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素紅
(北京聯合大學 北京 100101)
·社會學研究·
人才跨國流動的影響因素研究
郭素紅
(北京聯合大學 北京 100101)
人才是當代科技進步與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資源。作為現代社會重要的生產要素和人力資源的高級人才也需要通過流動,以尋求能夠充分發揮其才能的環境,而高級人才進行跨國流動的決策過程體現在其對影響高級人力資源流動因素的權衡和甄選上。本文從經濟、政治、工作環境、事業發展等因素對人才跨國流動的影響進行研究,并探討了影響外國專家來華工作的相關因素。
人才 跨國流動 影響 外國專家 來華
隨著高科技的發展和知識經濟的興起,人才作為知識的載體已經成為經濟增長最重要的推動力和國家綜合國力的根本保證。當今和未來世界的競爭,從根本上說就是人才的競爭,一國人才的眾寡優劣直接影響著國家的興衰存亡。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國家之間的貿易、技術交流與合作日益加強,人才的跨國流動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
在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中,人才也必然要按照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在國際間自由流動和重新配置。人才流動是社會進步的一種標志。作為現代社會重要的生產要素和人力資源的高級人才也需要通過流動,以尋求能夠充分發揮其才能的環境。人才也只有在流動中才能尋找到更能發揮其才能、實現其價值的地方,或者擁有更好的物質、文化、生活條件,從而發揮其最佳作用。
人才的跨國流動是指人才從一個國家轉向另一個國家,其表現形式主要為留學、移民、簽訂工作合同、做訪問學者等。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提高,社會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進入知識經濟以來,許多國家的移民政策都在逐漸放寬,尤其是減少了對技術移民的限制,使得人才的跨國流動變得更加容易和方便,人才的跨國流動規模也日益擴大。人才跨國流動的態勢主要表現為發展中國家的人才外流和發達國家之間的人才雙向流動。目前,全球人才流動出現了一個新的趨勢,即隨著一些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發展壯大,人才跨國流動開始出現了向這些國家回流和流入的新的趨勢。
作為現代社會重要生產要素和人力資源的高級人才,其進行跨國流動的決策過程體現在其對影響高級人力資源流動因素的權衡和甄選上。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人的需求包括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不同的因素在每個個體的心中是處在不同層次上的。自我實現的需求是最高等級的需要,是一種創造的需要,意味著充分地實現自我價值。滿足這種需要就要求完成與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工作,最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在能力。
人們總是希望能有更高的生活水平,獲得更多的預期收益。人才跨國流動的決策取決于流動主體對流動收益和流動成本的衡量和比較,人才在跨國流動過程中首先要比較流動前后的經濟收入,只有當經濟收入增加時,人才的跨國流動才可能發生。因此,微觀經濟因素是影響流動決策的最根本因素,也是人才是否流動的先決條件。人力資本理論的構建者舒爾茨指出:“薪金意味著價格,它們隱含著市場規律。對于特殊的高技術薪金,市場會擴展到國際范圍。作為對該市場上薪金的一種反映,人們會在國際之間進行流動。因此,有些人才資源的配置是在國際范圍內進行的。”當然,這個預期流動收益不是僅僅考慮工資待遇,而是還需要綜合考慮到流動成本、各種收益和風險因素等的綜合結果。人才跨國流動實際上就是由預期跨國流動收益減去各種成本之后所得的一個“自我選擇”的過程,當跨國流動收益大于跨國流動成本時,人才就會選擇跨國流動。國外的一些人口研究機構的研究結果表明,70%到80%的人員流動是由于經濟原因。
在宏觀層面上,人才的跨國流動受到國家間宏觀政策的影響,具體體現在各國政治、經濟環境存在的差異、移民政策的制定等方面。一般來說,人們總是傾向于在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中工作和生活,國內政治動蕩、經濟環境不穩定是許多優秀人才紛紛選擇離開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人才跨國流動是人力資本在世界范圍內的重新配置,因此人才跨國流動規模必然會受到各國人才流動政策的影響。在全球范圍內的人才競爭中,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制定了留學、移民、工作簽證等一系列優惠的政策,增強對高級人才的吸引力。
工作環境尤其是創業環境是影響人才流動的另一個直接因素。微觀經濟因素是人力資源流動的重要因素,但并非全部。掌握了大量專業知識技能和具有較高素養的高級人力資源具有商業創造和資源運用的特殊才能,職業生涯規劃對于高級人才個人職業發展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高層次人才往往更向往法治、透明、公平、競爭、高效的工作環境。人才跨國流動不只是為獲得更多的經濟收益,還要有適合發揮其專業技能的工作環境,這也是良好創業環境的必要條件。發達國家更是利用其高度發達的教育與科研體系、良好的工薪待遇與工作及生活條件、高度開放與包容的社會環境等有利條件,提供適合高級人才發展的廣闊空間與機遇,這些工作環境的有利條件和優惠政策成為發達國家吸引國際人才的優勢因素。
追求事業成功也是影響人才跨國流動的一個重要因素,尤其是高級專家及其他學術研究人員跨國流動的動機所在。從人力資源流動的特點看,人才總是流向能夠充分發揮其自身作用、創造出更多價值,并能使其自身價值增值的國家或地區。因此,高新技術產業在產業結構中所占的比重、良好的投資環境、完善的資本市場、優惠的稅收政策等也都是人才跨國流動的重要因素。經濟實力雄厚、科技投入大的國家,其知識總體水平高、信息傳播速度快、學術交流與合作頻繁,具備知識生產的良好環境特質,因而高級人才在這種環境中更容易有所成就。
