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儉
(蘭州大學 甘肅 蘭州 730000)
推進精神扶貧的路徑選擇
王學儉
(蘭州大學 甘肅 蘭州 730000)
精神扶貧工作必須從瞄準扶貧對象,加強教育,精神與物質扶貧結合,加強干部隊伍建設等方面著手,才能有序開展工作,實現貧困人員的精神脫貧。
精神扶貧 路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對扶貧開發工作進行了諸多精辟的論述,這些論述對于進一步加強扶貧開發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價值,而且對于進一步改進扶貧開發工作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也為當前的精準扶貧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是當前進行精準扶貧工作的行動指南。
當前,我國精準扶貧工作取得了一些豐碩的成果,與此同時,貧困地區群眾的精神貧困問題日漸凸顯。那么,如何進行貧困地區群眾的精神扶貧,實現貧困地區群眾的精神脫貧,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著手。
瞄準精神扶貧對象對于開展精神扶貧工作,對于精神扶貧工作的有序進行具有重要作用,瞄準精神扶貧對象是開展精神扶貧工作和實現精神脫貧的重要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解決好‘扶持誰’的問題,確保把真正的貧困人口弄清楚,把貧困人口、貧困程度、致貧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戶施策、因人施策。”精神扶貧工作開展成功與否主要取決于首先能否瞄準要‘扶持誰’,就是要精準確定扶持對象,然后找準導致精神貧困的‘窮根’。只有精準精神扶貧對象,一切從精神貧困對象的實際出發,進行精神扶貧,精神扶貧才能達到好的效果。瞄準精神扶貧對象,落實精神扶貧對象識別精準,為做好精神扶貧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由于精神貧困對象所在地區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差異,精神扶貧對象的貧困程度有所差別。因此,各政府有關部門只有根據精神扶貧對象精準識別得出的結果,將扶貧的重心放在那些精神貧困程度高的地區、村落和家庭,才能達成精神扶貧的目標,切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對精神貧困對象識別不能以單一的尺度去考察,要以多角度,多方位去考察,如果考察精神貧困對象的方式方法過于單一,那么容易造成貧困對象識別的疏漏,從而造成貧困對象識別不全面,那么容易造成貧困對象識別的困難,貧困對象識別的準確率降低。只有精神扶貧對象得到了精準的識別,才能更加有效地開展精神脫貧工作。
教育始終是解決貧困問題的關鍵,貧困地區的精神脫貧,離不開教育作用的充分發揮。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貧困地區孩子培養出來,這才是根本的扶貧之策。”加強貧困地區的教育,把貧困地區的孩子培養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改變貧困地區孩子的精神世界,讓他們從小形成自強不息的觀念,帶領貧困地區的孩子走出大山,這是精神扶貧的關鍵,也只有通過教育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精神貧困地區一般集中于老、少、邊、窮的邊緣山區,這些地區經濟條件差,教育資源不足,特別是教育的硬件和軟件基礎比較滯后。因此,貧困地區的精神扶貧要加大教育的資金投入,改善貧困地區的教育水平,改進教育質量。通過教育培訓,為教師提供繼續教育的機會,提升學校的師資水平。加大對學生的教育幫扶力度,提高助學金發放比例,為學生提供完成學業所需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先要扶志,要從思想政治上淡化‘貧困意識’。”精神貧困地區要實現精神脫貧,就需要先對他們進行扶志,只有他們擁有了敢于脫貧,勇于脫貧的志氣,只有他們真正從思想政治上樹立脫貧意識,精神脫貧才能實現。此外,擺脫精神貧困需要智慧,培養智慧,教育是根本,再窮不能窮教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扶貧必扶智、阻止貧困代際相傳。”
