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勇
踏實『學思研行著』的一年
文|任勇

任勇,廈門市教育局副局長,特級教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感覺2016還沒寫太熟練時,就要寫2017了。2016年的365天,感覺每一天都過得挺充實的,一直也都在忙著。忙啥呢?翻看筆記,這一年,不外乎是踏實了“學思研行著”的一年。
我學故我知。《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報》《人民教育》《教育研究》《課程·教材·教法》《福建教育》《教育家》《教育文摘周報》等都是必讀之物;每年評出的教師喜愛的100本書,也是盡可能將手頭沒有的購來細讀之;在當當網搜索自己喜愛的書,一到就讀,如《超越標準:校長專業發展》《互聯網+中小學教育》等;朋友寄來的書,讀來特別親切,如湯勇局長的《回歸教育常識》,劉信生校長的《對稱:從郵票看科學中的美》等;聆聽周滿生研究員的《國際視野下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聆聽鐘秉林會長的《中小學校要主動應對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新挑戰》,再次聆聽魏書生老師的《我是怎樣當老師的》等;伊凡?莫斯科維奇的《迷人的數學》、李強的《鏡頭里的北京十一學校》等書,都是乘飛機時一口氣讀完的。感覺時間不夠用了,有書就要趕快讀啊。
凡有電子版的報刊,我就盡量讀電子版。58歲的我雖然目前還可以不戴眼鏡看報,但看久了就會有些模糊,而讀電子版可以放大一些,讀起來很舒適。當然,讀電子版的最大好處是,讀到好文章可以下載,放到相應的文件夾里,將來查找、再讀和利用,都很方便。《中國教師報》、中國知網等,都可以用類似的方法讀。
學習是為了獲取新知和提升素養,讀著讀著,我就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讓我更清晰地看到了遠方。
我思故我在。只有帶著思考面對教育工作,才能有智慧地開展教育工作。比如高考管理,夠復雜了吧。高考的情況,是由多種因素組成的,只有當高考這個系統的若干個子因素都處在最優狀態時,高考才能成為最優的。而這些子因素至少涉及宏觀管理、目標管理、教育管理、教學管理、資料管理、學生管理、教師管理、家長管理、過程管理、信息管理等。于是我們就圍繞十個因素開展思考與研究,在這十個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使高考的迎考科學化、有序化、最優化、人性化,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又如,許多地方都成立了名師工作室,成效如何,我沒有認真研究,但我覺得我們廈門還是建設“名師工作坊”為宜,工作坊是幾個名師帶一批教師,結果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廈門一批批步入新境的覺醒者——未來名師“群起”了。
再如,師者如何育人育兒?我的觀點是“育人誠可貴,育兒價亦高”。具體地說,育人之理念,育兒可借鑒;育人多言教,育兒多身教;育人重立德,育兒求適合;育人有規范,育兒要新探。
我研故我智。今年的研究還不少,比如“校長力修煉研究”,校長作為領導者,需要修煉領導力、思考力、創新力、決策力、激勵力和影響力;校長作為管理者,需要修煉組織力、經營力、溝通力、智慧力、執行力和應變力;校長作為教育者,需要修煉文化力、學習力、道德力、研究力、指導力和學科力。期盼校長“力”所能及。這項研究成果,在《福建教育》上連載。
“教育國際化:我們期盼什么?”我也進行了研究,期盼國際化與本土化的融合,期盼國際教育的“雙軌”并進,期盼教育國際化人才輩出,期盼教育國際化辯證而為,期盼基于國際化的教育創新,期盼教育國際化擯棄功利性和片面性,期盼教育國際化要特別注意強調民族性和國家性。這些觀點,在“中小學教育國際化和本土化融合實踐高峰論壇”上發表。
“核心素養”是今年研究的一個重點,我認為創設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是發展核心素養的重中之重;既要強調素養意識,更要自然和諧融入;既要學科獨立踐行,更要跨科多維整合;既要突出必修課程,更要用好其他課程(選修、活動、微型、隱性課程);不能強求一個學科就能覆蓋“全素養”;不要指望在某一學段就能深度培育“全素養”;不要認為在一節課中,核心素養培育越多越好,培育核心素養要“因課而異”;不能要求一個學生“全素養”俱佳,核心素養也應是“各具特色”的,即學生的核心素養應是:基本達成+特色素養;要把“知識為本”的教學轉變為“核心素養為本”的教學,必須大力推進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的改變。
我行故我實。“學而思”“思而研”,還要和行動結合起來,走向且思且研且行的境界,不斷追求做教育工作的“有思想有智慧的行動者”。
在區域教育推進中“行動”。作為教育行政領導,就要積極營創符合教育本原的區域行動。比如,體育中考分值多了,在游泳列入選考的基礎上,籃球、排球、足球又列入“三選一”中考項目;繼續探索“輕
負高質”的路徑,“輕負高質”是現階段基礎教育的使命,也是教育工作追求的目標和境界;積極落實廈門作為全國三個試驗區之一工作,實現“雙四級”足球聯賽,即大學、高中、初中、小學的四級聯賽和年級、校級、區級、市級的四級聯賽,有了這樣的基礎,廈門二中足球隊初高中分別“踢到”全國冠亞軍。

在講學講座傳播中“行動”。今年各類講學講座180余場,向教師講《名師成長的新境界》《優秀教師悄悄在做的事》《師者:做更好的自己》等;向校長講《校長成長和學校發展的新走向》《校長走向教育家的智慧》等;向家長講《牽著孩子向何方》《靈性成長的新路徑》等;向數學教師講《發掘數學教育的價值》《數學教育的辯證之道》等;向教研員講《時代呼喚新型教研員》《課改:挑戰中的新抉擇》等;向教務主任講《教學管理的成功之道》;向德育主任講《理想的育德育心境界》;向中職學校講《“中職提質”的幾個探域》;向高校管理者講《試論學校文化管理》;向新教師講《從新手教師到骨干教師》等。
在深入學校講課中“行動”。這一年,有點空余時間,我就會走向學校,走進課堂,走近師生,和備課組老師一起探討備課事宜,聽完課后也參與評課,但我更多的還是給學生上點課或做個小講座。給高三學生講《努力再從今日始》,指導學生科學迎考;給初一學生講《新初一,讓我們智慧學》;給奧數選手講《奧數訓練的辯證之道》;給小學生講《高觀點下的小學數學》;給高一學生講《愿你成為會學習的人》等。
我著故我勤。著書立說,立一家之言;勤于筆耕,寫作不止,動力永存。今年我發表的各類文章38篇,《“學”的最高境界是“會學”》《教育意境:從“教精其術”到“教明其道”》發表于《中國教師》;《學校班子文化宜“和而不同”》發表于《中國教育報》;《將“共同體”進行到底》《一路“讀”來》《讓“學習”之車駛入“研究”之軌》發表于《中國教師報》;《讓生優雅的師者之道》等3篇文章發表于《福建教育》;《學會在研究中工作》等5篇文章發表于《現代教育報》;《讓數學課堂“氣”象萬千》入選朱永新教授主編的《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
今年我出版了《好學校之境》一書,寫校長成長“步入新境”、教師生長“引入高境”和學校發展“漸入佳境”,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大夏書系”之書;還出版了《做“業高一籌”的小學數學教師》一書,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還寫了《數學解題的100個技巧》,這本書要明年才能出版。
好像是在記流水賬,但這就是我的真實的2016年。而且,源于內心的教育情愫,我相信,我2017年也會這樣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