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潤強
(中共甘肅省委黨校 甘肅 蘭州 730000)
大力推進“精神扶貧” 為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李潤強
(中共甘肅省委黨校 甘肅 蘭州 730000)
隨著扶貧工作的推進,貧困人口的物質生活得到改善,但“精神貧困”的現象愈發凸顯,應堅持扶志與扶智,提升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提供脫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精神扶貧 精神動力 智力支持
改革開放之初,甘肅全省共有1870萬人,其中貧困人口就達1254多萬人,全省有67.1%的人口處于貧困線以下。到2012年底,全省仍有貧困人口692.2萬,排名全國第7;貧困發生率33.2%,為全國第2;58個片區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全省的83.2%、全國的47.3%。近幾年來,甘肅全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重要戰略思想,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一號工程”,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扎實開展聯村聯戶、扶貧攻堅行動,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大幅改善。全省貧困人口由2011年底的842.2萬人減少到2016年底的227萬人,貧困發生率由40.5%下降到10.9%,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2%,比全省高2個百分點,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基礎。
但是,隨著貧困地區群眾的物質生活得到明顯改善,“精神扶貧”越來越緊迫:有的群眾脫貧主動性不足,“等、靠、要”思想嚴重;有的群眾文化生活單調貧瘠,封建愚昧思想殘留嚴重;有的群眾脫貧之后,缺少發展生產的技能,返貧風險較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尤其要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下功夫。”面對這些新情況新問題,我們需要把精神扶貧當作脫貧攻堅的重要內容,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不斷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加大對貧困戶的培訓力度,實現物質和精神同步小康,與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小康。
一是加大精準扶貧政策的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入戶宣講、電視廣播、宣傳標語等宣教平臺,通過入戶調研、散發宣傳資料等方式,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宣講活動,宣傳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關于扶貧開發的重要思想,以及甘肅省委關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會議精神,確保脫貧政策入腦入心,營造“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的良好氛圍,集聚脫貧攻堅正能量。同時,在宣講過程中還要認真對群眾提出的問題及時進行現場解答,爭取讓貧困戶清楚每一項政策,真正讓精準扶貧這一惠民政策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二是教育引導群眾感恩奮進,克服“等、靠、要”思想。通過今昔對比,使廣大群眾認識到精準扶貧以來在基礎設施、產業重建、民生改善等方面發生的變化,用現實對比的方式增強群眾發展信心,教育基層干部群眾感恩黨、感恩社會、感恩祖國,使感恩教育深入群眾、深入人心,重點開展移風易俗、弘揚先進文化、宣揚誠信守法、鄉村文明建設、講求家庭孝道、形成和睦鄰里關系等活動,改變基層群眾的精神面貌,充分調動群眾脫貧的積極性,增強致富的內生動力。
三是實施典型帶動活動。注重發現、培養和樹立脫貧攻堅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采取制作專題片、開設專欄、用工企業專訪等形式,大力宣傳自強自立、脫貧致富的典型事例,通過現身說法、算賬對比、典型示范等多種方法,引導貧困戶脫貧致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是開展創業教育培訓。要對那些有創業能力與創業愿望的貧困戶,提供有針對性的創業教育培訓,激發創業熱情,鼓勵創新創業。同時,通過發放精準扶貧專項貸款、惠民支農貸款、個人信用貸款等小額貸款資金,鼓勵扶持有創業意愿的貧困戶、未就業大中專畢業生、“兩后生”和剩余勞動力積極參與商貿流通、發展畜牧養殖,依托電商、創客等平臺,通過自主創業,實現創收致富。
五是鼓勵能人回鄉創業。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和帶頭致富創業能人返鄉創業、回報家鄉,通過創辦餐飲、旅游、商貿等傳統服務業,吸納貧困戶勞動力務工,以能人創業帶動貧困戶就業。
“治貧”必先“治愚”,要想根治貧困,必須要對貧困主體——“人”的思想觀念展開“精準扶貧”,大力發展農村的文化事業,提高農民的思想文化素質和科學技術水平,是扶貧開發的關鍵所在。
一是針對貧困群眾文化思想觀念進行“精準扶貧”。文化扶貧要重點對貧困地區的文化進行改造,加快貧困居民習慣風俗、生活心態及價值理念的重構,是從根本上實現精準扶貧從治標向治本轉變,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結構優化的必要路徑。走文化扶貧之路,就是要以提升文化素質為目標,向扶貧對象輸入新的文化、知識和價值觀念,傳授適用科技,將物質和政策輸入轉變為內生發展力,從根本上走上脫貧致富之路。為了充分發揮文化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近日文化部出臺《“十三五”時期文化扶貧工作實施方案》,提出了“推動貧困地區藝術創作生產”、“推動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等八項主要任務。