物質和精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一對重要的范疇。毛澤東說:“物質可以變成精神,精神可以變成物質。”物質和精神密切聯系,二者不可分離。在貧困地區精神扶貧實踐工作中,精神扶貧和物質扶貧也是密切聯系,不可分離,精神扶貧和物質扶貧有機統一于扶貧工作實踐之中。貧困群眾的貧困既包括物質上的貧困,也包括精神上的貧困,物質生活的貧困影響精神生活的充實,而精神生活的貧困也會影響和制約物質生活的充實,物質貧困和精神貧困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擺脫貧困首要意義并不是物質上的脫貧,而是在于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物質上的脫貧至關重要,但是精神上的脫貧也必不可少。因此,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既要重視精神上的扶貧,又要重視物質上的扶貧,關鍵是把精神扶貧和物質扶貧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對精神貧困人群進行扶貧幫扶既要考慮加強和滿足貧困人群在物質方面需要的滿足,給予物質上的幫助和支持。而且還要加大精神層面的滿足,給予精神層面的鼓勵,給予精神層面的幫助。在給予物質幫助的同時,充分考慮貧困人群在精神方面的需求,給予精神上的幫助和鼓勵,實現心理上的滿足。只有把精神扶貧和物質扶貧有機結合起來,促使精神扶貧和物質扶貧發生協同效應和整體效應,才能達到精神脫貧的目的。
精神扶貧資金使用是否有效制約著精神扶貧工作是否能夠達到預期的目的,精神扶貧資金使用的效度直接影響精神扶貧的效果。因此,要實現精神脫貧,就要提升精神扶貧資金使用的有效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非常不滿意,甚至憤怒的是扶貧款項被截流和挪作他用,和救災款被挪用一樣,那是犯罪行為。必須堅決杜絕,堅決反對,堅決查處。”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扶貧款項的使用問題,高度重視扶貧資金使用的有效性。由于精神扶貧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我國,由于貧困人口基數較大,貧困人口分布和地區差異比較明顯。因此,在具體的精神扶貧實踐中,扶貧資金使用不到位的現象也比較明顯,扶貧資金的使用容易出現扶貧對象不精準,各扶貧項目之間缺乏統籌兼顧而導致扶貧資金分散,扶貧資金的配套不到位等現實問題,這樣就使精神扶貧資金的使用率大大降低,精神扶貧資金的使用效果大大縮減,精神扶貧資金使用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因此,各有關政府部門要根據不同地區,不同人員構成,不同類型的貧困地區,根據地區的教育發展情況,文化建設情況,村落文明發展程度進行資金分配的投入與使用。對精神貧困扶持項目進行統籌兼顧,重點投入到精神貧困對象精神脫貧能力的提升上,增強精神扶貧資金使用的有效性。
在精神扶貧中,精神扶貧干部隊伍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對于精神扶貧工作的能否有序有效進行起著制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越是進行脫貧攻堅戰,越是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各級領導干部要保持頑強的工作作風和拼勁,滿腔熱情做好脫貧攻堅工作。”進行脫貧攻堅,做好脫貧攻堅工作需要有強有力的扶貧干部隊伍為支撐。精神扶貧工作是一項持續時間長,工作量大,情況復雜,任務艱巨的系統工程,貧困地區人才相對稀缺,人才隊伍相對薄弱,貧困地區的干部隊伍素質和干部隊伍能力直接影響精神扶貧工作的效果。貧困地區干部隊伍建設是精神扶貧攻堅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加強貧困地區精神扶貧干部隊伍建設,要加強基層干部隊伍的扶貧責任意識的培訓。精神扶貧干部綜合素質和能力不高,在貧困識別和貧困資金分配等方面容易出現問題,部分精神扶貧干部會任人唯親,走關系,甚至沒有按照國家的相關規定進行精神扶貧工作,沒有把扶貧資金用在扶貧工作上,而是挪用扶貧資金到其它地方。因此,只有加強精神扶貧干部隊伍建設,通過加強培訓和教育隊伍,強化其責任意識,使精神扶貧干部隊伍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才能深刻貫徹和落實國家精準扶貧政策,從而按國家的精準扶貧要求和相關的規定,有序開展精神扶貧工作,實現貧困人員的精神脫貧。
D616
A
1007-9106(2017)09-0014-03
王學儉,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長,甘肅省重點研究基地“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創新研究中心”主任,甘肅省重點智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輿情與對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