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梅 高耀芳
(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00)
馬克思生產勞動理論及現實啟示
吳曉梅 高耀芳
(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00)
馬克思關于生產勞動的理論蘊含在他對以往一切“生產勞動”思想的批判和對未來理想社會展望的構思之中。他以對他之前各個學派生產勞動思想片面性的批判為起點,從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視角,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為基本邏輯,設想了未來社會生產勞動的基本存在形式,闡述了生產勞動理論的現實價值旨歸,形成科學完整的生產勞動理論。沿著馬克思研究生產勞動理論的邏輯思路與方法,結合當前中國的生產勞動領域的現實問題,需要堅持以勞動的本體性為前提,以“共享”發展為目標,促進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之間的合理結合來印證社會主義生產勞動的必要性,使得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得到充分彰顯。
生產勞動 馬克思 勞動 社會主義
馬克思研究生產勞動理論,源于對所處時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在當代則旨歸于對現實實踐的指導。故我們應正本清源,系統、科學、全面地分析這一理論體系以汲取思想營養,深化和拓展以求與時俱進,基于對中國生產勞動領域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的分析,在新的歷史時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的建設提供方向指引和原則遵循。
馬克思對每一時期生產勞動理論的判斷依據并不是以各個學派的具體看法為準,而是立足于它所處的歷史社會環境中予以歷史唯物主義的剖析。生產勞動理論不是馬克思首次提出,而是肇始于重商重農主義者,緊接著出現在資本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家與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家的理論中,最后經馬克思對之前理論的批判在《資本論》中達到頂點。
(一)對重商、重農主義者的批判
重商主義學說產生于封建制度解體、自然經濟凋敝,資本主義制度嶄露頭角,即從15世紀始,一直延續到17世紀,其中歷經兩個階段:15世紀到16世紀為早期重商主義,強調財富的多少由實際存在貨幣量來衡量,由此衍生出出口會增加國內的貨幣儲存量,進口則不然。馬克思稱這一時期的現象為貨幣主義(貨幣差額論),主要代表人物法國重商主義者安徒安·德·蒙克萊田認為生活必需品是一國生活富裕與否的衡量標準;而馬克思更傾向于晚期重商主義將貨幣運用到流通領域,即以托馬斯·孟為首的貿易差額論承認對外貿易對本國財富增加的積極作用。托馬斯將利潤分為絕對利潤和相對利潤,絕對利潤即通過勞動等形式促使社會財富增加的結果,相對利潤即一個國家內財富的個體之間的變動,不會增加社會整體財富。由此他得出結論,國內貿易不能創造財富,只是造成財富的再分配,而對外貿易在順差的條件下卻可以創造財富,是一國財富的重要來源。[1](P44)值得注意的是,西歐時期的財富理論普遍認為只有流通才是財富的源泉,且必須是境外流通。
現代經濟科學真正開始于流通領域轉向生產領域的理論研究中。[2](P376)首次實現轉向的是配第與布阿吉爾貝爾。他們的思想中都帶有生產勞動的影子,威廉·配第仍然繼承了重商主義的觀點,強調對外貿易才是真正的生產,他還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觀點“土地為財富之母,而勞動則為財富之父”,但對于二者的關系他沒有交代清楚。重農主義的先驅者皮埃爾極力宣揚農業勞動是社會財富的來源這一觀點,但他同時主張消滅商品資本和貨幣,使資本主義交換退回到原始的物物交換。費朗斯瓦·魁奈作為首位生產勞動思想提出者,提出了“純產品”理論,即除了補償生產過程中耗費的生產資料以及工人和資本家的生活資料外所剩余的勞動者新生產的產品。[1](P48)并且是從直觀的使用價值層面分析純產品的,顯而易見,只有在農業領域才存在使用價值明顯增大的現象,而工業勞動中剩余價值用肉眼是看不到的。重農學派的思想盡管有很多誤差,馬克思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它才是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鼻祖,因為它首次區分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從流通領域轉向生產領域分析剩余價值。
(二)對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家的批判
亞當·斯密關于生產勞動有兩層意思:一是為資本家提供利潤并增加價值額勞動;二為只是生產物質產品,不會隨生隨滅的勞動。[3](P303)馬克思對第一層含義予以肯定,但第二層含義,斯密在這里僅僅看到勞動的物質規定性,忽視社會規定性。在他看來,物質生產勞動對社會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并且支撐物質生產勞動者與非生產勞動者的資源、土地等是有限的,若非生產勞動者在生產鏈條中占比過大,直接導致可以轉化為資本的物質產品更少,大多數都被非生產者耗費,久而久之,這個國家只能更貧困。