當代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是科學技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1984年鄧小平同志就指出:“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總結歷史經驗,中國長期處于停滯和落后狀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閉關自守。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國外的高層次人才,重視學習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方法,用國外人才促進本國的科技教育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正是當今國際社會普遍的做法。
人才從整體上看,絕大多數是流向那些能夠提供高收入或經濟科技最發達的國家。耶魯大學名譽教授邁倫·熱內爾認為:“科學家是一個移動的專業階層。哪里有支持,他們就會去哪里。”但是,經濟上的支持并不是唯一因素。美國近幾年移民增長趨勢減緩,特別是在經濟危機發生后,很多高學歷、高科技人才都不再堅持留在美國。2009年,杜克大學、哈佛大學等學府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為1203名曾經在美國留學的來自于中國和印度的留學生,這些留學生都擁有美國學位、曾在美國工作一年以上,之后又都返回了各自的母國。研究人員根據調查的結果,發布了—份名為“美國虧世界賺”的報告。這次調查發現,84%的中國海歸和68.7%的印度海歸認為,母國可以提供比美國更好的職業發展機會。29.6%的中國海歸和39.8%的印度海歸表示即使美國可提供綠卡和同等工作機會,他們也不愿再回到美國。這項調查結果使美國國內一些有識之士對美國未來的國際競爭力感到擔憂,因為在過去10年,美國創辦的高科技公司有25%的創始人是國外移民。對于這一研究報告,中國新聞網2010年6月26日也作了專門報道。
來華外國專家主要是指具備相當的文化知識,有較高的才能或某種特長,能夠以創造性的勞動對中國社會做出貢獻的外國人士,包括經濟技術和管理領域、教科文衛系統、外商投資企業、隨引進項目合同和重點建設工程來華等外國專家。能否吸引外國專家來華工作,是多方面綜合的結果。不僅僅需要收入保障、經費充足、硬件設施完善等基礎,還需要軟環境方面的保障。經濟因素以及科研投入等固然重要,但政府的政策與管理機制、社會人文等等軟環境實力也同樣重要。一般來說,影響外國專家來華工作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政治因素:中國的綜合國力、國際地位、政局穩定、經濟文化發展程度,中國的政治體制、外交戰略、教育制度等。
2.政策因素:中國政府關于人才引進、利用和管理的機制,移民、出入境、居留的政策,以及政府部門的工作作風與辦事效率。
3.工作因素:工作環境、教育與科研體系支持、發展機遇、工薪待遇等。
4.社會因素:社會對外國專家的接納與歡迎程度,開放與包容性,社會文化的多元性等。
5.服務因素:相關的服務平臺與人才市場能否提供充足的機會與幫助,相關的協會、社團、機構能否提供渠道以保障他們的權益。
6.生活因素:居住環境、生活條件、醫療保險、外匯兌換、服務設施。
7.家庭因素:子女教育、社會保障以及配偶就業安置等。
創造適宜的社會環境,是吸引外國專家來華工作的前提。大力加強軟環境建設,強化服務意識,才能為他們營造寬松的氛圍,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為來華專家營造良好的環境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要充分重視外國專家的創造性勞動對中國社會的巨大貢獻,為外國專家在我國的創業活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和保證。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人際環境、學術環境,同時也要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和社會環境,提高為來華工作的外國人才辦理有關手續的綜合服務水平,使外國專家能夠潛心鉆研,安心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跨國人才的積極性和工作熱情,發揮其特點和專長。
2016年5月30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開幕,當前我國已有760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852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外籍院士總數已達130名,其中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81名,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49名。
在經濟全球化日趨深入的條件下,國外高層次人才越來越成為我國參與國際競爭、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對人才的爭奪也日益呈現出國際化的趨勢。為了適應新形勢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世界上許多國家在依靠教育加速培養人才的同時,都在努力制定政策,采取各種措施,營造良好的環境以吸引國外人才,積極參與國際人才爭奪。外國專家來華工作的原因各不相同,甚至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但大體都受到國際社會、國家政局、經濟發展、歷史文化等因素的影響。近年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隨著經濟實力的提升,中國國內的工作、生活和從事科學研究的條件也逐步改善,為吸引國外高級人才來華發展創造了條件。
[1]王輝耀.中國在全球人才爭奪戰中面臨的新挑戰[J].國際人才交流,2010(03).
[2]王靖華.“外國專家”和“海外高層次人才”來華工作收入分配的優惠政策[J].國際人才交流,2010(01).
[3]陳娜,張向前.美國適應創新驅動的科技人才發展機制對中國的啟示[J].科技與經濟,2015(06).
C96
A
1007-9106(2017)03-0101-03
郭素紅(1971—),女,北京聯合大學國際交流學院教授,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