二是加快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按照“政府主導、多方籌措”的原則,拓展重大文化惠民項目服務“三農”內容,加大對貧困鄉村文化場所建設的扶持力度,整合現有的宣傳文化、黨員教育、農家書屋、電影放映、體育健身、科學普及的項目、資金、人才、設施等資源,充實“鄉村舞臺”建設內容。貧困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應該達到以下標準:表演戲臺及文體廣場、籃球場、農家書屋、多功能活動室、文化宣傳科普長廊、每個行政村組建一支10人左右的民間自辦文化社團,有條件的貧困村,可建設村史或民俗文化展覽室、電子商務平臺、電影放映場(室),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其他文化設施。
三是加大文化幫扶力度。各級宣傳文化、教育部門要依托“千臺大戲送農村”、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等平臺,在貧困地區開展政策咨詢、科技培訓、文藝展演、電影放映、衛生保健、農民運動會、全民閱讀、文化支教、暑期實踐、志愿者服務等文化惠民服務活動,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民素質教育、勞動法律法規、基本權益保護、安全生產和城市生活常識等方面的引導性教育培訓,將先進理念、先進技術傳授給群眾,提升貧困戶的綜合素質。同時,開展各類扶貧科技和實用技術培訓,在增收的同時增智。
四是促進貧困地區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發展。甘肅六盤山片區、秦巴山片區、藏區等“三大片區”的貧困區域,在歷史遺產、經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觀光文化等四類資源豐度,排在全國第五位,堪稱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資源寶庫。甘肅省對622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進行了摸底調查,全面掌握了旅游資源、生態環境、民俗文化、區位交通、旅游發展潛力等情況,確定464個貧困村作為旅游扶貧重點村,建立起旅游扶貧建檔立卡戶的臺賬和檔案,確保了文化旅游扶貧精準到村到戶。通過鄉村文化旅游,不僅促進了垃圾凈化、村容綠化、環境美化,改善了農村發展環境和村容村貌,而且,使鄉村特有的傳統工藝、文物古跡、民俗民居、生態田園得到傳承和開發。尤其是隨著旅游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大量涌入,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民素質普遍提高,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單一農業向多元產業轉變,粗放經濟向效益經濟轉變,提高了貧困村農業效益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
一是健全政府牽頭、部門聯動的工作機制。由人社部門牽頭,整合農牧、教育、商務、婦聯等各部門實施的培訓項目,建立縣級培訓數據管理平臺,把貧困戶勞動力技術和技能培訓工作,作為精準脫貧工作的重要抓手,以精準扶貧實績考核標準,分解責任任務,實行目標管理,做到有計劃培訓、有針對性培養、有協調組織、有工作考核,進一步加大對貧困戶技能培訓的支持力度。
二是建立統一的培訓示范基地。各鄉鎮要按照“依托產業、就近選點、配套設施、帶動周邊”的思路,設立標準統一的培訓示范基地,配備教學設備,確定一批業務操作嫻熟、理論知識豐富、對農村感情深厚的專業技術人員駐村駐點,長期開展技術技能培訓和現場示范指導,打造一支“不走的農村技術員”隊伍。
三是完善多元化的培訓投入機制。制定優惠政策,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企業、個人合理分擔的農村多元化培訓投入機制,鼓勵和引導職業技術學校等民辦培訓機構,積極參與農村貧困戶勞動力培訓,在自愿互利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增加培訓項目、擴大培訓規模、提高培訓的質量和效益。
四是因材施教,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貧困勞動力的培訓,必須與貧困戶的需求相結合,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讓貧困戶在獲得勞動技能、促進就業的同時,提升適應市場的能力。由于大多數貧困戶知識水平不高、技能不足,因此在培訓中要堅持低技能培訓與高技能培訓相結合,對年齡偏大、文化基礎較差的,以低技術含量的一般操作技能為主要培訓內容,如養殖業、種植業、家庭手工業等;對有一定文化基礎的貧困戶,重點開展技術含量較高、就業前景較好、市場需求大的技術工種培訓。
五是更新培訓理念,優化培訓體系。通過定點培訓、訂單培訓、定向培訓等方式,實行培訓與學歷教育、技能鑒定、轉移就業的“三結合”,并廣泛調動各類教育資源參與貧困戶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勞務輸轉力度進一步向貧困戶傾斜,引導和鼓勵培訓機構與勞動輸出(派遣)機構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充分發揮各種培訓機構的作用,調動它們對貧困戶勞動力開展轉移培訓的積極性。
六是創新培訓方式,將集中培訓與分散培訓、課堂培訓與崗位培訓結合起來。針對不方便參加集中培訓的山區貧困戶勞動力,變集中培訓為上門分散培訓,提高培訓效率,將培訓教師請到村社、培訓服務送到村社,在家門口開展技術技能培訓,掌握一技之長,確保每個貧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取得職業資格證書、掌握一門致富技能,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同時,貧困縣要與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企業和人力資源公司、中介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邀請企業派專業技術人員來甘肅開展培訓。同時,將愿意外出務工的人員,輸送到外地企業,利用企業先進培訓資源,開展崗位培訓,達到先培訓、后輸出、穩致富的目的。
D616
A
1007-9106(2017)09-0011-03
李潤強,中共甘肅省委黨校副校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