亞當·斯密對唯農業勞動是生產勞動的重農主義觀點進行無情批判,他認為制造業所屬的商業勞動同農業勞動一樣生產使用價值和價值,故而屬生產勞動范疇。這比重農學派前進了一大步,但斯密仍然沒有徹底擺脫重農主義的理論缺陷,認為農業勞動相比其他勞動形式,是更生產的勞動。在用很少生產勞動者的勞動維持大多數非生產勞動者和不勞動者的矛盾沖突下,斯密提出兩種方案:增加生產性勞動者數量與提高勞動生產率,但兩者都存在資本耗費,增加生產性勞動者需要雇傭勞動者,提高勞動生產率也需要改進生產工具。這時,斯密提出用節儉的方式增加資本[4](P27),節儉雖然不能創造財富,但可以延長生產性勞動者的基本生存時間,長期節儉貯存的物品可以在未來任何時候維持同樣多的生產勞動者,這也是一種間接增加資本的方法。
對斯密的生產勞動理論進行批判繼承的是大衛·李嘉圖。他認為增加資本的方法中,斯密所說的第二個方法更有效,即提高勞動生產率,李嘉圖認為生產勞動就是同資本相交換或被資本所推動的勞動,這正顯現了資本主義生產勞動的本質。[1](P54)李嘉圖只承認使資本增加的勞動是生產勞動,這就完全從重農學派的思想中擺脫出來了。但他對斯密第二個定義的繼承存在嚴重錯誤,認為財富必須體現在固定的物質產品中,這才是生產勞動。
(三)對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家的批判
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家主要發展繼承了古典政治經濟學家生產勞動理論的第二個含義,形成了完全庸俗的生產勞動理論。對于其科學的一面,庸俗經濟學家們完全置之不理,最后被馬克思繼承來形成科學的生產勞動理論。主要有以后幾種代表性觀點:
首先是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他承認了斯密對兩種生產勞動的劃分的科學性,并表明這種劃分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和當時的上層建筑的重要作用,并對斯密的第二個錯誤定義完全繼承;唯一不同的是,馬爾薩斯主張用“私人服務”這一概念替代“非生產勞動”。在他看來,斯密使用“非生產勞動”這一概念有忽視其他勞動作用的嫌疑,私人服務并不會產生這樣的誤解,私人服務是這樣一種勞動和勤勞,不論他怎樣有用和重要,抑或怎樣間接服務于物質生產,它都不會以任何可以估價的物質客體的形式表現出來,因而不能計算在國民財富之內。[5](P34)馬克思尖銳指出,馬爾薩斯是在為非生產者的“享受”辯護。
其次,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的另一主要思想是“效用論”,這一理論是法國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家熱爾門·加爾涅首次提出的,在他那里,只要勞動對所支付的主體提供某種便利、效用就是生產勞動,服務業也在勞動范圍之列。這一以“效用論”為核心的生產勞動理論在讓·巴蒂斯特·薩伊那里達到高潮,他認為生產的意義在于創造效用,[6](P59)創造效用或服務的勞動就是生產勞動,他還表明,效用是由勞動、資本、土地三部分構成,是價值的來源,馬克思反駁道:價值的唯一源泉只有人類勞動,使用價值的源泉則離不開生產資料、生產工具等,薩伊無疑混淆了兩者的界限。阿弗里德·馬歇爾作為“效用論”的最后代表,在薩伊理論的基礎上將效用和物質對立起來。[7]
最后,加爾涅、羅西·佩勒格里諾·魯伊治等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家提出了“節約勞動”思想,在他們看來,雇傭者通過家仆的勞動節省掉服務自己的勞動時間進行生產勞動,家仆由此也獲得了勞動報酬,因此,也屬于生產勞動范疇。馬克思嚴厲批判道:這種節約的界限是模糊的,如果勞動者生產某一服務所用的時間與買者享用他們的勞動時間一樣時,并沒有實現節約勞動的效果。再者,若雇傭者本身不創造價值,那么,此時節約勞動就是對社會有害行為。馬克思的批判有力地維護了斯密生產勞動理論的合理內核,揭示了經濟學家為寄生階級辯護的行徑,為形成科學生產勞動理論提供理論支點。
全面、科學、完整地解讀馬克思生產勞動理論,就要在文本分析的基礎上,考察理論的生成、邏輯起點和五種生產,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和獨到的研究思路論述兩個領域的勞動,進而得出總體考察生產勞動的兩重規定。
(一)文本解讀
馬克思的生產勞動理論是馬克思在探究資本主義勞動的性質、剩余價值的來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成熟理論。在相關的經濟著作中,在馬克思的經典著作中,馬克思首先初步分析了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其次逐步建立生產勞動理論體系,在最后兩篇著作中這一理論才臻于完善。
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經典的兩重規定性萌芽于他首次提出的一般意義生產勞動思想,并強調社會規定性對物質生產領域生產勞動的決定意義;手稿也粗略談到資本主義生產勞動的勞動過程與價值增值過程觀點,落腳于馬克思的研究目的:資本主義生產勞動,在這一經典著作中馬克思扼要地提出了資本主義生產勞動的含義與兩重規定,奠定生產勞動理論基礎。
