們心中的“奢侈品”。
這副枷鎖鎖住的不只是孩子們外出探索世界的腳步,更可怕的是鎖住了他們感受世界的習慣和方式:他們在書里感受草原和大海,他們在紙上品讀動物和植物,他們在狹小的空間里感受世界無奇不有、豐富多彩——我們實在難以想象這種“豐富多彩”到底能有多么豐富多彩,我們只是知道用三天時間描述蘋果的特征,不如取來一個蘋果讓孩子拿著狠狠地咬上一口——“哇!蘋果原來是這樣的。”
不是學校不努力,實在是“無限責任”無人敢扛。由于缺少政策上的鼓勵和認可,像“研學旅行”這樣的校外活動一直是學校“風險大、收益小”的無關緊要的項目,我們也常常可以看到各種各樣“學生受傷,學校賠償”之類的媒體報道,正是這種局面導致了不少學校盡量讓孩子足不出戶。
一直為這個“頑疾”揪心的我們,終于迎來了“破冰”的消息。那么多相關部委的背書,讓我們的中小學終于可以直起腰桿做更符合教育規律的事,有人甚至喊出了“最美的教育在路上”的口號。我們在這期也準備了幾十個版面的“研學旅行”專題,專門報道分享“研學旅行”全國試點地區和學校的經驗。我們希望成為“研學旅行”最早的行動派。
我們這期的封面人物,小學數學界最權威的名師之一,吳正憲老師的“成功的秘訣”也正是當一個行動派。勤奮敬業,樸實無華,吳老師正是憑著一步步的認真勁、行動力,成了大家心目中無比崇敬的國內小學數學學科大家。
立春了,春天來了,親愛的讀者們,你們是否也行動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