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形成了關于資本主義生產勞動的確切定義,他認為,勞動成為商品只為生產勞動提供可能,而只有與資本交換才會變成現實,與此同時,這一勞動需具有生產超越自身價值的生產性,即創造價值且生產資本的勞動,也就是直接同資本相交換的勞動。[8](P9)這時,勞動的生產性表現為資本的生產性。在這一手稿中,馬克思簡單論及非物質生產領域中同樣存在資本主義生產勞動。
1863—1865年《直接生產過程的結果》補充發展了1861—1863年手稿中的社會規定性問題。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生產勞動的性質決定于資本主義生產目的,也集中表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即生產勞動性質依托于其社會規定性問題。在著作中,馬克思還認為服務勞動只要沒有成為資本的因素,就不屬于生產勞動。1867年《資本論》中,馬克思從一般勞動過程與特殊勞動過程考察生產勞動,在考察一般勞動過程時,形成了科學的一般意義生產勞動理論;考察特殊勞動過程時,將物質規定和社會規定結合起來分析。
馬克思在生產勞動理論的文本分析中,以對前人思想的批判繼承為著眼點,以勞動為邏輯基點,生成了完整的生產勞動理論。
(二)邏輯起點:勞動
縱觀馬克思生產勞動理論的相關文獻著作,不難發現“勞動”一詞貫穿始終。《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異化勞動到《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物質生產,《哲學的貧困》中的勞動基礎性到《資本論》中的各個勞動范疇,凸顯了“勞動”概念從消極到積極,從具體到抽象的演變歷程,而《資本論》中的多個勞動范疇構成了生產勞動的基本形式。這幾種勞動范疇并沒有從根本上作出區分,只是從某一方面出發規定了勞動者的社會關系。而“生產勞動”概念有兩個前提:1.一定的社會形態下;2.表現特殊社會關系的經濟范疇。由此決定了這種勞動揭示的不是從一切社會中抽象出來的共性,恰恰相反,是該生產方式下的勞動區別于其他生產方式下的勞動的根本特點。[9](P114)因此,生產勞動的本質在于揭示各個社會形態下的社會規定性問題。它與前面的那幾種勞動范疇相比,更廣泛、更深刻、更豐富。
勞動中蘊含著生產勞動的種子,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勞動不僅需要體力生產,也需要智力生產,因為人類勞動不是盲目的,而是由思維控制的有目的性的勞動,通過這一形式形成人類自身的語言與文化。[10](P15)這兩種勞動對立形式為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的劃分提供理論前提。而對資本家勞動與工人勞動異質性的分析,不僅為馬克思辨別資本主義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提供理論依據,也充分顯現了他的無產階立場。不論從馬克思經典著作的時間脈絡考察,還是從勞動的歷史進程分析,勞動在生產勞動理論中的邏輯起點展現了其歷史與邏輯的統一。
(三)五種生產: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勞務生產、人的生產和社會關系生產
生產與勞動是兩個相輔相成的概念,既有勞動,就離不開生產了。馬克思著作中論述的關于“生產”的思想主要有五種,分別是論述最多的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其次是勞務生產,最后是作為生產主體的人的生產及之前一切生產構成的社會關系生產。
馬克思認為,物質生活本身的生產作為首個生產人們需要資料的歷史活動,[11](P531)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前提,也是之后四種生產的物質基礎。物質生產通過人對自然的利用與改造表現出來,是一種體現人與自然關系的勞動行為。
精神生產作為與物質生產相對立的范疇,在人類歷史發展長河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種生產活動,它是人類文明的產生的基地。精神生產相較于物質生產,主要以腦力勞動為主,并且在同等條件下,這種生產活動不再是重復勞動,而是出于不斷探索、創新中,且生產結果表現為精神產品或無形產品。
勞務生產的較強流動性決定了其使用價值的特殊性,從直觀上而言,這一生產活動是可以隨生隨滅的,但在具體的生產過程中,隨著勞動者提供勞務生產的結束,這種生產的結果和目的也就完成了,即它的生產過程進而結果在時間與空間上是一致的。勞務生產也是為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服務的一種生產,在商品經濟社會中,勞務生產過程中的勞動也形成價值,構成國民收入的來源之一。
馬克思認為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是一種有意識的人類創造性活動,而人的生產是一種生理性的、客觀性的生命創造活動,是生命本能支配下的種族的繁衍,故不能將其納入馬克思生產勞動理論的范圍之內。社會關系的生產則是普遍存在于前面四種生產活動中,因而與生產勞動有著本質的聯系。
對馬克思生產勞動理論的考察需緊緊圍繞物質生產、精神生產與勞務生產,這三種生產又構成生產勞動理論中物質生產領域與非物質生產領域的主要內容,而只有同人的生產與社會關系生產相結合,才是正確衡量一國國力與財富的科學模式。
(四)兩個領域:物質生產領域與非物質生產領域
就勞動特點的差異性而言,馬克思認為人類勞動有生產領域與流通領域之分。[12](P71)一般意義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劃分問題一般從生產領域中衍生出的物質生產領域與非物質生產領域的區分中表現出來,但兩個領域的生產勞動又與一般意義層面的劃分有所區別。從宏觀層面講,物質生產領域基于經濟基礎的生產,非物質生產領域基于上層建筑方面的生產,前者勞動決定后者勞動的發展速度、規模等,遵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基本原理。
1.物質生產領域
《資本論》中,馬克思在研究物質生產領域一般意義生產勞動時,拋開社會規定性,僅僅研究通過人和自然的物質變換產生使用價值這一過程,認為生產勞動就是實現在物質產品中,亦能增加社會財富來滿足人們生存發展需要的勞動,這是在一般意義上對生產勞動概念的規定;而在物質生產領域中還存在一部分構成物質生產總過程的勞動,盡管不形成使用價值并保存下來,但仍是必要勞動,也就是一般意義非生產勞動。
物質生產領域中的勞動滲透于各個社會形態的部分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中,如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勞動以與資本交換且生產剩余價值的形式表現出來,一般意義生產勞動并不表現這一特征,盡管每個社會形態的性質不同,但兩者的勞動結果卻以同樣的方式表現出來:都生產有形的物質產品。
2.非物質生產領域
非物質生產領域在馬克思的著作中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精神生產與勞務生產。這兩種生產既存在于一般意義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中,也滲透在資本主義社會等階級社會的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中。
馬克思以精神生產為例論述非物質生產領域一般意義生產勞動時,強調精神產品通過物質載體顯現,如作家的勞動以書的形式表現出來;非物質生產領域一般意義非生產勞動不生產有形的或無形的精神產品,但仍是精神生產過程不可缺少的環節,如畫家在作畫之前購買顏料,在完成畫作之后清洗顏料等勞動。[13](P82)
馬克思以密爾頓寫作《失樂園》為例,闡述了非物質生產領域下資本主義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的具體表現形式,在之前處于本性需求下的寫作,仍是非生產勞動,但他作為資本家的雇傭勞動者出賣自己的作品并為資本家提供剩余價值的時候,是生產勞動者。由此可見,馬克思對物質生產領域與非物質生產領域內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勞動的評判標準一致,唯有表現結果存在差異。
(五)雙重見地:物質規定性和社會規定性
馬克思對任何領域中生產勞動的規定從物質規定性和社會規定性兩方面著手,其中物質規定性表現為人與自然關系;社會規定性則體現為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1.基于人與自然相互關系層次
一般意義生產勞動的提出對馬克思生產勞動理論體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不僅為整個理論提供研究方法,也為科學、準確剖析資本主義生產勞動提供理論依托。具體來說,從人與自然層面出發,生產勞動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和前提,自古人類只有解決基本生存需要,才有發展思想文化的訴求。因此,物質生產領域的物質資料生產是根本性因素,于光遠曾經也講道:在論述一般意義生產勞動時,馬克思不僅重點闡述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也講了非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14](P5)但是生產勞動不論在何種形態下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都存在,都是利于勞動者自身和促進社會發展進步的。因此,勞動的物質規定性不能作為衡量具體社會形態生產勞動性質的依據,不能成為正確辨別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的標準,在馬克思那里,從人與自然層面考察生產勞動只是一個前提、鋪墊,他的根本目的是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本質,說明剩余價值的來源。
2.基于人與人、人與社會相互關系層次
馬克思研究生產勞動理論關鍵在于揭示資本主義剩余價值的來源,與人與自然層面表現的勞動的“質”不同,剩余的價值生產表現為勞動的“量”,即從社會規定性層面出發考察的,這是資本主義生產勞動的規定條件。馬克思認為,只要體現(1)生產勞動由社會生產關系與資本主義生產目的決定;(2)生產勞動的具體內容無關于勞動的有用性與特殊使用價值、無關于勞動內容的就是資本主義生產勞動。
在馬克思的經典著作中,只是從具體社會生產關系出發規定了資本主義生產勞動,對于社會主義生產勞動,馬克思沒有明確說明,但我們可以參照其研究方法得出社會主義生產勞動的具體內容:(1)生產勞動必須是為實現社會生產的目的。社會生產目的即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2)生產勞動的成果必須由全社會享有,且這一成果必須是全社會勞動者生產的剩余勞動的結果。綜上所述,我們在研究生產勞動時不能顧此失彼,要兼顧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將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統一起來,兩者不可或缺。
馬克思構建的已形成嚴密邏輯體系的理論由于其整體具有開放性與實踐性的特征,就既蘊含馬克思、恩格斯的時代特征,也具有當代價值,如辯證法、歷史唯物主義、剩余價值論,當然生產勞動理論也囊括在內。分析馬克思的生產勞動理論,不僅有利于重申勞動的重要性,也能基于五種生產印證五大發展理念的科學性,從而為觀照社會主義生產勞動必要性奠定基礎。
(一)基于邏輯起點重申勞動的重要性
要理解馬克思的勞動思想在他的理論中的重要性,明確勞動的整體性與本體性至關重要。勞動整體性離不開自然的整體性,可以說勞動整體性的最終結果即回歸到自然整體性,自然事物作為人類生命活動的基本前提,它的整體性在人類歷史中是具有優先性的,自然事物的內在關系是人類活動的前提。在馬克思那里,自然事物構成了自然界這個整體,并且由于自然界內在恒常法則及其整體形成了人類勞動的可能性。而勞動的出發點是自然界,最后回歸的仍然是自然界。人的勞動整體性雖然是自然整體的一部分,但也能自覺的將自然整體性作為自己的對象,同時,勞動整體性正是由于自然整體性才能夠存在,人的勞動整體性是不能脫離自然整體性單獨存在的;勞動本體性具體表現在人類社會的革命實踐中,在馬克思的理論中,革命的實踐的終極目標是實現全人類的解放,也是實現真正自然的復活,但目前首要任務是破除勞動在當代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因為勞動是作為人類社會的本體性而存在的,馬克思是將人的勞動本體性置于根本性前提,實現全人類的解放,進而實現真正自然的復活,故重申勞動的重要性是馬克思生產勞動理論在當代的理論旨歸。
馬克思生產勞動理論是以勞動為基點展開論述的,因此,要明確生產勞動在當代的必要性,首先要重申勞動的重要意義。勞動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一直是核心概念,尤其是政治經濟學中,勞動扮演著重要角色,它不僅實現了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勞務生產的可能性,也成為人的生產、社會關系生產再生產的實踐溫床。習近平總書記高度強調了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的理念對社會實踐重要性,同時通過勞動這一實踐渠道獲得利于社會發展的科學先進知識,培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主力軍——高素質勞動者,進而實現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的價值旨歸。[15](P4)勞動是一個永恒不變的話題,一個國家要發展,一個民族要壯大,離不開全體人民的勞動。再者,堅持勞動的本體性,堅持以人文本,有助于提升勞動者的社會地位,樹立主人翁意識,有利于勞動者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由此可見,只有堅持價值創造一元論,維護社會最大集體——勞動者合法權益,才會最大限度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在現代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范圍逐漸由原來的生產性勞動延伸到服務勞動、科技勞動、管理勞動,按特點大體分為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從我國國情出發,延伸勞動不僅拓寬了勞動的范圍,而且舒緩了我們勞動力人口的巨大壓力,為勞動力轉移提供了廣闊的空間。[16](P216)因此,盡管勞動形式多樣,只要推動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都屬于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勞動范疇,從事這些勞動的勞動者就是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有利于中國現代化建設。勞動的形式多樣化要求我們公平對待,既要發展體力勞動又要發展腦力勞動,實現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共同發展。
(二)基于五種生產印證五大發展理念的科學性
發展問題一直是中國在新的歷史時期竭力探索的課題,也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結合的一大焦點,要實現科學的發展觀,就要梳理好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勞務生產、人的生產與社會關系生產之間的關系,也要調節好五種生產與當代生產現實之間的關系,在深刻分析馬克思的五種生產思想過程中,不難發現,其與我國的科學發展觀具有深刻的同源性,都具有實現人全面自由發展的價值訴求。馬克思的五種生產思想不僅對我國科學生產發展有實踐指導意義,也是現階段五大發展理念提出的理論依據。隨著時代變遷,馬克思的五種生產的真正內涵并沒有完全被承襲下來,而是或多或少偏離了科學生產道路,在生產發展過程中人的貶值與物的價值的悖論,呼吁我們在注重“以人為本”的同時,要樹立正確的財富觀。
五種生產與五大發展理念遙呼相應,印證五大發展理念的科學性,主要從兩個層次著手:第一,實現了抽象意義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契合;第二,從具體意義上講,是各個發展理念與五種生產的邏輯呼應。
一方面,五種生產屬于生產力、經濟基礎范疇,五大發展理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改革成果,遵循著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屬于生產關系、上層建筑范疇。五大發展理念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拓展,旨在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發展,完善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發展。[17](P55)也就是說,五大發展理念的提出是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生產力的發展,為了適應生產勞動的發展。同時,由于市場經濟固有缺陷,導致五種生產在當代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如各個領域出現的既得利益集團把控著生產發展的走向,阻礙五大發展理念施行以獲得自己的特殊利益,但基于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基本原理,五大發展理念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推行下會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
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要求我們在遵循馬克思主義原有理論的基礎上,積極創新,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情規定社會主義生產勞動就是馬克思生產勞動理論在中國的創新延伸,而創新在當代社會的本體性意蘊既表現為五種生產的理論內核,又表現為五大發展理念的基點。物質生產過程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在創新,精神生產的本質就是創新,勞務生產則是為前兩種生產服務的,人的生產隨著科學技術進步傾向于科學化,在這四種生產過程自發形成了社會關系的生產與再生產;協調發展是五種生產的內在邏輯要求,解決的是五種生產之間關系問題,它要求統籌兼顧,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正是五種生產的內在要求;綠色發展強調的是五種生產客觀要求問題。五大發展理念在遵循自然界客觀規律的條件下,強調人類社會經濟發展離不開生態環境保護,綠色發展理念正與生產勞動理論中處理好人與自然關系的客觀要求相吻合;開放發展則強調的是當代社會五種生產的社會環境問題,五種生產在開放的外部環境下有利于借鑒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逐步實現國際化、科學化、現代化,使得社會主義生產勞動理論趨于成熟、實踐漸趨有效;而共享發展解決的是五種生產的目的問題,即生產為誰的問題。它的人民利益至上原則被五種生產的理論旨歸所印證。
五種生產與五大發展理念在理論層面是同宗同源的,都源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只是五大發展理念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中國的創新。其中,前者是后者的理論指南,后者為前者的價值取向。
(三)基于兩重規定觀照社會主義生產勞動的必要性
馬克思的生產勞動理論是其勞動價值論與剩余價值論的衍生理論與重要構成部分。[18](P83)其中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的劃分并不是為了說明它們在經濟發展中的貢獻大小,而是為了厘清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故兩者的劃分不僅為剖析資本主義社會生關系提供理論依據,也是指導中國經濟發展的理論工具,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下的劃分更能將一切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勞動納入生產勞動行列,調動一切積極的可利用因素貢獻于社會主義事業中。
馬克思認為: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的劃分標準得依據具體情況而定,即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19](P50)如資本主義非生產勞動是同工資或利潤相交換的勞動,而社會主義非生產勞動并不生產剩余勞動或剩余勞動不歸全社會所有,只是為了克服社會弊端才成為必要的。不難發現,任何社會形態下的非生產勞動作用主要是消耗和再分配生產勞動獲得的成果,具有社會消費的性質,但部分非生產勞動性質的勞動也是價值實現的必要環節,如金融業、商業、政府活動等。那么,如何有效發揮非生產勞動對生產勞動與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關鍵在于將非生產勞動的規??刂圃谝欢ǖ谋壤齼龋⑶疫@些“必要的”非生產勞動者,減少到非有他們的服務不可的限度。無論如何,這也就是他們能使生產工人的勞動具有最大的生產能力的那種“比例”。[20](P301)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增長速度持續徘徊在10%上下,但近兩三年下降到7%左右,且仍在持續下降,政府通過實施刺激政策回暖經濟,結果不盡人意,問題的根本在于商業、股市等非生產部門吞噬了大部分資金,房地產行業的高利潤吸引資本大量進入,遏制了其他行業的創新動力,使得生產部門的實體經濟資金周轉困難,沒有用于擴大再生產的資金。這印證了馬克思的論點,過多的非生產勞動消耗了剩余價值的積累量,造成資金積累率和勞動生產率的浪費。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結果,中國2015年金融業GDP同比增長達15.9%,居各行業之首,遠高于其他行業的平均增長率,與此同時,201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比上年下降2.3%,以工業為代表的生產部門發展形式日益嚴峻。[18](P94)針對當前中國經濟中存在的問題,中央適時提出供給側改革,補充了這一中國經濟發展結構中固有的短板,當前中國供給側問題是有效供給不足和產能過剩并存。供給側改革的實施切不能以商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等非生產領域為發展重點,當前我國仍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處于較低水平,人民群眾收入和消費水平遠遠不及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故不應效仿他們重點發展非生產領域,而仍要以積累和投資為主。
馬克思生產勞動理論的當代啟示,其實講的就是這一理論在當代的堅持與發展問題下的新功效。當前中國出現的勞動形式多樣化等復雜情況,為深入分析馬克思生產勞動理論提供現實范本,我們只有從實現人全面自由發展的高層次來探討生產勞動問題,才能準確把握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下的生產勞動發展方向,充分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1]何煉成.生產勞動理論與實踐[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
[3]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2.
[4]陳永志.馬克思生產勞動理論與當代現實[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
[5]馬爾薩斯.政治經濟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6]薩伊.政治經濟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
[7]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8]王惟中,洪大璘.馬克思生產勞動理論和非生產勞動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J].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87(2).
[9]陸立軍.關于馬克思生產勞動理論的幾個問題[J].中國社會科學,1982(5).
[10]楊靜.馬克思《資本論》勞動觀研究[D].河北大學,2015.
[11]張宇.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寇雅玲.馬克思生產勞動理論研究[D].西北大學,2005.
[13]陳善洲.關于馬克思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一系列概念的辨析[J].湖北大學學報,1991(5).
[14]于光遠.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J].中國經濟問題,1981(1).
[15]習近平.讓勞動光榮創造偉大成為鏗鏘的時代強音[J].黨建,2015(5).
[16]王維平,吳曉梅,莊三紅.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劃分和勞動性質界定再探[J].甘肅社會科學,2010(3).
[17]易淼,任毅.五大發展理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拓展[J].財經科學,2016(4).
[18]邱海平,姬旭輝.論非生產勞動與經濟增長[J].克思主義研究,2016(3).
[19]袁禮斌.再論馬克思的生產勞動理論及其現實意義[J].當代經濟研究,1999(4).
[20]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第1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F014.2
A
1007-9106(2017)03-0065-08
*本文為2016年度蘭州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文藝的意識形態敘事功能及資源開發研究”(16LZUJBWYJ033)。
吳曉梅(1972—),女,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政治經濟學;高耀芳(1989—),女,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